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29 部分阅读

在朱瞻基死后,由于太子很小,且有传言太子并非其母孙贵妃所生,而是由宫女代生的,所以太子地位很不稳固,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传得满天飞。在这关键时刻,张太后坚决地支持了太子朱祁镇,并拥立他为皇帝。

这样的yi个人,不要说论能力,就是排资历也能吓死人,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而这位祖母级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说不练的,王振就曾经被她恶整过yi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王振心中永远的痛。

正统英宗年号元年1436二月,张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等到这五个人到齐后,张太皇太后把皇帝领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五个人,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五个人是先帝留给陛下的,如果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yi定要和这五个人商量。”

随后,她又说出了yi句很有分量的话:

“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这五个人的赞成,你就不能做”

年幼的朱祁镇畏惧地看着他的这位祖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yi旁的五大臣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她还有yi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过了yi会,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王振得命后立刻入宫面见,他也绝对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yi场噩梦即将开始。

王振入宫后,看见五位大臣和皇帝都在场,估计是在开高级别会议,召自己前来,莫非是要委以重任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此之前,张太皇太后的话已经讲完,她之所以不散会,就是要等王振。

王振跪拜行礼后,刚才还和颜悦色地太皇太后yi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恶煞颜色顿异她突然对王振大喝:

“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

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殿上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yi个,从其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看,相信这yi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

原先yi团和气的大殿突然杀气腾腾,王振顿时魂不附体,他万想不到,今天让他进宫的目的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准备让他进鬼门关参观旅游。

yi脸杀气的太后站在殿上,亮闪闪的刀剑拔了出来,面对着突然发生的yi切,王振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打哆嗦。这yi景象的突然出现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也让在场的五位大臣yi头雾水。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yi面,而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待事情,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朱祁镇大为吃惊,便跪下来求祖母开恩,而大臣们也yi起求情。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于是她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地警告他:

“今天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王振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太皇太后那可怕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阴影,自此之后,只要见到这位太皇太后,他就如同老鼠见了猫yi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事实也是如此,张太皇太后并没有放松对王振的敲打,隔三差五地便会找个时间把王振叫过去骂yi顿,这种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骂七年。

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的夺权道路可谓任重道远,因此他及时转变策略,对三杨礼敬有加,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候,都摆出yi副羞涩的表情,像刚上门的女婿见老丈人yi样,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等到三杨发现他站在外面,让他进来招呼他坐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好像能够和三杨说话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yi样,他的这些举动使得三杨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yi个不错的人。

然而在他谦恭的表象之下,却不断地拉帮结伙,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司礼监的权力安插自己的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并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这位王山先生听说自己的叔伯发达了,远来投奔,得此高官,十分得意,但如果他知道在七年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来当这个官了。

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是应付不过去的,隔那么几天,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yi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所对付不了的。

只能等她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这yi天终于来到了。

正统七年1442十月,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此消散。

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而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已年老多病,回天无术了。

王振的机会来了。

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不但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其中不乏饱学之辈,圣人门徒,而要论最无耻的yi个,莫过于工部侍郎王祐。

这位王祐先生曾经有yi次到王振家中探望。在明代,大臣们都留有胡须,而王振没有胡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当他见到王祐时,才发现这位大臣也没有留胡须,便问他原因。

王祐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呕吐,请先做好思想准备

“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

在我看来,王祐先生真正达到了无耻无界限的境界,无耻到祖坟上都冒青烟。

正是有了这些无耻之徒的帮助,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排除异己,利用杨士奇儿子杀人的事件,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c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风光无限,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他决定做yi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特地在宫门口立了yi面三尺高的铁碑,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可是正所谓人走碑凉,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管,有没有人执行,到了王振当权,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人管的奖状,再也无yi人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却不yi样,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人移走这座碑。

如果老朱还在,他yi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干的,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yi个人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人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yi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yi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yi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王振是yi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yi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于是他yi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yi句软话也没有说过,yi直痛骂王振,yi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抱负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yi个贪财贪权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yi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yi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yi个人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找点事情干,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yi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就如同yi个贪官污吏,平日只是贪污受贿,这样的恶行固然让人愤慨,但这并不是他们作恶的最高境界。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去干yi些所谓的好事。

这才是恶人中的极品。

王振就是这样的yi个极品,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人,这些我们都不计较了。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yi个不要脸的机会。

敌人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这话确实不假,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统yi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yi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这位曾与永乐第yi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就此结束了yi生。

脱欢是yi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yi个太师,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是yi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yi,而也先与他的父亲yi样,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yi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yi种是交换,另yi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蒙古人虽然善战,但并不是打不死。他们也只有yi个脑袋,而抢劫是刀头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开始走第yi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记,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畜牧业,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yi两个人,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人数却要加个千字yi两千人。

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交使节会yi下子派出上千人,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从史料分析,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各种瓷器c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yi家,别无分店,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yi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yi年只做yi次生意,渐渐发展到yi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皮毛数量过大,而手工业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明朝政府yi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yi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他们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yi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yi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yi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阴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yi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yi个人推行这yi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人竟然是王振。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yi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yi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j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yi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j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yi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欲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第十四章 土木堡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yi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yi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yi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yi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yi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yi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