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78 部分阅读

yi场不折不扣的惨剧,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

四月底,司法部副部长丘橓由北京出发,前往张居正老家荆州抄家。本来也没什么,人到了就抄好了,可是破鼓总有万人捶,对广大官员们而言,看见人家落井,不丢yi块石头下去,实在是件太难的事情。

原先毕恭毕敬的地方官听说张居正倒了台,为了在抄家中争取yi个好的表现,竟然提前封住了张家的门,不准人转移财物。

这么yi搞,不但财物没能转移,连人也没转移,因为张家的几十口人还躲在家里,又没有粮食,但这似乎不关地方官的事,于是等丘部长抵达,打开门的时候,他看见的,是十几个已经饿死的人和几十个即将饿死的人。

没关系,饿不死的,抄家也可以抄死你。

经过几天的抄家统计,从张居正家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如此看来,张居正在搞政治的同时,也没少搞经济。但总的来说,还不算太过分,和他的前辈严嵩c徐阶比起来,也算是老实人了。

没办法,大仇未报,人家本来就是冲着人来的。很快就传出消息,说张居正家还隐藏了二百万两白银,不抄出来誓不罢休。于是新yi轮运动开始,先是审,审不出来就打,打得受不了了,就自杀。

自杀的人,是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但在死前,他终于发觉了那个潜伏幕后的仇人,并在自己的遗书中发出了血泪的控诉:

“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张凤盘,今张家事已完结,愿他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

所谓张凤盘,就是张四维,所谓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相信读过书的都能明白,这是yi句骂人的话,还顺道拉上了万历。

这就是张敬修临死前的最后yi声呐喊。

但张敬修不会想到,他这yi死,不但解脱了自己,也彻底解脱了张居正,以及所有的yi切。

张敬修yi死,事情就闹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恰好张四维两个月前死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这yi走,原先的内阁第二号人物申时行,就成为了朝廷首辅。

这位仁兄还比较正派,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感觉事情过了,随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家人。

事情终于解决了,万历的仇报了,他终于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张四维的心愿也已了结,他在家乡守孝两年,即将期满回朝之际,却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说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说这是干了缺德事,被张居正索了命。

无论如何,仇恨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已结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yi个。

他是yi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yi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yi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yi,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yi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yi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yi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yi个人对我说过这样yi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yi个叫良心,另yi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yi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yi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yi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yi个答案,yi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yi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yi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yi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十二章 谜团

yi个神秘的年份

张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

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执政以来,yi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

所以从万历十yi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

这并非夸张,事实上,他还干过yi件更为夸张的事情。

万历十yi年1583,北京地区大旱,当年没有天气预报,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yi的办法是求雨。

虽然这招不yi定灵,但干总比不干好。yi般说来,求雨的人级别越高,越虔诚,求到雨的机率就越大。因为当时的人认为,龙王也有等级,也讲人际关系,降不降雨,降多少,什么时候降,马屁响不响,那是比较关键的。

而这yi次,万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点,在南郊天坛。

皇帝求雨也不新鲜,但这次求雨却十分不同,因为万历兄是走着去的。

我来解释yi下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当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宫,而天坛就是今天的天坛。

去过北京的人应该知道,这两个地方相隔比较远,具体说来,至少有五公里。上个月我坐出租车去,还花了二十分钟,而万历是坐11路车去的两条腿。

不但走着去,还走着回来,在场的人无不感佩于他的毅力,同时也无奈于他的执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着走。

除了徒步拉练锻炼身体外,万历对百姓生活也很关注,比如当时山东c山西c湖广等地遭遇灾荒,地方官报告上来说:按照考成法,无论如何我们也是收不齐了,麻烦您通融通融,把今年的任务降yi降。

yi天之后,他们等到了皇帝的回复,yi个出人意料的回复: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这就是万历同志的觉悟,在张居正死后,他yi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忱,直到那个神秘年份的来临。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yi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yi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

简单说来,在这yi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yi件不小的小事。

第yi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戚继光是个无人敢惹的角色,虽然偶尔也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搞钱,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后台太硬外,还是由于水平太高,边界没他不行。

但事实证明,水平不如后台好使,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被调离了蓟州,去了广东,虽然职位没变,但戚继光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于是他称病不出,不久后,便离职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开始了波澜壮阔的yi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横扫倭奴,驱逐胡虏,无人可挡,战功之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盖世之威名,四百年后声震寰宇,万民皆知。

尽此yi生,能干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够本了。

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这位传奇英雄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岁。去世前留言如下: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c水陆c大小百余战,未尝yi败〗

我知道,他之yi生,已无任何遗憾。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海先生终于还是死了。在被高拱罢官之后,他回到了老家,没人管他,三年之后,高拱下台了,张居正执政,依然没有人管他。

这实在不是高拱和张居正不识货,恰恰相反,他们都很去清楚海先生的实力。无奈的是,海先生的能量就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呆久了,不被烧死,至少也是个残废。

现在张居正死了,用某位史学家的话说,朝廷里的明白人都死光了,于是海瑞先生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

