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人没理他,结果气得阮大人回家自尽了。
总之,无论谁说张献忠要反,熊文灿都表示,这是没可能的,张献忠绝不会反。
对此,许多史料都奋笔疾书,说熊大人是白痴,是智商有问题。
我觉得这么说,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熊大人连忽悠都能玩,绝非白痴。他之所以始终不相信张献忠会反,是因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时此刻,熊文灿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yi番对话,对话的时间,是两年前,熊大人刚刚接到调令,在以找死的觉悟准备赴任之前。
对话的地点,是庐山。对话的人,是个和尚,叫做空隐。
熊文灿找到空隐,似乎是想算卦,然而还没等他说话,空隐和尚就先说了:
“你错了公误矣”
怎么个错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贼的士兵吗自度所将兵足制贼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够指挥大局,独当yi面的将领吗有可属大事c当yi面c不烦指挥而定者乎”
“没有。”
按照上下文的关系,下yi句话应该是:
那你还干个屁啊
但空隐毕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似乎也没太委婉:
“你两样都无,上面指皇帝又这么器重你,yi旦你搞不定,要杀头的”
熊文灿比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yi句话:
“招抚可以吗”
然而空隐回答:
“我料定你yi定会招抚,但是请你记住,海贼不同流贼,你yi定要慎重”
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玄乎,但出自正统史料,并非杂谈笔记,所以可信度相当高,空隐提到的所谓海贼,指的就是郑芝龙,而流贼,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却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问题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陆空yi起来,他也只能招抚。外加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无论如何,死撑都要撑下去。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张献忠之所以投降,不过是避避风头,现在风头过去,赶巧清军入侵,孙传庭和洪承畴两大巨头都到了辽东,千载难逢,决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正当崇祯兄收拾清军入侵残局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县令阮之钿真是好样的,虽然他此前服毒自尽,没有死成,又抢救过来了,但事到临头,很有点士大夫精神,张献忠的军队攻入县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里等着,让他投降,不降,杀身成仁。
很明显,张献忠起兵,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因为他第yi个目标,并非四周的州县,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为外号,对罗汝才而言,是比较贴切的,作为明末三大头领之yi,他很有点水平,作战极狡猾,部下精锐,所以张献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罗汝才效率很高,张献忠刚反,他就反,并与张献忠会师,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顺道说yi句,张献忠同志在离开谷城前,干的最后yi件事,是贴布告,布告的内容,是yi张名单,包括这几年他送出去的贿赂,金额,以及受贿人的名字,全部yi清二楚,诏告天下。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我没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计熊文灿同志的名字,应该名列前茅。但此时此刻,受贿是个小问题,渎职才是大问题。
熊文灿还算反应快,而且他很幸运,因为当时世上,能与张献忠c罗汝才匹敌的人,不会超过五个,而在他的手下,就有yi个。
在众多头领中,左良玉最讨厌,也最喜欢的,就是张献忠。
他讨厌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太闹腾,他喜欢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闹腾,却比较好打,他能当上总兵,基本就是靠打张献忠,且无论张头领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只要遇到他,就是必败无疑。
所以左总兵毅然决定,虽说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张献忠份上,还是要去打打。
几天后,左良玉率军,与张献忠c罗汝才在襄阳附近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惨败左良玉。
所谓惨败,意思是,左良玉带着很多人去,只带着很少人跑回来。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嚣张,瞧不上张献忠,结果被人打了埋伏。
这次失败还导致了两个后果:
yic由于左良玉跑得太过狼狈,丢了自己的官印,当年这玩意丢了,是没法补办的,所以不会刻公章的左总兵很郁闷。
二,熊文灿把官丢了,纵横忽海几十年,终于把自己忽了下去。
yi个月后,崇祯下令,免去熊文灿的职务,找了个人代替他,将其逮捕入狱,yi年后,斩首。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逮捕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推举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从头到尾,左转左转左转左转,结果就是个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yi个选择。
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杨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来,所有出征的将领中,派头最大的,估计就是他了,当时他的职务,是东阁大学士,给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还跟他喝了好几杯,才送他上路。
崇祯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激动到十几年里,能换几十个内阁大学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难相信人。
