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yi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c京营总兵王朴c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c张献忠c罗汝才c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c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yi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cyi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c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c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yi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yi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yi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yi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yi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yi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yi状,yi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也不好色估计没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很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yi个月内,大同防线被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yi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yi千多人,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曹总兵背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yi次。
事实证明,那个包围圈相当结实,众位头领人多势众,从九月被围时起,就开始突围,突了两个月,也没突出去。
到十yi月,连他们自己都认定,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当时已是冬季,天气非常地冷,几万人被围在里面,没吃没喝,没进没退,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紧,还有压箱底的绝技,只要使出此招,强敌即可灰飞烟灭投降。
当然了,投降是暂时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着干。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难度的。
为顺利投降,他们凑了很多钱,找到了京城总兵王朴,向他行贿。
没有办法,因为你要投降,还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为了共同的目标,适当搞搞关系,也是应该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领们应该是很穷的,总兵应该是很富的,事实上,这句话倒过来说,也还恰当。比如后来的张献忠,在谷城投降后,行贿都行到了朝廷里,上到大学士c下到知县,都收过他的钱。
人不认人,钱认人,这个道理,很通用。
问题在于,参与包围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行贿王朴呢
这是yi个关键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充分说明,诸位头领的脑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贿王朴,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王朴同志,是京城来的。
在包围圈的全部将领中,他是最单纯的,最没见过世面。
王朴同志虽然来自京城,见惯大场面,但西北的场面,实在是没有见过,而在这群头领面前,他也实在比较单纯。
他知道,打仗有两种结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却不知道还有第三种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头领,都有投降的经历,且人均好几次,某些层次高点的,如张献忠,那都是投降的专业人士。
再加上无知单纯的王总兵,也有点不单纯,还是收了头领们的钱,他还算比较地道,收钱就办事。
崇祯六年1634十yi月十八日,首领们派了代表,去找王朴钱已经送过了,表示自己的投降诚意,希望大家从此放下屠刀当然,主要是你们,立地成佛。
王朴非常高兴,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发点财,还能立功受奖,善莫大焉。
他随即下令,接受投降,并催促众首领早日集结队伍,交出武器。
当然他并没有撤除包围,那种蠢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内部矛盾了,没必要兴师动众,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说王朴没有丝毫提防,那也不对,他限令头头们十日之内,必须全部缴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够了。
二十四日,十余万民军突破王朴的防线,冲出了包围圈。
大祸就此酿成。
鉴于所有的军队都在搞包围,河南基本是没什么兵,所以诸位头领打得相当顺手,很是逍遥了几天。
也就几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来了。
包围圈被破后,崇祯极为恼火,据说连桌子都踹了,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左良玉跑得最快。
之所以最快,倒不是他责任心有多强,只是按照行政划分,河南是他的防区,如果闹起来,他是要背黑锅的。
摆在面前的局势,是非常麻烦的,十几万民军涌入河南,遍地开花,压根没法收拾。
左良玉收拾了,他收拾了河南境内的所有民军只用了二十天。
实践证明,左总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他率领几千士兵,连续出击,在信阳c叶县等地先后击溃大量民军,肃清了所有民军,从头至尾,二十天。
左良玉同志工作成绩如此突出,除了黑锅的压力,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还有yi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那些头领的主力,已经跑了。
跑到湖广了,具体地点,是湖广的郧阳今湖北郧阳。
我认为,他们跑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跟河南接壤的几个省份,陕西是不能去的,洪承畴在那里蹲着,而且这人专杀投降的,去了也没前途。
山西也不能去,虽说曹文诏调走了,但几年来,广大头领们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症,到了山西地界,就开始发怵,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
那就去湖广吧。
最早进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且去的时候,随身带着几万人。郧阳巡抚当时就晕菜了,因为郧阳属于山区,平时都没什么人跑来,也没什么兵,这回大发了,yi来,就来几万人,且都是闹事的。各州各县接连失陷,完全没办法,只好连夜给皇帝写信,说敌人太多,我反正是没办法了,伸长脖子,等着您给yi刀。
这段日子,对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是比较滋润的,没有洪承畴,没有曹文诏,没有左良玉,在他们看来,郧阳是山区,估摸着也没什么猛人,自然放心大胆。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里是有猛人的,第四个猛人。
说起来这位猛人所以出山,还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赐,他要不闹,估计这人还出不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体跑到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几个省乱转悠,看准了就打yi把,其余头领也差不离,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连四川也未能幸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祯七年,崇祯正式下令,设置yi个新职务。
