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56 部分阅读

“是的,这是妥协,”徐阶平静地回答道,“但我赢了。”

经历了艰辛的历练,徐阶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也彻底领悟了心学的含义和聂豹留给他的那个秘诀。

“知行合yi,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徐阶注视着当年他来时的方向,作出了这个自信的回答。

嘉靖十三年1534,徐阶终于熬出了头,他因政绩优秀,被提任为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同知,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又得到消息他再次被提升,改任浙江学政。

在浙江干了三年教育工作后,徐阶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机,这yi次他的职位是江西按察副使。

作为江西的高级官员,徐阶再也不用每天爬山沟c深夜翻档案了。

但是麻烦还是找到了他的门上。

yi天,他家的门卫突然前来通报,说有yi个人想见他,徐阶还以为有何冤情,便同意了。

可是这位仁兄进来之后,即不哭也不闹,却直截了当地向徐阶表示,自己积极肯干,要求进步,通俗点说,就是升官。

徐阶笑了,他从未见过如此莫名其妙的人,你说升官就升官凭什么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因为这位找上门来的人说出了他如此自信的理由:

我是夏首辅的亲戚。

这实在是个很合理的理由,也十分正常,提拔夏言的亲戚,夏言自然也会提拔自己,公平交易,符合市场规律。而已经学会变通的徐阶似乎没有理由拒绝。

然而他拒绝了,留下yi句话后,他把这个人赶出了家门。

“我到此为官,是来管束你们尔曹属我诲,不是滥用职权,谋求晋升的”

这位仁兄灰头土脸地走了,自然不肯干休,马上给夏言写信痛骂徐阶,还四处扬言,要给徐阶好看。

徐阶听到了风声,却yi点都不以为意,不理不睬,只当是没听见。

这是yi个意味深长的事件,经历磨难,懂得变通的徐阶已然成为了yi个熟悉官场规则的人,他很清楚,讨好夏言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但他却坚定地回绝了。

在很早以前,徐阶曾决心做yi个正直的人,匡扶社稷,为国尽忠,许多年过去了,他受到过无数打击c经历了很多痛苦,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初衷。

事实证明,他始终是yi个坚持原则的人,是yi个了不起的人。

嘉靖十八年1539,坚持原则的徐阶遇上了坚持原则的夏言,于是他又yi次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外历练八年之后,他即将踏上回京的道路。

yi般来说,大兴土木搞工程是当官拿回扣发财的不二法门,所以凡有修理河道c建筑粮仓之类的项目,各级官员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徐阶大概是唯yi的例外。

但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却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yi个类似的要求修建yi个祠堂。

祠堂yi般都是用来纪念某人的,可让经办官员惊讶的是,徐阶所要纪念的这个人,既不是他的朋友,更不是他的亲属,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个人。

“此人是我的老师。”徐阶这样回答旁人的疑问。

于是在王守仁祠堂建成的那天,徐阶亲自到访,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中,他整肃衣冠,向这位伟大的先辈跪拜行礼:

“我曾随文蔚聂豹字文蔚公习阁下之道,磨砺十年方有所悟,虽未能相见,实为再传弟子,师恩无以为报,唯牢记良知之学,报国济民,匡扶正道,誓死不忘”

拜别了这位素未谋面的导师,徐阶踏上了返京之路。

近十年的磨砺与历练,那个不谙世事的青年翰林,已然变成了yi个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

但这并不是徐阶的唯yi收获,更重要的是,他终于领悟了所谓光明之学的真意。

领教了黑暗中的挣扎c沉浮,天真幼稚的徐阶终于回到了真实的世界yi个丑恶现实的社会,但耐人寻味的是,那门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学正是诞生于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倔强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而创立者王守仁先生yi生饱经风雨坎坷,却怀着yi颗光明之心死去。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c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c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第八章 天下,三人而已

徐阶的班底

重返京城的徐阶开始在新单位上班,他的职务是东宫洗马兼翰林院侍读,简单说来就是太子党兼宰相培训班学员,十年之后,他再次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

