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112 部分阅读

跑去,没能跑出去。

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

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yi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

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

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

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c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

残余部队全部逃散。

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

神yi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c李都司。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

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

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

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yi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

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yi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

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yi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yi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yi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按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c复大败,又复大败。yi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yi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份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c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yi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c王嘉胤c神yi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c王嘉胤c神yi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但鉴于陕西c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yi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yi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多,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c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yi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c闯王c八大王c曹操c闯塌天c闯将c扫地王c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yi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c拼命三郎c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水浒好汉们,总共是yi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yi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地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yi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yi样,排在第yi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要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yi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yi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yi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c甘肃c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yi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yi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yi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yi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的。yi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yi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yi个偶然的机会。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yi次机缘巧合,遇到了yi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yi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yi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yi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yi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曹文诏的发挥从未失常,对于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曹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无须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yi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yi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yi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yi冲的瞬间yi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c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yi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c盂县c定襄c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yi天。此后,他又在太谷c范村c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c地名c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c再到润城c沁水,每到yi地,最多yi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yi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yi,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yi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yi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c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yi个是直隶河北,另yi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yi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yi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c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yi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yi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yi次,左良玉得到了yi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yi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yi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yi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yi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