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yi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yi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yi个阴谋,yi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yi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yi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c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yi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yi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yi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c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yi个比yi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yi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yi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yi双黑手,更正yi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yi个叫温体仁,yi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yi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yi下,很好找,直接翻j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
yi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yi片,只是为了yi个政治目的。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
有人认为,这是yi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我认为,这是yi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yi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yi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温体仁入阁,成为了大学士。
而袁崇焕,只是yi个无辜的牺牲品。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yi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c六部c都察院c大理寺c通政司c五府c六科c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c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yi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yi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yi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yi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yi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yi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yi个被误解c被冤枉c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yi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yi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yi生是yi个悲剧。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yi生,至少做到了yi件事,yi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yi刻,他也没有放弃。
阴谋
袁崇焕是yi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
但yi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yi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yi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yi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明末是yi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c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yi级人物也有,只有yi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c祖大寿c赵率教c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yi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yi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yi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yi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c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yi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c经济问题c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yi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yi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那yi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yi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yi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yi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yi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yi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yi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c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yi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yi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yi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yi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yi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yi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yi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c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嘲,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yi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yi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c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yi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yi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yi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yi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