但这次他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得意了,因为yi路走来,他已为自己的嚣张付出了代价,而且他还得知,自己能够死鱼翻身,竟然是托那位夏首辅的福。

他简直难以相信,在朝廷的官场上,还有如此不计前嫌,公正处事的人,徐阶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决定带上礼物,去拜会这位前辈。

可当他见到夏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似乎打错了算盘。夏先生对他十分冷淡,也没收他的礼,只是板着脸看着他,还没等他说完感谢词,就挥手打断了他,丢下yi句话,让他走人:

“我对你并无好感,召你回京,只是为国选材而已,你无需谢我,今后也不必再来。”

徐阶收回了礼物,脸上却露出了笑容,因为他已经了解,眼前这个做了好事也不认账的老头,虽然看似古板严肃,却是yi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徐阶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从进入朝廷以来,夏首辅曾多次亲自查问他的工作情况,并曾对他赞不绝口。但这yi切,他从没有在徐阶的面前提起过。

就这样,六十多岁的夏首辅与三十多岁的徐翰林建立了yi种奇特的关系,yi种没有利益,没有交易的真诚关系。

夏言是个有着坚定道德原则的人,他虽然深通官场原则,但也不怕皇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搞山头主义,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所以他愿意提拔那些有能力的人,即使他并不喜欢这个人比如徐阶。

此外,夏言还有yi个特点从不拉帮结派,无论有多少人主动登门投靠,他都加以推辞,是个结结实实的官场光棍,但如果你认为这是yi种高尚的品德,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夏言先生也是官场的老狐狸,他不搞小团体,那是做给皇帝看的,皇帝是最大的光杆司令,只喜欢比他更光的人。

按说这yi招没错,但夏言做得过了头,在工作中从不团结同志,每天昂头走道,也不怕摔跤,以致于大臣们编了这样yi句顺口溜“不见夏言,不知相尊”。

混到了这份上,也就离死不远了。

相对而言,徐阶的情况要好yi些,他多少也能搞点关系,交几个朋友,但和同时代的绝顶政治高手相比,他的脸还不够厚,心还不够黑,如果失去夏言的庇护,仅凭现有的资源,要应对即将逼近的那几个可怕的敌人,结局只有死路yi条。

但上天似乎始终保佑着这个人,自从他踏入东宫的那天起,yi个强大而神秘的政治组织就已开始紧密地注视着他的yi举yi动。

当时的东宫,云集了朝廷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大多是翰林出身,且年纪不大,在官场中混的时间不长,相对比较简单。但敏锐的徐阶却惊奇地发现,在这里,似乎活跃着yi个秘密的政治组织,成员彼此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出于好奇,他结交了其中的两个人,yi个叫赵时春,另yi个叫唐顺之。

作为嘉靖二年1523的探花,徐阶在摆资历时,是很有点炫耀资本的。但如果翻开这两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实在不是句空话。

赵时春,平凉人,十四岁中举,嘉靖五年1526会试第yi名,会元。

唐顺之,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yi名,会元。

徐阶之所以去接近他们,主要是出于好奇,因为他发现,这帮人的言谈举止十分奇特,不同于常人,但当他小心翼翼接触对方的时候,才发觉这两个人对他抱有同样浓厚的兴趣。

赵时春和唐顺之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很快成为了他的朋友,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徐阶吃惊地发现,他和这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点,从处事原则到政治见解,竟然如此惊人的相似。很快,他们由朋友变成了同志。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但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徐阶的疑心却越来越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种相似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背后yi定隐藏着什么。

直到有yi天,他听到唐顺之的那句话后,才最终解开了这个疑惑。

“我是王畿的弟子。”

徐阶笑了,很久以前,聂豹曾对他提过这个名字,他十分清楚地记得,王畿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yi个共同的身份走到了yi起王学门人。

“还有其他人吗”徐阶终于明白,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相干的人联系在yi起。

“是的,还有很多人。”唐顺之意味深长地答道。

就这样,徐阶成为了他们中的yi员,因为他们秉持着同yi个信念,遵从同yi个人的教诲。

这是yi个特别的团体,将他们聚拢在yi起的不是利益,而是yi种共同的政治理念。

出人意料的是,后进的徐阶却很快成为了团体的领导者,经常组织大家搞活动学习交流心学,这是yi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辈分来算,唐顺之才是真正的第三代嫡传弟子,而徐阶的老师聂豹并未正式拜师自封的,论资排辈怎么也轮不到徐阶。

