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明的是,这个所谓御马监不是管马的,而是管理御用兵符。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为什么御马监是个有前途的部门了。
司礼监和御马监yi文yi武,成为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宫中宦官无不尽心竭力,想进入这两个部门。
有好必有坏,万yi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监和都知监,那你就惨了。因为这两个监名字虽然气派,却只管理yi件事清洁卫生。
这两个监不但条件艰苦,没有人瞧得起,连办公场所都没有似乎也不需要,而且秋扫落叶冬扫雪,工作十分之苦。
这样的部门自然是无法吸引众多青年宦官的。
介绍完太监的奋斗史,下面就要谈太监参与政治的问题了。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太监政治大概是这样的yi幕场景:
在yi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yi所阴森的房子里,几个面目狰狞的太监在十分微弱的烛光下进行着密谋。
yi个太监j笑标准表情着对旁边的人说道:“尚书王某某阻碍我们的夺权计划,要把他干掉”
这时另yi个太监也j笑保持形象着说:“我看还是先把侍郎张某某干掉。”
最后太监头子yi般就是最坏的那个发话:“照计划行事,把那些忠臣们都清除掉,然后再把皇帝换掉,我们来坐江山”
以往人们心中的太监形象就是如此,只要yi提到太监,就会和坏蛋联系起来,然后就是朝廷中的忠臣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与坏蛋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成功了就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失败了就是人间悲剧。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人们往往过于关注那些所谓忠臣们的行为,却很少发现这些大臣们的可怕之处。
之前在我们的丞相怎样炼成的专题中,曾经对明朝的相权君权分立做了分析,并用了yi个拔河的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绳子的两边,不断的拔河,朱元璋是优秀运动员,体力好,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拔得过他。
他的儿子朱棣也是运动健将,虽然设立了内阁,但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
到了朱瞻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之强大,连皇帝也奈何他们不得。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可是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是不容易当的,那些大臣们就像yi群苍蝇,不但要向你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
明仁宗心地善良,却因为小事被骂得气急败坏,他的儿子朱瞻基行为端正,只喜欢斗蛐蛐,也被那些人当成罪状来批判,老百姓有自己的爱好,皇帝居然不能有。
绳子那yi头是yi股极其庞大的力量,那些在我们看来无比正直的大臣们有着充分的力量控制朝政,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有很多的同门c同事。
而绳子的这yi头,只有皇帝yi个人。
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大爷们眼中也算不得什么,骂你,讽刺你,那是为了国家大事,那是忠言逆耳,你能说他不对吗
而且这些大爷们既不能杀,也不能轻易打,杀了他们,公务你自己yi个人能干吗
劳动模范朱元璋老先生自然可以站出来说:把他们都杀光,我能干
可是朱瞻基不能这样说。
于是在太祖皇帝死去二十年后,绳子失去了平衡,获得了票拟权的内阁集团变得更强大,皇帝yi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
苦苦支撑的朱瞻基yi步步地被拉了过去,正在这时,他看见旁边站着yi个人,于是他对这个人说:“你来,和我yi起拔”
从此这个人就参加了拔河,并成为这场游戏的yi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太监。
太监更可靠
相信现在大家已经理解了皇帝的痛苦,他并非无所不能,他也要求人,大臣们饱读诗书,却并不那么听话,而要制衡这些不听话的人,皇帝能够选择的只有太监。
太监真的都是坏人吗
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些人很好,从小陪伴他yi起长大,带着他放风筝,陪着他玩耍,给他当马骑,而且十分服从。
我们往往误解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多自幼和太监yi起成长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换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欢yi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还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
我想,任何yi个人都会选择前者。
明朝的文官集团的权势已经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们不但干预朝政,批评皇帝有些确实是故意找茬,还监控皇帝的私生活,不能随便旷工出去玩,不能好色,不能贪杯,虽然他们自己也干这些事,却不允许皇帝干比如张居正。
于是,皇帝们只剩下了yi个选择:
让太监去制衡大臣。
如果弄清楚了这yi点,我们就不必为王振受到的宠爱而吃惊,也不需要为刘瑾魏忠贤等人的专权而愤愤不平。
因为他们的出现是明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没有王振,还有李振,没有刘瑾,会有徐瑾。
太监就是这样被强行拉上皇帝的政治战车的,他们并不是天生的j邪小人,那些文官们的行为也未必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只不过他们出生低贱,且心理有些问题,所以行为比较偏激,更容易被人们反感。
综观整个明代,坏太监很多,好太监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c气焰最为嚣张的朝代并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国家大权,甚至可以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明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只需要写yi张小小的字条明武宗。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明宣宗教太监读书的目的有了yi个大致的了解,这位聪明的皇帝是不会干无谓的事情的。
他要培养的并不是有文化c有追求的太监,而是战士。
为他而战的战士,足以对抗文官集团的战士。
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仅此而已。
