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农家子的为官路 分卷阅读380

短短几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户部,堆满几个仓位。

户部上下所有人忙得团团转,连续几天吃住都在户部解决。

但即使很辛苦,所有人看着那些满满的物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不剥削老百姓,朝廷也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解决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都是他们户部的功劳。

他日论功行赏,他们户部必得头筹。

户部上下对出了这个主意的叶君书更是和颜悦色。

甚至还有人觉得,还可以多来几次,这样说不定连年亏空的国库可以充盈一点。

叶君书一听有人这么半认真半玩笑的说出来,连忙打消那些人的念头。

这个方法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但不能常用。

多来几次,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剥削,而不是主动做善事了。

别的不提,就拿叶君书这边来说。

叶君书本来家底就不丰,叶府还养着一群人,他们要吃食,也要月薪。

叶君书的那点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所以他自己名下能给出来的,并不多,偶尔一次两次咬咬牙挤挤可以捐个几百两,长期下去肯定不行,恐怕他自己都养不活家人。

而李名下,他虽然庄子铺子多,但是他要养的人更多,如果单看纯利润,李的能动用的不多,实际上朝廷给的军需只能勉强保证兵将们的基本生活,李的银两……或者说是还有李家的银两,很大一部分用来养威武军了。

也不算是再养,他们主要补给的银子是给士兵们的抚慰金。

前几年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还有因上退伍的士兵们,李家都会另外再给一笔银子,以保证为保卫大夏疆土而伤亡的士兵们下半辈子或是其家人无忧。

所以实际他们能动用的银子并不多,这次捐款是大众的,李不方便将所有能动用的都捐出去,毕竟如果自己给太多,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没给那么多,这不是打别人的脸吗?

这点为人处世李还是懂的,所以他没有率性而为。

统计好的物资报上去,泰安帝也是吃惊,不过泰安帝亦说了,这次就将所有捐赠的物资都运往怀河地区。

其中大夏富商王德财捐赠了最多,足足有八百石粮食,他是大夏最大的粮商,名下各地有多家粮行。

王德财能做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商,亦是的极为聪明的人。

如今大夏部分地区受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又拿不出救济粮,说不定哪天就拿他们这些商人开刀,尤其他这个粮商首当其冲。

为此他还担惊受怕很多天,即使全国各地粮价上涨,他也是吩咐不能涨得太过厉害,压住了快要飞起的涨势。

幸好现任帝王不是个残暴之人,也不是个爱抄家的,不然,只要上面一缺钱,就抄个贪官或是富商的家,多抄几个就解决自己问题了。

这个时代,不讲究人权。

王德财和某官员有些关系,探到一点口风,就好几天睡不安稳觉,生怕哪天官兵就闯进来,以某些罪名将他们抓起来。

失财事小,就怕一家老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

后面听说后宫嫔妃和官家夫人为受灾地区捐款一事,王德财灵机一动,拉上亲近的商业伙伴,就积极联系熟识的官员,露出他们也想要捐款的念头。

本来朝廷就有这个想法,只是还没来得及透露出来,这些商人就这么识趣的主动说捐款,两方一拍即合。

王德财为破财消灾,亦是下了血本,将自己能调动出来的粮食,一咬牙全捐赠了出去。

为此他还心痛了好多天,后来听到关系好的官员透了点风声,上面会给贡献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