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儒道至圣 分卷阅读372

仅仅方运所在的位置就能看到二十人离开数千考房不知道多少成空。

方运不觉得那些人失败关系人生前途的科举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无限放大从而让人放弃等有了足够的积累后卷土重来。

第二日的午饭和前一天没有什么不同在圣庙的力量下所携带的食物可以保证三天不变。

吃完一根腊肠方运喝水漱口然后闭目养神午休。

午休之后方运翻开最后的策论题。

策论题的题目有十道足足占据了五张纸方运把五页一一摆在桌子上。

按照惯例策论的第一题是必做题考生要在第二道到第十题中选两道自己擅长的题目旨在选拔擅长有一技之长的考生像农家、工家、医家等考生都会选适合自己的考题只要答得好中举中进士的机会反而更大。

方运看向第一题仔细阅览。

看到一半的时候方运的目光轻动看完全题后方运露出回忆的神色。

方运清楚记得考中秀才上书山之时在第五层失败然后被传送到神秘大殿中最后进入一片草原。

书山老人出现在那里要求方运用区区一千人灭一个万蛮部落最后方运凭借对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了解终于完成使命从而得到无上文心才高八斗。

而就在不久前那些计策已经对妖蛮实施但无论是人族还是妖蛮都没有传出风声甚至连李文鹰、颜域空等人都不知情。

这策论的第一题是要求考生另辟蹊径以不战之法削弱草原的所有蛮族也就是俗称的草蛮。

方运立刻想起自己离开书山神秘草原的时候那老人曾经过一句当时他并不在意的话。

书山老人曾:“若是以后科举策论涉及灭蛮。你可以今日之事为题献策。”

方运感到考房突然变冷难道那书山老人早就知道举人试会考这一题难道这次的策论题是老人出的或者只是一个巧合

想了一会儿方运怎么也无法确定便静下心。拿出一张白纸铺在面前右手握着墨锭轻轻研墨思索如何写这篇策论。

虽然书山老人可以把那日的计策献出来但食物链、食物、生态系统、生态圈和生态平衡等等一系列的学问全部披露出来必然会引发不可测的剧变。

圣元大陆众人接受新学问的能力极强像细菌之类在半圣眼里毫无秘密可言只不过圣道的力量远强于一切半圣不会舍本逐末来研究。

只要人族出了一个圣人一言可改天换地这些学问在圣人面前根本不算什么。哪怕是一位亚圣也能迅速让人族崛起但这些学问还不行。

“那么就让我来慢慢填充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吧让人族一步一步增强慢慢拖延妖族攻势。直到再出一位圣人力压妖蛮”

方运把相关的学问在心里过一遍最终觉得还是不适合提出食物链等概念需要一步一步来把利用生态平衡转化为偶然发现的计策等自己文位再高一些成为进士主政一方的时候再慢慢完善。

方运研好墨脑中灵光一动。想起百年前也有过一次乱考而一位考生的经义好至少能得乙上但策论不佳也就是丙等极可能落榜。但他别出心裁。把经义中的思想运用到策论中最后考官他并不出色的策论评为乙等。

考官的结论是因为他的经义实在好那么他的思想运用到策论中无论策论水平如何至少应该得乙。但另一位考官不同意只能请圣裁最后半圣点头认可那位考生得了双乙成功成为进士。

冯子墨曾道破乱考之术就是在乱中寻求秩序若才华不足那就老老实实写自己擅长的若是才能足够那就统一诗词、经义和策论乃是上上之策因为科举考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若一个人的诗词得甲其余两科是丁依然无法被录取。

长处尽量长但短板不能太短。

方运再次陷入思索自己的经义可以是已经达到了巅峰只能是经义思想统一策论和诗词不能改经义。

方运看了一眼自己的经义破题的第一句就是“天命在人”突然一笑因为这个破题和策论第一题有着高度的统一。

天命在人那不仅可以让自己居住的地方安居乐业也应该使侵害自己的敌人得到惩罚

方运无声一笑提笔要挟但随后愣住了。

“造化弄人啊。”方运轻叹。

荀子的四大圣道中其一就是“天人相分”。这天人相分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天和人隔离而是天虽然生成了人但不能完全决定人族的社会但“君子理天地”是人族到了一定时候可以主宰天地。

方运“天命在人”是符合荀子思想中的“天生万物人为最贵”的理念。

而利用生态平衡灭蛮就是人族在掌控天地就是在“君子理天地”与荀子的思想极为相似。

但是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孟子的“天命论”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