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2 部分阅读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这种渔民在元代yi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yi份写作文书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时常听见的低语声和议论声让他发疯。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yi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这动机是yi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yi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yi点,但他想不到的是,有yi天,陈友谅会把这yi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c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yi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不过,我们联手,yi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yi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第八章 可怕的陈友谅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yi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yi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yi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yi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到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yi段奇怪的描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

这yi天终于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够精确,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yi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yi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yi天了。”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yi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死yi般的沉默。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yi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yi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yi生中听到的最后yi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yi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

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yi个信息,这是yi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

诚然,这样的yi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谁能够对抗这样yi个可怕的人。

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所以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yi个重要的决定。

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谈不拢,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yi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yi败涂地。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yi将难求的结论。

常遇春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长,他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时候才来投奔,虽然晚来,他却yi点也不客气,开口就说,我到这里来就是当先锋的,把先锋印给我吧。

朱元璋见过的狂人不少,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狂的,他很生气的说:你小子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到我这里来混饭吃的,我怎么可能给你这样的官位呢明史纪事本末。常遇春却笑着说:你等着看吧。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战役中,元朝军队在岸边列阵,朱元璋的水军无法靠近,看着干着急,正在此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朱元璋顿时想起了他的话,对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是时候了常遇春应声奋勇向前,单枪匹马持长戈向岸边元军刺去,元军接住了他的长戈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矛,却没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长戈顺势跳上了岸边这似乎是个撑杆跳的动作,连杀数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后面士兵yi拥而上,占领了采石。

此战后,朱元璋重新认识了这个叫常遇春的年轻人,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yi个武林高手,个人武艺也甚是了得,这yi优点在后来起了极大的作用。

但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说,对方已经投降,再动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可他偏偏嗜好这个,这个嗜好也为朱元璋惹来了大祸。

第九章 决战不可避免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yi个决策是高筑墙c广积粮c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yi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yi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yi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yi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yi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大战的序幕

无论怎么躲避,决战这yi天终究会到来,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共识。

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已经完全控制了天完国,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训练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高,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

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说,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由于他们正好在yi条水路上,水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战争方式。朱元璋yi再避免决战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虽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渔船去和战船决战于水上,无异于自杀。

恰在此时,yi件事情的发生使决战提前爆发了。这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至元十九年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陈友谅大为吃惊,准备安排部队夺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准备,命令徐达与常遇春采用伏击方式作战,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并俘获了三千人。

此时,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对徐达说,我要杀掉这三千人,徐达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要上报朱元璋,但他没有想到常遇春胆子大到惊人的程度,竟敢不经过请示,连夜将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杀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几个人没有活埋,让他们回去给陈友谅带去了yi句话: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败了你

麻烦大了。

陈友谅的愤怒

陈友谅真的愤怒了,自他从军以来,没有人敢再欺负他,在他面前总是畏畏缩缩的,常遇春何许人也,居然敢向自己挑衅

他终于动手了,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了,打到应天,把朱元璋赶回去种田

当然这是朱元璋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次常遇春是真的把狼招来了。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他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他的战船名字十分威风,在此要详细说说,分别是混江龙c塞断江c撞倒山c江海鳖等,就差取名为惊破天了。

船名威风,那么战船呢,应该说战船也很厉害,这些战船大都有三层楼高,各种火炮齐备,用这样的船来与朱元璋的渔船打仗是不用攻击的,只要用撞就可以了。

陈友谅在攻击前通知了张士诚,让他夹攻朱元璋,然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命令他的无敌舰队向应天出发。

陈友谅指挥作战有个很大的特点,这个人似乎从来不去仔细研究作战计划,而是率意而为,打到哪算哪,这个特点也yi直让他为军事专家所垢,但客观看来,这正是他的作战特点,也是他的指挥艺术的精华之处。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攻击什么地方,敌人能知道么碰到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谁能顶得住朱元璋就吃了他的亏。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速度之快,让朱元璋咂舌,而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现在就孤零零的屹立在陈友谅的十万大军面前,由于没有想到陈的汉军攻击如此迅速,城内只有三千士兵,由花云任统帅,陈友谅在攻击太平的战役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舰队的可怕实力。

他并没有让士兵去攻城,只是让士兵将船只开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墙边,用短梯从容的爬上了城头,yi举歼灭了三千守军,当陈友谅的汉军从城墙爬下来时,很多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呆呆的看着汉军,他们无论如何想不通,这么高的城墙,还有长江天险,难道这些人是飞过来的

太平被攻破了,应天就像yi个的孩子,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现在他的目标只有朱元璋,仅有yi万水军,看似不堪yi击的朱元璋。

天下已经在我手里

看来上天要抛弃朱元璋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没有赢的希望,每次当他到玄武湖看到那些破烂的渔船时,总有想yi把火把这些垃圾烧掉的冲动。

但事情总是有转机的,就在陈友谅大军南下之前不久,上天送了yi份大礼给他,这份大礼是yi个人。

天文学很重要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了处州,胡大海是yi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所谓隐士,是指神龙见首不见尾,别人已经吃完午饭,他还在洗脸的那种人,未必真有本事,但不管如何,多拉yi个人下水总是好的。

这几位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c章溢c刘基。

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可是最后的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不来。

胡大海觉得此人架子太大,不想再去请了,可有人对他说,叶琛和章溢请不请无所谓,这个刘基yi定要请,因为这个人懂天文。

今天的人们对天文学的兴趣有限,可在当时,这可是yi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yi种,地上的君王们觉得辽阔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和虚荣,便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yi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yi般要刮风下雨,即位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的是流星落地。

总而言之,都和星星有关,懂这门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

于是胡大海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甚是感兴趣,便派了yi个叫孙炎的人来召刘基,但刘基就是不给面子,逼急了就回赠了yi把宝剑给孙炎,这是yi个不友好的举动,而孙炎眼见使命不能完成,也急了,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对刘基说了yi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这把剑应该应该献给天子,天子用剑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刘基明白了,这个眼前亏吃不得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