而他唯yi相信,且始终相信的人,只有杨嗣昌。在他看来,这个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对于崇祯的厚爱,杨嗣昌很感动,据史料说,他当时就哭了,且哭得很伤心,很动容,表示yi定完成任务,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当然,光哭是不够的,哭完之后,他还向崇祯要了两样东西,yi样给自己的:尚方宝剑,另yi样是给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
然后,杨嗣昌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崇祯的视线,此yi去,即是永别。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杨嗣昌到达襄阳,第yi件事,是开会。与会人员包括总督以及所有高级将领。杨嗣昌还反复交代,大家都要来,要开yi次团结的大会。
人都来了,会议开始,杨嗣昌的第yi句话是,逮捕熊文灿,押送回京,立即执行。
然后,他拿出了尚方宝剑。
明白这是个批斗会。
总督处理了,接下来是各级军官,但凡没打好的,半路跑的,yi个个拉出来单练,要么杀头,要么撤职,至少也是处分,当然,有yi个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张,因为他的罪过很大,败得太惨,按杨大人的标准,估计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杨嗣昌始终没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处理完毕,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说,有样东西要送给你。
左良玉很激动,因为杨嗣昌答应给他的,是平贼将军印。
在明代,将军这个称呼,并非职务,也不是级别,大致相当于荣誉称号,应该说,是最高荣誉,有明yi代,武将能被称为将军的,不会超过五十个人。
对左良玉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之前他把总兵印丢了,这种丢公章的事,是比较丢人的,而且麻烦,公文调兵都没办法,现在有了将军印,实在是雪中送火锅,太够意思。
杨嗣昌绝顶聪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战绩,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现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这位仁兄,所以必须笼络。先用大棒砸别人,再用胡萝卜喂他,恩威并施,自然服气。
效果确实很好,左良玉当即表示,愿意跟着杨大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干到底。
对于杨嗣昌的到来,张献忠相当紧张,紧张到杨大人刚来,他就跑了。
因为他知道,熊文灿只会忽悠,但杨嗣昌是玩真格的,事业刚刚起步,玩不起。
张献忠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对实力有足够的认识,可惜,跑得不足够快。
他虽然很拼命地跑,但没能跑过左良玉,心情激动的左大人热情高涨,yi路狂奔,终于在四川截住了张献忠。
战斗结果说明,如果面对面死打,张献忠是打不过的,短短yi天之内,张献忠就惨败,败得yi塌糊涂,死伤近万人,老婆孩子,连带那位叫做潘独鳌的军师,都给抓了,由于败得太惨,跑得太快,张献忠连随身武器都丢了大刀,这些东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带走,送给了杨嗣昌。
消息传来,万众欢腾,杨嗣昌极为高兴,当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踪追击,彻底消灭张献忠。
左良玉依然积极,马上率军,尾随攻击张献忠。
局势大好。
士为知己者死
十几天后,左大人报告,没能追上,张献忠跑了。
杨嗣昌大怒,都打到这份上了,竟然还让人跑了,干什么吃的,怎么回事
左良玉回复:有病。
按左大人的说法,是因为他进入四川后,水土不服,结果染了病,无力追赶,导致张献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在追击过程中,张献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说你别追我了,让我跑,结果左良玉被说服了,就让他跑了。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在杨嗣昌看来,基本是零,毕竟左良玉跟张献忠是老对头,而且左大人刚封了将军,正在兴头上,残兵败将,拿啥收买左良玉无论如何,不会干这种事。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左良玉很得意,张献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钱,张献忠很穷,然而张献忠确实收买了左良玉,没花yi分钱。
他只是托人,对左良玉说了yi句话。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你还能如此得意吗
所谓养寇自保,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yi旦把敌人打光了,就要收拾自己人,左良玉虽说是文盲,但这个道理也还懂。
然而就凭这句话,要说服左良玉,是绝无可能的,毕竟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yi句话就想蒙混过关,纯胡扯。
左良玉放过张献忠,是因为他自己有事。
因为yi直以来,左良玉都有个问题廉政问题。文官的廉政问题,yi般都是贪污受贿,而他的廉政问题,是抢劫。
按史料的说法,左良玉的军队纪律比较差,据说比某些头领还要差,每到yi地都放开抢,当兵的捞够了,他自己也没少捞,跟强盗头子没啥区别。
对他的上述举动,言官多次弹劾,朝廷心里有数,杨嗣昌有数,包括他自己也有数,现在是乱,如果要和平了,追究法律责任,他第yi个就得蹲号子。
所以,他放跑了张献忠。
这下杨嗣昌惨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又没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带兵,进入四川,围剿张献忠。
自打追缴张献忠开始,杨嗣昌就没舒坦过。
要知道,张献忠他老人家,原本就是打游击的,而且在四川yi带混过,地头很熟,四川本来地形又复杂,这里有个山,那里有个洞,经常追到半路,人就没了,杨大人只能满头大汗,坐下来看地图。
就这么追了大半年,毫无结果,据张献忠自己讲,杨嗣昌跟着他跑,离他最近的时候,也有三天的路,得意之余,有yi天,他随口吟出yi首诗。
这是yi首诗,yi首打油诗,yi首至今尚在的打油诗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打油诗都能流传千古,可见其不凡功力,其文如下: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