明代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场。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焕,他当蓟辽督师时,能管五个地区。
光荣的记录被打破了,因为这个新职位,能管五个省。
这个职务,在历史中的称谓,叫做五省总督。包括山西c陕西c河南c湖广c四川,权力极大,也没什么管辖范围,反正只要是流贼出没的地方,都归他管。
职位有了,还要有人来当,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这个职务的,只有两个选择:a:洪承畴,b:曹文诏。
答案是c,两者皆不是。
任职者,叫做陈奇瑜。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c给事中,后外放陕西任职。
在陕西,他的职务是右参政,而左参政,是我们的老朋友洪承畴。
但为什么要选他干这份工作,实在是个让人费解的事。
就资历而言,他跟洪承畴差不多,而且进步也慢点,崇祯四年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是三边总督了,他直到yi年后,才干到延绥巡抚,给洪承畴打工。
就战绩而言,他跟曹文诏也没法比。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但无论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许多人都有异议,认定陈奇瑜有背景,走了后门。
但事实上,陈奇瑜并非等闲之辈。
崇祯五年的时候,由于民军进入山西,主力部队都去了山西,陕西基本是没人管,兵力极少。
兵力虽少,民变却不少,据统计,陕西的民军,至少有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大都在陈奇瑜的防区,而他的手下,只有两千多人。
yi年后,这三万多人都没了全打光了。
因为陈奇瑜,是yi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为大刀都扛不起来的文官,陈奇瑜同志有yi种独特的本领统筹。
他是yi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善于谋划c组织,而当时的民军,只能到处流窜,基本无组织,有组织打无组织,yi打yi个准。
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陈奇瑜获得了崇祯的赏识,从给洪总督打工,变成洪总督给他打工。
对于领导的提拔,陈奇瑜是很感动的,也很卖力,准备收拾烂摊子。
这是yi个涉及五个省,几十万人的烂摊子,基本上,已经算是烂到底了,没法收拾。
陈奇瑜到任后,第yi个命令,是开会。
各省的总督c总兵,反正是头衔上带个总字的,都叫来了。
然后就是分配任务,你去哪里,打谁,他去哪里,打谁,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yi五yi十都讲明白,完事了,散会。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陈总督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打这些胜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杀多少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再打yi仗,把所有人都杀光。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所有的首领和民军,都赶到yi个地方,并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
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位于陕西南部,长几十里,据说原先曾被当作栈道,地势极为险要。
所谓险要,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
此地被群山环绕,通道极其狭窄,据说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yi扔yi个准。
更要命的是,车厢峡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yi个进口,yi个出口,没有其他小路,从出口走到进口,要好几天。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进了里面,要么回头,要么yi条路走到黑,没有中场休息。
几万民军,就进了这条路。
这几万民军,是民军的主力,据说里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为什么走这条路,没有解释,反正进去之后,苦头就大了去了。
陈奇瑜的部队堵住了后路,还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射箭c扔石头,没事还放把火玩,玩了十几天,彻底玩残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众头领毫无办法,全军覆没就在眼前,实在熬不住了。
使用杀手锏的时候到了。
我说过,他们的杀手锏,就是投降,准确地说,是诈降。
没条件,谁投降啊
春节晚会某小品〗
很有道理,很现实,但在这里,应该加上两个字:
没条件,谁让你投降啊
所以在投降之前,必须先送钱,就如同上次送给王朴那样。
于是头领们凑了点钱,送给了陈奇瑜。
然而陈奇瑜没有收。
崇祯没看错人,陈奇瑜同志确实是靠得住的,他没有收钱。
麻烦了,不收钱,我们怎么安心投降,不,是诈降呢
但事实证明,头领们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们随即使出了从古至今,百试不爽的绝招买通左右。
陈奇瑜觉悟很高,可是扛不住手下人的觉悟不高,收了钱后,就开始猛劝,说敌人愿意投降,就让他们投降,何乐不为
陈奇瑜没有同意。
陈奇瑜并不是王朴,事实上,他对这帮头领,那是相当了解,原先当延绥巡抚时,都是老朋友,知道他们狡猾狡猾地,所以没怎么信。
我之前曾经说过,陈奇瑜是yi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所谓近似猛人的猛人,就是非猛人。
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有yi个致命的弱点。
拿破仑输掉滑铁卢战役后,有人曾说,他之所以输,是因为缺少yi个人贝尔蒂埃。
贝尔蒂埃是拿破仑的参谋长,原先是测绘员,此人极善策划,参谋能力极强,但凡打仗,只要他在,基本都打赢了,当时,他不在滑铁卢。
但最后,有人补充了yi句:
如果只有他贝尔蒂埃在,但凡打仗,基本都是要输的。
陈奇瑜的弱点,就是参谋。
和贝尔蒂埃yi样,陈总督是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他很会参谋,很能参谋,然而参来参去,把自己弄残了。
军队之中,可以没有参谋,不能没有司令,因为在战场上,最关键的素质,不是参谋,而是决断。
陈奇瑜同志只会参谋,不会决断。
面对手下的劝说和胜利的诱惑,他妥协了。
陈奇瑜接受了投降,在他的安排下,近五万民军走出了车厢峡。
其实陈奇瑜也很为难,既要他们投降,又不能让他们诈降,要找人看着,但如果人太多,会引起对方疑虑。为了两全其美,他动脑筋,想出了yi个绝妙的方法:每yi百降军,找yi个人看着,监督行动。
注意,是yi个人,看守yi百个人。
想出这个法子,只能说他的脑袋坏掉了。
跟上次不同,这次张献忠毫不拖拖拉拉,很有工作效率,走出车厢峡,到了开阔地,连安抚金都没拿,反了。
我很同情那些看守yi百个人的人。
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彻底扯淡了,崇祯极为愤怒,朝廷极为震惊,陈奇瑜极为内疚,最终罢官了事。
了事那是没可能的。
各路头领纷纷焕发生机,四处出战,河南c陕西c宁夏c甘肃c山西,烽烟四起。
估计是历经考验,外加焕发第二次生命的激动,民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原本是被追着跑,现在个把能打的,都敢追着官兵跑。比如陕西著名悍将贺人龙,原本是去打李自成,结果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还围了起来,足足四十多天,断其粮食劝他投降,搞得贺总兵差点去啃树皮,差点没撑过来。
到崇祯八年1635,中原和西北,基本是全乱了,这么下去,不用等清兵入关,大明可以直接关门。
好在崇祯同志脑子转得快,随即派出了王牌洪承畴。
在当时,能干这活的,也就洪承畴了,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手狠且心黑,对于当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