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罢电子稿,苏幕遮自己过了几遍,直接把文档发给林牧雪。
拾桌子躺上床,苏幕遮蒙进被子里,想些杂七杂八的事,强迫自己从亢奋的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
一旦写东西入神,他就很容易忘记时间。可他早已不再年轻,不是通宵反而更神的十七八岁了。再不睡他会猝死的。
困意不情不愿地将他蒙住,含混之间他蓦然想起了白天遇到的韩明河。想起他在片场看向他的样子助理拍韩明河的肩膀,指向苏幕遮,青年一身古装,下意识抬头望过来,仿佛一眼望穿长河。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宋?王庭筠《凤栖梧》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宋?贺铸《鹧鸪天》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其根半死半生。汉.枚乘《七发》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诗经?小雅?湛露》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第二天果然起迟了,苏幕遮躺在床上玩手机。长天远阔,秋日爽朗,这种天气起床简直是对床的辜负。
林牧雪早上醒来看了《凤栖梧》的词,回了语音消息:“挺好挺好,不愧是苏老师!”
苏幕遮回:“嗯,我回头把化用的几句标注上去,上架后标在歌词里,微博也发一遍。”
“挺好挺好……很周全,得有不明白的人瞎说抄袭。挺好挺好……”林牧雪仿佛只剩下“挺好”这一句话,反反复复念叨。
苏幕遮将词发到工作室邮箱,伸懒腰打了个呵欠。
开心,这个活算是了结了。
起床洗漱,一边吃早饭一边刷微博,苏幕遮将腿搭在桌子上,给主页同行们的新作点赞。
其实这次创作也是他的一个新尝试。
南朝吴激有首《人月圆》,乃是宴席上的应和之作: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通篇化用名句,却有青于蓝之势,故国之思,流于笔尖。
再比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亦是化用,原本是王质的《定风波》:
问讯山东窦长卿。苍苍云外且垂纶。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江面不如杯面阔,卷起,五湖烟浪入清尊。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
“一枝红杏出墙来”化用的是魏夫人的“隔岸两三家,****花”,“衣带渐宽终不悔”前面也有“衣带日已缓”。能化前人名句为自己所用,让所有人都知道这话从何而来,却能在话中看出不落窠臼的新意,是创作者的一种追求。化用类似用典,这和抄袭截然不同。
工作和好天气带来的快乐并没有让苏幕遮高兴多久,一个电话打进来,他瞥了眼手机。沉默良久,苏幕遮没有接,由着电话响到自动挂断。
那个号码太过熟悉,虽然早已从联系人中删去,但毕竟两年半里联系最多的就是它,一时忘不掉。
那是郑云的号码。
苏幕遮将号码拉进黑名单,起身去洗杯子了。
刘祁《归潜志》:先翰林尝谈国初宇文太学叔通主文盟时,吴深州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