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
文采是说不上了,意义比较深刻,所谓邵巡抚,是指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是指监军廖大亨。据张献忠同志观察,这二位yi个是经常来转转,yi个是经常跟着他走,只有杨嗣昌死追,可是没追上。
这首诗告诉我们,杨嗣昌很孤独。
所有的人,都在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只有他而已。
在史书上,杨嗣昌是很嚣张的,闹腾这么多年,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崇祯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
当年我曾很不理解,现在我很理解。
他只是信任这个人,彻底地相信他,相信他能力挽狂澜,即使事实告诉他,这或许只能是个梦想。
毕竟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能够彻底地相信yi个人,是幸运的。
崇祯并没有看错人,杨嗣昌终将回报他的信任,用他的忠诚c努力,和生命。
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跟着张献忠转圈的杨嗣昌得到了yi个令他惊讶消息:张献忠失踪。
对张献忠的失踪,杨嗣昌非常关心,多方查找,其实如张头领永远失踪,那也倒好,但考虑到他突遭意外比如被外星人绑走的几率不大,为防止他在某地突然出现,必须尽快找到这人,妥善处理。
张献忠去向哪里,杨嗣昌是没有把握,四川c河南c陕西c湖广,反正中国大,能藏人的地方多,钻到山沟里就没影,鬼才知道。
但张献忠不会去哪里,他还有把握,比如京城c比如襄阳。
京城就不必说了,路远坑深,要找死,也不会这么个死法。而襄阳,是杨嗣昌的大本营,重兵集结,无论如何,绝不可能。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某某事情绝无可能,建议你给他两下,把他打醒。
张献忠正在去襄阳的路上。
对张献忠而言,去襄阳是比较靠谱的,首先,杨嗣昌总跟着他跑,兵力比较空虚,其次,他的老婆孩子都关在襄阳,更重要的是,在襄阳,有yi个人,可以置杨嗣昌于死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造了跑路的新纪律,据说yi晚上跑了三百多里,先锋部队就到了,但人数不多十二个。
虽然襄阳的兵力很少,但十二个人估计还是打不下来的,张献忠虽然没文凭,但有常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所以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并不是他的部下,而是杨嗣昌的传令兵。
他们穿着官军的衣服,趁夜混入了城,以后的故事,跟特洛伊木马计差不多,趁着夜半无人,出来放火打是打不过的,城里就此yi片浆糊,闹腾到天明,张献忠到了。
他攻下了襄阳,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开始找那个能让杨嗣昌死的人。
找半天,找到了,这个人叫朱翊铭。
朱翊铭,襄王,万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钧,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万历兄是同辈的,换句话说,他算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但这位仁兄实在没有骨气,明明是皇帝的爷爷,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
很诡异的是,张献忠同志非常和气,他礼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来,让他坐好。
襄王很惊慌,他说,我的财宝都在这里,任你搬用,别客气。
张献忠笑了,他说,你有办法让我不搬吗
襄王想想也是,于是他又说,那你想要什么
张献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yi样东西。
什么东西
脑袋。
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时的杨嗣昌,刚得知张献忠进入湖广,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赶,赶到半路,消息出来,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此后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说法,杨嗣昌非常惶恐,觉得崇祯不会饶他,害怕被追究领导责任,畏罪自杀。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yi遍,这并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yi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yi个知己的信任。
yi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yi种是当时的,yi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yi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yi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yi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yi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选择,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yi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yi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yi个问题,yi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6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yi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c爬山c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c多铎c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c孔有德的汉j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yic要不要去,二c派谁去。
第yi个问题很快解决,yi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就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