就这样,朱瞻基将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权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拟权给了内阁,批红权由太监代理,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批红权十分重要,所以历代明朝皇帝虽然委托太监代笔,却从未放松过对此权力的掌握,当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yi个顽童,yi个懒虫,还有yi个工程师。
可以看出,这是yi个稳固的政治权力体系,票拟权和批红权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文官集团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监的斗争。
换句话说,如果谁能够同时控制票拟权和批红权,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有这样的人吗
应该说,确实是有的,在我看来,有三个人做到了。虽然他们同时获得两大权力的途径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这三位国家实际控制者的统治时期,正好对应上面所说的那三位不抓权代表的朝代。
这三位并不姓朱的皇帝分别是:“立皇帝”c“首席活太师”c“九千岁”。
这三位仁兄也将是我们后面文章中的主角,在这里先说yi下“首席活太师”是什么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书,而是三个名誉称号太师c太傅c太保。虽然这三个称号都是yi品,却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师为最大。大家知道,所谓荣誉称号很多时候都是送给死人的,而能够在死后混到这三个称号的,也是十分厉害的人。
当然也有某些更厉害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过这三个称号,而第yi个被封为最高文官太师的活人,正是这位掌控大权的仁兄。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太傅,“活太师”加“活太傅”的荣誉在明代仅此yi人。足见此人之强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后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似乎也是唯yi能够制衡各方力量的办法。
别折腾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
朱祁镇篇
第十三章 祸根
内阁们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这是yi个简单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这样的yi个流程中平静地向前发展着。
然而不久之后,这片宁静就将被打破。
yi个奇特的宦官
中国人有着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观念,所以像宦官这种职业,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要挨yi刀,比别人少点东西,也不能生儿育女。家里要是出了个宦官,说出去也是十分丢人的。
基于这yi点,当时的人们也形成了共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宦官
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总有例外。
永乐末年,朝廷下达了yi道旨意,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期工作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到京城当官。
还有这样的好事地方上都干不出头,竟然还可以调到京城工作当官
按说这样的好消息应该会吸引无数人报名参加,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去理会这件事。
为什么呢难道人们都愿意错过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当然不是,无人问津的奥秘就在于,调到京城后干的工作比较特殊“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
开什么玩笑老子就是不干学官,也能做个老百姓,干嘛要挨yi刀进宫当宦官
是啊,谁会干这种傻事呢
就在众人对此不以为然,把旨意当笑话看的时候,yi个因为犯错而即将受到惩罚的学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犹豫。
他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是也不穷,大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别人无法了解的雄心壮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头地,苦读多年,虽成儒士被选为学官,却yi直无法金榜题名。现在已经成家,但立业却迟迟不见踪影。如今学官也干不下去了,难道就此了结yi生
不会的,我总会等到机会的。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惜虽然是yi个机会,却不是yi个好机会。
如果迎接这个机会,等待自己的必然是yi条艰苦的道路,会遇到无数人的白眼和歧视,入宫后要出头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此后自己与妻子儿女也将天人永隔。
不管那么多了,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代价
别人不干,我来干
这个干出别人不敢干,也不想干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创造的良好氛围,影响了yi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详,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读书,任当地教官,后自愿净身入宫教育宫内人文化。
怀揣着敢为人所不为的勇气,王振进入了宫廷,让他十分惊喜的是,在宫中,他这个原本教不好书的学官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其实也很自然,因为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无人与他竞争。
由于在yi堆文盲和小学文化者中鹤立鸡群,他被大家称为王先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并受到了宣宗的关注,朱瞻基感觉到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读书。
从此,这位叫王振的太监就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应该说,王振确实是yi个好老师,他教导太子读书,并对其严格管理,以至于朱祁镇对其不敢称呼名字,居然叫他“先生”。
