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3 部分阅读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yi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yi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yi切再去作战,他不是yi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yi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yi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yi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c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yi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yi定要救,原因有二,其yi,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yi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致命的错误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yi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yi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yi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yi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yi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yi个圈套,yi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yi,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c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c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yi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yi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yi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yi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yi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yi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马蚤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yi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出征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yi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yi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yi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yi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yi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yi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yi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第十yi章 洪都的奇迹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yi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同志yi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c败家子c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属下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yi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yi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yi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yi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yi个心黑手狠的人,yi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yi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yi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yi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yi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yi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收到这yi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狰狞面目。

天下第五名将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yi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yi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yi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yi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yi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yi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开国六公爵之yi。

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yi个坚固的城池,但有yi个缺点门太多,我统yi了yi下,共有抚州c宫步c土步c桥步c章江c新城c琉璃c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

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yi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

赵德胜防守宫步c土步c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

薛显猛人守章江c新城两门;

牛海龙c赵国旺守琉璃c澹台两门。

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了。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

最后的动员

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yi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最大的可以装两三千人,小的也能装yi千余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所谓“投鞭断江”并不夸张。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yi片,如同yi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yi次全体军事会议,他yi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yi途,战至城破人亡,yi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yi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yi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

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

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

意志的较量

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

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c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yi步。

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

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

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yi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yi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邓愈的杀手锏

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料,准备了后着。

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yi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

枪声大作。

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yi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yi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c澹台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