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孤寂凄冷呢?
还有,鬓角的华发……那该是怎样的痛苦,才会一夜之间变成那般?
墨池心如刀绞,无限的愧疚在她的胸口翻涌着。
她自元幼祺的怀中撑起身来,毫不逃避地直视元幼祺的眼睛,坚定地,却更温柔地向元幼祺道:“方才唤我什么?”
元幼祺惶然失措,呆怔怔地回视墨池。
方才唤什么?
当然是没成功唤出口的那声“阿蘅”啊!
可是,此“阿蘅”非彼“阿蘅”,让她如何顺顺当当地唤出口?
墨池见她悚然的小模样,轻声失笑,也不点破,而是忽的宕开话题去,道:“陛下可喜欢读词?”
元幼祺不明就里,眨眨眼,只得如实道:“略有涉猎。”
墨池仍是淡笑,道:“贺三愁的词,陛下可曾涉猎过?”
“贺铸?”元幼祺道。
墨池颔首。
元幼祺愧笑道:“朕少时涉猎史书、《帝鉴语录》之类的书籍颇多,至于诗词嘛,只多读过苏子的。”
“嗯,君王以治国理政为主事,陛下如此读书,很是得当。”墨池赞道。
元幼祺脸一红,没好意思说是当年韦太后和顾蘅强令她读的。
“贺铸的词,有什么深意在?”元幼祺又问。
她觉得墨池既提及这个,必然要说什么与此相关的。
墨池微微一笑,道:“贺铸曾有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笔新题断肠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她清朗的声音,颂罢那首《青玉案》,抬眸向元幼祺:“陛下觉得这首词的意境如何?”
元幼祺听得认真。她联想到贺铸其人的生平,这首词左不过是一首借景抒怀,表达郁郁不得志的。自古以来,文人不得志者数不胜数,亦不差他一个。
然而,那句“飞云冉冉蘅皋暮”却提起了元幼祺的兴致,转到嘴边的“意境似乎平平”的话便立时变了味道,她挑着眉,微圆了眼看着墨池,一个长久困惑在心间的问题,倏忽间,有了答案。
墨池也望着她浅笑。
“这词不错!”元幼祺使劲儿点头。
她尚觉不够力度,又补上一句,“特别是那句‘飞云冉冉蘅皋暮’!”
墨池闻言,“扑哧”失笑。
“陛下明鉴!家父亦是如此做想。”她说道。
元幼祺哑然。
墨池好笑地凝视元幼祺,慢悠悠道:“那么,陛下觉得,唤我做‘阿蘅’,如何?”
元幼祺再次怔住。
她突生一种被墨池引着跳到事先挖好的坑中的感觉,而且,还是自己心甘情愿跳下去的那种。
墨池此刻,美目流转,巧笑倩倩地凝着元幼祺,满目期待。
此情此景,元幼祺除了乖乖地听话,还能有旁的选择吗?
“阿……阿蘅!”元幼祺终于顺顺当当地唤出口。
从此之后,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这般称呼墨池了。
墨池的轻吻,伴着这声“阿蘅”,就落在了元幼祺的唇角。
她也只吻了一下,雨燕点水一般,便撤开去,笑盈盈地瞧着元幼祺。
“乖!”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