万历十三年1585,经万历皇帝亲自批示,海瑞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赶赴南京上任。这yi年,海瑞七十二岁。

海先生是天字第yi号职业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连东西都不怎么收拾当然,他也没多少东西,就去了南京。

而当他来到南京郊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进城是yi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太挤。

海先生要来了南京城轰动了,官员们激动了,商人激动了,农民也激动了,于是大家集体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种地,凌晨就带着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想抢yi个靠前的位置,yi睹海先生的风采。

由于人太多,导致海先生yi直未能进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军队开路,这才把海大人迎了进来。

等到海瑞进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来,才被告知,他不应该住在这里,倒不是人家欺负他谁敢,只是因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万历兄实在是大方,感觉给个佥都御史四品还不够意思,人还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yi级,让他当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

据说这个消息公布后,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们yi片欢呼雀跃,兴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员们垂头丧气,比死了爹还难受,但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悲观了点,实际上,此时的海瑞先生压根没空去收拾他们。

因为他连家门都出不去。

自从进入南京,海瑞的家就被众多闻名而来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那架势,比天皇巨星还要天皇巨星。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当时,有很多人是从远处走来的。最猛的当属yi位福建的老兄,据说他走了上千里路,穿坏了十多双鞋,yi个多月才到南京。

海瑞听说此事,十分感动,以为他要伸冤,亲自接见了他。

可是这个人进来后,只是看着海瑞,行了个礼,然后扬长而去。

有人问:你干嘛来又干嘛走

答:我只想看看海青天,看完了,不走还等什么

这就是清廉与正直的力量。

除了吸引大批拥护者外,海瑞还获得了yi个荣誉,yi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贴门神的习惯,几乎家家都贴,款式也不yi而同,但门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关羽c秦叔宝那yi拨人。上千年来也就这么几个,毕竟要成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不但要能打,长得还得有特点想把鬼吓跑,没特点不行。

而现在,海瑞先生终于加入了这个光辉的队伍,成为门神部队的最后yi名成员此后再无编制。在当时的南京,作为正义与公道的象征,海瑞先生的画像被贴得满街都是,除了门上,客厅c卧室里也有人挂。据说每天看yi眼,可以百病不侵,而且具有良好的避邪作用。

虽然经常忙于公共宣传事业,但海瑞先生没有怠慢工作,他没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帮人,却也没闲着,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yi封奏疏。

根据以往经验,海瑞先生的文书,yi般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篇也不例外。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议,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应该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刑法,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yi律处决,并将其剥皮,放在县衙门口,警示后人。

于是大家真的愤怒了,惹不起你,总躲得起你吧。可海先生却是躲都不让人躲,不搞出个玉石俱焚誓不罢休。

客观地讲,海瑞的这封文书的确是过分了,且不说剥皮问题,都过了两百多年了,经济发展这么快,确定死刑标准时总得考虑个通货膨胀问题吧,当年买yi栋房,今天也就能买点粮,为几斤粮食就要剥人皮,兄弟你也太狠了点吧。

但在海瑞看来,他的做法是对的,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

万历兄虽然年轻,但神智也很清醒,他好言抚慰了海先生yi把,就把奏疏丢进了废纸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没有等到剥皮匠的出现,却等来了升官的命令,由于工作努力,他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位四十多岁还不入流的教育局长,经过二十多年不可思议的经历,终于成为了正二品相当于正部级的高级官员。

这回都察院的仁兄们完蛋了。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从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它都有,但毕竟皇帝大人住北京,所以除了南京户部管理南方户籍和南京兵部统领南京军队外,大多数机构都是摆设。

yi般说来,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才会被发配到南京,美其名曰:养老。

都察院就是yi个闲人部门,大家都没事干,骂人的自然也没事干,然而仅yi夜之间,yi切都已改变海先生上任了。

由于上班没事可干,自然就没人去上班了,于是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自得其乐,逛街的逛街,看戏的看戏工作没前途,还不准偷偷懒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学生的方法来对付御史记考勤。但凡敢于迟到早退的,必须到单位,哪怕没事干,也得坐在这里。

虽然大家明显表示出不适应,但海先生的威胁是很明确的养老不是最惨的结局,下岗才是。

而随着整顿工作的进yi步深入,御史们才发现,原来yi切才刚刚开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样。

yi次,有位御史过生日,在家请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当年,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经常干,但海先生却勃然大怒,把这位御史抓了起来,打了yi顿板子,理由是:根据明太祖时期律令注意这个日期,官员请人唱戏违法,所以是打你没商量。

因为这件事干得实在有点过,御史们的精神压力开始陡然增大,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阴影下,战战兢兢,终于有yi天,畏惧变成了愤怒。

在明代,御史专管骂人,从皇帝到扫地的,想骂谁就骂谁,除了yi个例外御史长官,要知道,那是顶头上司,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给自己惹事。

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j极诈,欺世盗名”。奏疏yi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yi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嘛还干嘛,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yi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yi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yi刻,只有yi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yi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只是让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