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地方都有些远啊……”许老爷子沉吟片刻,到底没有一口否决孙子的想法,问道,“你怎么想去这两个地方?”
“建丽位处南方,虽然有着各种缺点,但是不缺水不缺粮,也不缺人。孙儿在万春庄上学了许多东西,又负责编纂农经,总得学以致用。”
用屠浩的话来说,建丽人口构成复杂,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受教育程度更是普遍低下。屠浩了解过那个地方,觉得如今京城中关于建丽的传言或者有些属实,更多的恐怕是人云亦云直接给妖魔化了。
在他看来,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首先让得让人吃饱肚子,再来谈论其它。忘恩负义的人是有,可是知恩图报的人更多。如果一个地方官过去让当地人致富了,难道当地人会不感激么?
许明旭的考虑更加简单。建丽这地方能种地!比起一些所谓的鱼米之乡来,建丽的地方关系只是表面上看着复杂,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盘绕,处理起来要方便得多。
这一点许明旭能够想到,许老爷子自然也能够想到,点了点头:“不错。那安长呢,那儿可是靠近边关了?”
“正是因为靠近边关。”许明旭说这句话的时候,音量并没有提高,但是口气坚定,似乎连眼神更加明亮了一些,“若是边关,一来我不熟悉边关的常态,胡乱插手恐怕好心办坏事;二来,边关到底还是由边军说了算,恐怕就算是去了,也颇多掣肘,难有作为。反倒是这样距离边关不远不近的地方最好,既能够关照到边关百姓,也能够做一些对边军有利的事情。”
许老爷子一听这话,就知道自己孙子还是偏向于安长的,心里面顿时有些五味杂陈。
建丽和安长,远远算不上什么好地方。他这孙儿的入士他没帮上什么忙,但是这一次的调动,他本看好了几个不错的地方,算不得膏腴之地,却也算得上中上水准,只要任上不犯什么大错,再加上他的运作,到任后必然能够升迁。
“对边军有利的事情指的是什么?”这个孙子不是头脑一热的类型,既然能够说出这话来,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还是种田。不管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吃不饱肚子说什么都是空的。安长那边适合种植的作物不多,但是畜养牛马却是个好地方。”许明旭这回笑得略微有些腼腆,“另外如果可行的话,将来或许能够给边军的后勤些许便利。”
许老爷子听着就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了,叹了口气,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有血性肯做事情是对的,可也别冲在太前头。距离调任还有些时日,你若是改了主意,随时来找爷爷。”仕途最重要的是平顺,并不是做出多少功绩来。他并不指望许家能够世代高官厚禄,但是……唉,算了,年轻人啊。他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好,多谢爷爷。”许明旭离开的脚步轻快,没说自己选择安长的最大的理由,还是因为安长很可能是屠浩的第二个江丹社区的选址地点。
既然分别在所难,他也只能用这种方法,让自己至少不断了和小耗子的联系。
关于即将调任这件事情,屠浩不说,许明旭也没提,但是两人私底下的时间却黏糊了许多,不是屠浩到许明旭那儿留宿,就是许明旭到屠家拜访。往来走动甚至不用递拜帖,宛然另外一个郑家翁。
郑老爹和许明旭接触了几次,作为长辈难考校,自己儿子还在国子监里鞭长莫及,眼前这个岁数差不多的,而且看不出来竟然也有几分功夫底子的少年郎,让他颇为赞赏,想到许家那一堆烂摊子,又想到说不定这少年郎马上就要离京,就私下里提点了一句:“许少郎前程似锦,若是外派,家中可曾有所安排?”
他在外多年,发妻早丧,不是没人给他张罗过婚事,甚至于身边伺候的女子,只是他总共也只得一个儿子,事务又忙,倒是没起过这方面的心思。然而许明旭正是血气方刚的岁数,而且年纪小阅历浅,在外面难磕磕绊绊,若是回家还要打理一堆家事,岂不是蜡烛两头烧么?哪怕是不方便娶亲,总得安排个身边伺候的人吧?
许明旭没多想,以为是问及外派的地方,耿直道:“有的。祖父祖母到时候会帮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