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98 部分阅读

看守。

作为yi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训斥犯人,收取贿赂c拿黑钱的职责。

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收过钱的和同僚都是同伙的yi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

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但凡认识他的,就算走投无路,只要找上门来,他都能帮人yi把,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被誉为当代宋江。

就这样,汪文言名头越来越响,关系越来越野,越来越能办事,连知县搞不定的事情,都要找他帮忙。家里跟宋江yi样,经常宾客盈门,什么人都有,即有晁盖之类的江洋大盗,又有李逵之流的亡命之徒,上门的礼仪也差不多,总是“叩头就拜”,酒足饭饱拿钱之后,就甘心做小弟,四处传扬汪先生的优秀品格。

在无数志愿宣传员的帮助下,汪先生逐渐威名远播,终于打出县城,走向全省,波及全国。

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只是yi个县衙的小人物,直到有yi天,他的名声传到了yi个人的耳中。

这个人叫于与立,时任刑部郎中。

这位于郎中官职不算太高,但想法不低,经常四处串门拉关系,他听说汪文言的名声后,便主动找上门去,特聘汪先生到京城,发挥特长,为他打探消息。

汪先生岂是县中物,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准备到京城大展拳脚。

可几个月下来,汪文言发现,自己县里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

因为汪先生yi无学历,二无来历,档次太低,压根就没人搭理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钱,去捐了个监生,不知找了谁的门路,还混进了太学。

这可就真了不得了,汪先生当即拿出当年跑江湖的手段,上下打点,四面逢源,短短几月,上至六部官员,下到穷学生,他都混熟了,没混熟的,也混个脸熟。

yi时之间,汪文言从县里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京城的风云人物。

但这位风云人物,依然还是个小人物。

因为真正掌控这个国家权力中枢的重要人物,是不会搭理他的,无论是东林党的君子,还是三党的小人,都看不上这位江湖人士。

但他终究找到了yi位可靠的朋友,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了这片禁区。

这位不计较出身的朋友,名叫王安。

要论出身,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交流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

王安很喜欢汪文言。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交王安,只是想赌yi把。

yi年后,他赌赢了。

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yi日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

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入宫继位,以防有变。

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入宫,凶多吉少。

杨涟说,皇上已经昏迷,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

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

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官海沉浮的经验,做出了yi个判断。

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入宫。

yi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了皇宫,成功即位。

这件事不但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还让东林党人第yi次认清了这个编外公务员,江湖混混的实力。

继杨涟之后,东林党的几位领导,大学士刘yi璟c韩旷c尚书周嘉谟c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党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党的yi员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东林党要发达了。

但当他真正踏入政治中枢的时候,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当时明光宗已经去世,虽说新皇帝也是东林党捧上去的,但三党势力依然很大,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党c以山东人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齐党c和以湖广人官应震c吴亮嗣为首的楚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三党的核心,是浙党,此党的创始人前任首辅沈yi贯,yi贯善于拉帮结派,后来的接班人,现任首辅方从哲充分发扬了这yi精神,几十年下来,朝廷内外,浙党遍布。

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这两个党派的创始人和成员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给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级别不高,能量却不小,类似于今天的媒体舆论,动不动就上书弹劾兴风作浪。

三党分工配合,通力协作,极不好惹,东林党虽有皇帝在手,明里暗里斗过几次,也没能搞定。

关键时刻,汪文言出场。

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汪文言判定,以目前东林党的实力,就算和对方死拼,也只能死,没得拼。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东林党的这帮大爷都是进士出身,个个都牛得不行,进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谁都瞧不上谁,看你不顺眼也不客套,恨不得操板砖上去就拍。

汪文言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必须转变观念。

由于汪先生之前在基层工作,从端茶倒水提包拍马开始,yi直相当低调,相当能忍,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秉持着这yi理念,他拟定了yi个计划,并开始寻找yi个恰当的人选。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吏科给事中。

