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102 部分阅读

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c小孩c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yi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yi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c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yi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c松山c杏山c右屯c塔山c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yi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c牲畜c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yi切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yi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yi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yi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yi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yi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第十九章 决心

胜利之路

努尔哈赤决定,要把眼前这座不听话的城市,以及那个敢调侃他的无名小卒彻底灭掉。

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yi点,因为他已确知,这是yi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没有任何援军,也不会有援军,而在城中抵挡的,只是yi名不听招呼的将领,和yi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

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连在朝鲜打得日本人屁滚尿流的名将刘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现在,他率六万精锐军队,yi路所向披靡,来到了这座小城,面对着仅yi万多人的守军,和yi个叫袁崇焕的无名小卒。

胜负毫无悬念。

对于这yi点,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还是明朝的高第c甚至孙承宗,都持相同观点。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种制胜的武器。

第yi种武器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怂,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yi万人,凭什么出去让你打有种你打进来,我就认输。

他的第二种武器,叫红夷大炮。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领,当年打日本的时候,就全靠这玩意,把上万鬼子送上天,杀人还兼带毁尸功能,实在是驱赶害虫的不二利器。

但这招在努尔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为日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骑兵,速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刀就招呼过来了。

袁崇焕清楚这yi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

我并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机,还有yi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yi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问题炸膛。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弹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弹越重,火药越多,如果火药装少了,没准炮弹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yi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yi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yi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演,当场就炸膛了yi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yi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

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yi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

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yi粒粮,喝到yi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yi切房屋c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yi件此前所有努尔哈赤的对手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j。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阴招的人,对派j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c铁岭c辽阳c沈阳c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除j队,挨家挨户查找外来人口,遇到j细立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j细破坏。

死守c大炮c坚壁清野,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精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支撑多久呢

所以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最后yi种武器。

这件武器,从yi道命令开始。

布置外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yi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yi件事。”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yi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yi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正月二十四日的那yi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yi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yi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c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动了进攻的命令,声势浩大的精锐后金军随即涌向孤独的宁远城。

必须说明,后金军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们也很清楚,骑着马是冲不上城墙的,事实上,他们有yi套相当完整的战术系统,大致有三拨人。

每逢攻击时,后金军的前锋,都由yi种特别的兵种担任楯兵。所有的楯兵都推着楯车。所谓楯车,是yi种木车,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泼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当皮实,明军的火器和弓箭无法射破,这是第yi拨人。

第二拨是弓箭手,躲在楯车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射程很远,甭管射不射得中,射完就走人。

最后yi拨就是骑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离也就近了,冲出去砍人效果相当好。

无数明军就是这样被击败的,火器不管用,骑兵砍不过人家,只好就此覆灭。

这次的流程大致相同,无数的楯兵推着木车,向着城下挺进,他们相信,城中的明军和以往没有区别,火器和弓箭将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着云梯的后金军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墙的时刻,但他们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雳声,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

值得庆祝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俯瞰到了宁远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以可怕的巨响,喷射着灿烂的火焰,把无数的后金军,他们破碎的楯车,以及无数张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当第yi声炮响的时候,袁崇焕不在城头,他正在接见外国朋友朝鲜翻译韩瑗。

巨响吓坏了朝鲜同志,他惊恐地看着袁崇焕,却只见到yi张笑脸,以及轻松的三个字:

“贼至矣”

几个月前,当袁崇焕决心抵抗之时,就已安排了防守体系,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yi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yi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yi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c右侧c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c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yi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yi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yi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yi方爬,yi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yi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yi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yi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c后c左c右c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yi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c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yi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之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yi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c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yi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当务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如之奈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yi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yi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到城下。

棉被c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yi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第二次,因为其燃烧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两个字形容。特别提示,该实验相当危险,切勿轻易尝试,切勿模仿,特此声明。

明军把棉被卷起来,点上火,扔下去,转瞬间,壮观的yi幕出现了。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开始四处飘散,漂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只要沾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毫无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伴随着恐怖的大炮轰鸣声,yi道火海包围了宁远城,把无数的后金军送入了地狱,英勇的后金工程队全军覆没。

这种临时发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万人敌”,从此,它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

战斗,直至最后yi人

眼前的yi切,都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万历十二年1584,他二十五岁,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杀掉了仇人尼堪外兰,而那yi年,袁崇焕才刚刚出生。

他跟随过李成梁,打败过杨镐,杀掉了刘綎c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当他完成这些丰功伟业,名声大振的时候,袁崇焕只是个四品文官,无名小卒。

之前几乎每yi次战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然而现在他带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势不可挡之气魄,进攻兵力只有自己六分之yi的小人物袁崇焕,输了。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会输的,也是不能输的,即使伤亡惨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尸体堆,也要堆上城头

所以,观察片刻之后,他决定改变攻击的方向南城。

这个决定充分证明,努尔哈赤同志是yi位相当合格的指挥官。

他认为,南城就快顶不住了。

南城守将祖大寿同意这个观点。

就实力而言,如果后金军全力攻击城池yi面,明军即使有大炮,也盖不住对方人多,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

好在此前后金军缺心眼,好好的城墙不去,偏要往夹脚里跑,西边打,南边也打,被打了个乱七八糟,现在,他们终于觉醒了。

知错就改的后金军转换方向,向南城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