姑且不论后来王振的是是非非,但他和朱祁镇之间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然而就是这种过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最终酿成yi场大祸。
转折的开始
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朱高炽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而他们二人被合称为仁宣,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父子关系,实际上,他们两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列举部分如下:
首先,他们都姓朱。
其次,他们都是好皇帝,都是明君。
最后,他们的命都不长。
朱高炽活了四十八岁,但由于自己老爹太能干,足足干了二十年太子,只做了yi年皇帝。
朱瞻基比他父亲还少活十年,但由于父亲死得早,自己二十七岁登基,做了十年皇帝。
这十yi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对这段时期的统治,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yi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长期观看电视剧的习惯告诉我们,yi般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yi个转折,电视编剧会特地搞点矛盾闹点事出来,比如什么男主角杀了人,女主角得绝症之类。要是yi直都是花好月圆,人人平安,那这电视剧的收视率就不会高,也卖不出广告。
历史之神如果真有的话看来也是yi个好编剧,他可能也觉得这样的历史没有意思,便给这出喜剧划上了yi个句号。
这个句号最终结束了明朝的黄金十年。
宣德十年1435,yi代英主朱瞻基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三十八岁。
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在朱瞻基临死之前,他为自己那年仅九岁的儿子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虽然儿子还年幼,但朱瞻基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这五个人决不会让自己失望。
此五人分别是:杨士奇c杨荣c杨溥c张辅c胡濙。
确实是豪华阵容,文有三杨,武有张辅,还有yi个专干秘密工作的,朱瞻基应该走得很安心。
但他想不到的是,这五位风云人物,朝廷精英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
yi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明英宗朱祁镇
说起这位朱祁镇,可能有的人会咬牙切齿,对其恨之入骨,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史料,就会发现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虽然有两大污点打错yi仗,杀错yi人,也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与贡献。
而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估计除了朱元璋外,无人可与这位皇帝匹敌。
在明英宗的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外,yi位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登场也使得这个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夺目。
就此开始吧。
从隐藏到暴露
王振是yi个不简单的人,他离别妻儿,愿意受宫刑做宦官,忍受别人的歧视,决不是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在他的心中,有着很大的抱负。
而他很明智地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牢牢地抓住自己手中的那个稀世珍宝朱祁镇。
朱祁镇是自己yi手带大的,也算是自己的学生,虽然他还只是太子,虽然他只有九岁,但他终究会长大,他终究会成为皇帝的。
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王振耐心地等待着机会,等待着独掌大权,权倾天下的机会。
机会似乎到来了,朱瞻基驾崩了,这个精明的皇帝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年幼的朱祁镇,而朱祁镇对自己言听计从,大权在握的日子不远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恐怕不是,因为在王振夺取大权的路上,有两个障碍在阻拦着他。
事实上,对王振而言,要克服这两个障碍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他也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因为阻挡他前进的这两个障碍代表着的是yi股他绝对无法匹敌的势力。
障碍
英宗即位时,杨士奇已经七十yi岁,但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看上去仍然是不可战胜的,从残忍狡诈的朱棣c阴险无耻的朱高煦到仁厚宽容的朱高炽c精明能干的朱瞻基,什么样的人他都见过,什么样的事情他都处理过。历经大风大浪的考验,使得他处变不惊,深沉老到。
王振要想大权独揽,首先要过他这yi关,可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小小的王振的那点花招把戏要想在杨士奇面前献丑,还得回家再练几十年。
除此之外,杨荣c杨溥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三个老江湖守在那里,王振就只能乖乖地做他的奴才和太监。
这股文官集团的势力正是王振掌权路上的第yi个障碍,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后证明,真正能够对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是第二道障碍,而组成这道障碍的,是yi个女人。
yi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
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
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十yi年前,她是张皇后,十年前,她是张太后,现在,她是张太皇太后。
在这十yi年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失去yi个亲人,她的级别就提升yi次。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提升。
死者已矣,活人还得好好干,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实际上,如果不是她的决定,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