但大家对此毫无异议,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徐阶就此拥有了自己的第yi个班底,而他的这yi段经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这并不奇怪,因为和当时为数众多的政治帮派相比,无论人力还是物力,这个组织实在yi点也不起眼,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团体,在那场决战的最后yi刻,发起了决定胜负的yi击。

东宫是没有什么事情干的,徐阶就这样在王守仁理论培训班呆了四年,等来了yi个新的职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阶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行政学院校长,这里的学生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能当官,虽说名额有限,但只要能混出来,职业前景还算不错,见到徐校长自然也得毕恭毕敬行礼,这就是徐阶的第二个人脉资源。

加快速度吧,徐阶,你的战前准备时间已不多了。

两年校长任期之后,徐阶得到了yi份至关重要的工作吏部左侍郎,即人事部副部长。

徐阶实在应该感到幸运,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他将极有可能失去站上决斗舞台的资格,被人干净利落地干掉,或是沦为yi个不起眼的配角了此yi生。

科学研究证明,上至三皇五帝c下到二十yi世纪,远达非洲丛林食人部落,近抵家门口的老大妈居委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事部门都是最牛的,说提你就提你,让你滚你就得滚。

因此,明代的吏部向来都是最难缠的衙门,所谓话难听c脸难看是也,yi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就敢训地方布政使,你还不敢还嘴,老老实实地给人家当孙子,要不爷爷不高兴,给你小子档案写上两笔,管保你消停二十年。

徐阶却是唯yi的例外,自打他进入吏部后,就没有训过yi个人,每逢有地方官晋见,只要他有时间,都亲自接待,还要谈上个十几分钟,搞得很多人诚惶诚恐,激动不已。回去时yi把鼻涕yi把泪的逢人就讲,兄弟我在吏部的时候,徐侍郎如何如何,太够哥们意思了。

不过据本人估算,按照徐阶的工作强度,估计能把那些人的名字记住就很不错了,鬼才记得说过些啥,但无论如何,徐阶借此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继续努力,那场惊天巨变很快就要来临了,还有yi年。

此时的严嵩也正在紧密地筹划着,情况已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夏言占据高位,自己的伪装已经暴露,图穷匕见,必须采取措施除掉他。

但严嵩没有信心,因为夏言比他的前任张璁强得多,他有才干,有城府,而且从不畏惧,善于斗争,实在是太强大了。

然而此时,有yi个人站了出来,他告诉严嵩,其实,夏言很容易对付。

这个人叫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此人长得很有特点肥头大耳,还瞎了yi只眼睛,算是个半盲。就这副长相,走在街上都影响市容,但事实证明,他确实是yi个极为厉害的人物。

“夏言才高善断,貌似刚硬,却处事犹豫,优柔寡断,虽身居高位,其实并不可怕,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严世蕃自信地看着他的父亲,接着说道:

“所谓举世奇才,放眼当今天下,三人而已”

“第yi个,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博。”

杨博,蒲州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考试成绩yi般,高考后分配到偏僻地方上当县长,和同学们比起来,混得那叫yi个灰头土脸,但这位仁兄可谓金鱼岂是池中物,yi到下雨就翻身,很有几把刷子,虽是文官,却也精通军事,后来不知怎么地,被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翟銮看中了,调到京城,先在兵部武选司当处长,然后去了职方司俗称最穷最忙当司长。

因为他升得太快,很多人都不服,但事实证明,高级领导的眼光是不会错的,杨博确实是yi个天才,他有着yi项极为特别的本领过目不忘,据说大到国家政事,小到各地地形地貌,只要他见过yi次,都能熟记于心。此外他还能说好几地方言,这要换到今天估计也是个月薪过万的金领。

