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征服者 第十一章 天下大势

他自看见张扬起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讨厌,尤其是看见杨权父子如此重视这个在他看来除了身材以外一无是处的少年,更是十二分的不舒服,这时找到机会便忍不住出言讥讽。

对于高雅之不顾礼节的出言挑衅,杨权大为不乐,不过一来看在弟弟的面子上,二来也想听听这位年轻人的辩驳,便暂且隐忍不发。

张扬见高雅之故意强调自己的出身,暗中讥讽自己无知,他到底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虽不想过于显山露水,却也不愿意被看作无知。

当下张扬忍不住反驳道:若单看表面,黄巾乱党也罢,山贼也罢,确实稍起即平,似乎不足为虑,但天下万事不能光看表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黄巾之乱,短短数月间就几乎蔓延到全国,差点动摇了我大汉的根基,这岂能简单等同普通的造反谋逆。依在下浅见,其实黄巾之乱可以说祸根早埋,而这些祸根有不少至今未除,早晚会有再发的时候,我大汉虽强,又能经受得起几次这样的动乱

张扬突发惊人之言,在坐诸人顿时都来了精神,杨家父子自不待言,连一直微笑着保持风度的杨志和一直面无表情一副漠不关心模样的沮授也来了兴趣,忍不住上下打量起张扬来。

高雅之见张扬出言反驳,微带不屑地道:张公子还当真是喜欢语出惊人啊,倒要请教祸根何在。

张扬略整理了一下思路,道:自先帝以来,朝中宦官专权,卖官鬻爵,勾联朋党,阻塞言路,陷害忠良。上行下效,各郡官吏亦多有扰民敛财者,加上这些年各地灾情不断,国家救济不力却又连年对外用兵不休,百姓生活日见艰难,时有易子而食之慘事发生。古人云民为国之本,民富则国安,民困则国危。天下贫困,而国不相恤,百姓小民无以为生,只好挺而走险,始有甲子年黄巾之乱。世人皆道黄巾之乱是张氏兄弟妖言惑众的结果,但别说张氏兄弟只不过是三个会些画符之术懂些三脚猫医术的凡夫俗子,就算真有些道行,也决无可能在短短数月间就鼓动起数十郡县,百万流民跟着起来造反。究其根源,其实全在于国家政策失当,百姓受逼太过,而这一切,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了。

顿了顿,张扬又道:更可虑的是,现如今大乱虽平,但贪鄙扰民之徒依然身居高位,横征暴敛之行为反而越演越烈,百姓小民可以说越来越贫困,各地零星的叛乱此起彼伏,而朝中却兀自是一派歌舞升平之气象,就算有些许改革,也是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未从根本上采取预防措施。如今之局势,便如同醉卧高薪之人,浑不知一点星火便可成不可挽回的燎原之势,要说形势之险恶,其实更胜从前,说大乱将至,在下以为并不为过。

一番话分析得入木三分,众人听了都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高雅之听了,虽觉得对方说的也颇有些道理,不过他自然也不会轻易认输,当下强辩道:就算你说的不错,不过乱民终究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罢了,能成什么大事当年皇甫将军手中不过只有军士三万,却打得数十万黄巾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可见纵有乱民起事,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张扬微微一笑,道:当年虽仗祖宗余威,借各方之力终于平息了黄巾之乱,毕竟国力大伤,非短时间可以恢复。更何况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无法安心耕作,必将影响到国家税收,造成国库空虚。且人心浮动,不可能不影响到军心士气,军无士气单靠将帅一己之力又有何用因此单凭军事力量压制终究是力有穷尽之时,中平二年黑山贼起时,朝庭已无力征讨,只能招降了事,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张扬学过历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论见识的深度和广度本就非古人所能及,何况他大学时又素来以辩论见长,这一番宏论,侃侃而谈,当真是一针见血,震动四座。

高雅之待要辩驳,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心下更是恼怒。

这时一直没有开口的杨志见高雅之受窘,忙笑着接过话头来道:呵呵,不想沈公子神力无敌以外,更是能言善辩,口才如此了得,雅之,论辩才你可不是人家的对手呢。边说边暗暗以眼示意,阻止了高雅之不服气的反驳。

接着转头又对张扬道:不过呢,如此评论朝庭大事容易犯忌,张公子虽年纪尚轻,毕竟人心难测,言辞之间还需要小心为上。<b>:<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