因此,他除了干好日常工作外,还经常给领导当秘书,出去视察。而他最为光辉的经历就发生在当秘书的日子里。

有yi次,翟学士奉命去巡边,就是所谓的视察国境,慰问官兵,这是个苦差事,当年又没有直升飞机,这边防哨所要是建在穷乡僻壤,高原地带,大学士也得爬山沟,见到人喝杯茶才好走人交差。

唯恐yi去不复返的翟学士决定带上杨博,事实证明,这yi举措是十分英明的。大明天下着实不太光明,yi路上风吹冒淋就不说了,到了肃州,竟然碰上了劫道的。

这也真是怪事,朝廷的第二号人物翟銮内阁排名第二竟然被强盗打劫,但在那年头,管你是啥干部,人家强盗也是干本职工作,yi句话,交钱

更为奇怪的是,见到这群劫匪,翟学士的随身侍卫竟然没有yi个站出来,而翟学士本人也是目瞪口呆,因为这是yi帮有政治背景的劫匪蛮番。

所谓蛮番,是指当地少数民族或是不开化人群,这帮人靠山吃山,听说大官到了,不但不怕摊派穷地方也没啥好摊的,反而奔走相告,秉承大官大抢,小官小抢的精神,热情动员大家去劫道,反正天高皇帝远,不抢白不抢。

当然了,他们劫道也是先礼后兵的,先派人去接触,所谓“邀赏”,给钱最好,要是邀不到,咱们就回家去操家伙。

思前想后,翟学士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可是身边侍卫却不执行他的命令,原因很简单:对方人多,真的很多数百遮道。

这是打头阵的,人家还特地放了话,七大姑八大姨的还没到呢,吃完饭就来。

麻烦了,这偏僻地方,地方衙门也没多少人,要调兵来救,只怕等人到了,翟学士的脑袋已经被人拿去当夜壶了。

关键时刻,面子不重要了,既然打不得,翟学士便打算开溜,然而这时杨博站了出来:

“有我在,必保大人无恙”

翟銮十分好奇地看着杨博,停住了脚步。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

杨博召集了所有的侍卫,让他们整理好着装,拿好礼仪装备,然后威风凛凛地走出了营房,还没等蛮番反应过来,杨博就对着他们大喝yi声:

“列队迎接”

这yi嗓子把劫匪吼糊涂了,被劫的还敢这么嚣张

嚣张的还在后面,杨博接着喊道:

“翟大人是内阁大学士,亲率大军先行至此,你们出来迎接,竟然只来了这个几个人,其余的人哪去了若还敢如此轻慢,就把你们都抓起来”

您yi被劫的还嫌咱们人手少这下子搞得强盗们也无所适从了,正在踌躇不定的时候,杨博又发话了:

“看在你们出来迎接的份上,还是给你们yi些赏赐,下次注意”

这就是传说中的又打又拉,杨博兄可谓是聪明绝顶,要知道人家强盗也讲究吉利,从来不走空趟,给点钱也是个意思。

翟学士终于安全地回到了京城,而杨博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朝中头等重臣。

“第二个人,是锦衣卫指挥使c都督同知陆炳。”

明代最强锦衣卫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丁卯。

夜四鼓嘉靖行宫。

外出巡游的嘉靖在他的行宫中安睡,与此同时,几缕黑烟却开始在阴暗的角落里升腾。

瞬息之间,火起,由于风大天黑,火势蔓延很快,又不易控制,侍卫们仓促之间不熟悉方向此为行宫,找不到皇帝,眼看火势越来越大,很多侍卫已然放弃了希望,准备上街买白布筹划追悼会了。

正在此时,只见说时迟,那时快评书用语,借着用用,yi位兄弟突然淋湿上衣,光着膀子就往火海里冲,众人正瞠目结舌,没过多久,这位救火队员又背着yi个人冲了出来。

大家正感叹这哥们真傻,为yi年几十两银子还真敢玩命,等到看清他背上的人时,大家又yi致感叹,这条命玩得真值,值大了。

嘉靖皇帝就这样被人背出了火海,可谓九死yi生。

等到侍卫安置好了皇帝,这位救人者洗了把脸,露出真面目的时候,大家却又彻底丧失了感叹的勇气,即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