此人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十几岁的时候,有yi次朝廷阅兵,他骑匹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跑了进去,又稀里糊涂地要走。

阅兵的人不干,告诉他你要不露yi手,今天就别想走。

梅之焕二话不说,拿起弓就射,九发九中,射完啥也不说,摆了个特别酷的动作,就走人了长揖上马而去。

除上述优点外,这人还特有正义感,东厂坑人,他就骂东厂,沈yi贯结党,他就骂沈yi贯,是个相当强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这位仁兄,不是因为他会射箭,很正直,而是因为他的籍贯。

梅之焕,是湖广人,具体地说,是湖北麻城人。

明代官场里,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就是师生c老乡。yi个地方出来的,都到京城来混饭吃,老乡关系yi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进入朝廷,梅之焕认识的,大都是楚党成员。

可这人偏偏是个东林党。

有着坚定的东林党背景,又与楚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好,这正是那个计划所需要的人。

汪文言认为,遇到敌人,直接硬干是不对的,在操起板砖之前,应该先让他自己绊yi跤。

三党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yi个突破口,把三党变成两党,就好下手了。

在仔细衡量利弊后,他选择了楚党。

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过这样yi件事情。

虽然张居正大人已经死去多年,却依然被人怀念,于是朝中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从坟里再掘出来,修理yi顿。

这个建议的提出,充分说明朝廷里有yi大帮吃饱了没事干,且心理极其阴暗变态的王八蛋,按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议的人,是浙党的成员。

这下就热闹了,许多东林党人闻讯后,纷纷赶来骂仗,痛斥三党,支持张居正。

说句实话,当年反对张居正的时候,东林党也没少掺合,之所以跑来伸张正义,无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三党提出的,就是错的,对人不对事,不必当真。

梅之焕也进来插了句话,且相当不客气:

“如果江陵指张居正还在,你们这些无耻小人还敢这样吗”

话音刚落,就有人接连上书,表示同意,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持他的人,并不是东林党,而是官应震。

官应震,是楚党的首领,他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两人是老乡,关系不错外,还有yi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张居正先生,是湖广人。

这件事情让汪文言认识到,所谓三党,并不是铁板yi块,只要动动手脚,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焕,拉拢了官应震,开始搞小动作。

至于他搞了什么小动作,我确实很想讲讲,可惜史书没写,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正结论是三党被搞垮了。

此后的事情,我此前已经讲过了,方从哲被迫退休,东林党人全面掌权,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星任吏部尚书,高攀龙任光禄丞,邹元标任左都御史等等。

之所以让你再看yi遍,是要告诉你,在这几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yi个沉默的男人。

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这就是东林党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yi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

东林党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yi课:东林党的失败之路。

在我看来,东林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c狂妄,以及嚣张,不是yi个,而是yi群。

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yi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yi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星。

虽然前两个人很有名,但要论东林党内的资历跟地位,他们和赵先生压根就没法比。

关于星先生的简历,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从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时代开始,他就是东林党的领导,原先干人事,回家呆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来干人事。

yi直以来,东林党的最高领导人或者叫精神领袖,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顾宪成c邹元标以及星。

顾宪成已经死了,天启二年,邹元标也退休了,现在只剩下了星。

赵先生不但在东林党内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在政府里,也占据着最牛的职务吏部尚书。yi手抓东林党,yi手抓人事权,换句话说,星就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

但失败之根源,正是此人。

天启三年1623,是yi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这yi年,是京察年。

所谓京察年,也就是折腾年。六年yi次,上级考核各级官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万历年间的几次京察,每年搞得不亦乐乎,今年也不例外。

按照规定,主持折腾工作的,是吏部尚书,也就是说,是星。

星是个很负责的人,经过仔细考察,列出了第yi批名单,从朝廷滚蛋的名单,包括以下四人:亓诗教c官应震c吴亮嗣c赵兴邦。

如果你记性好,应该记得这几位倒霉蛋的身份,亓诗教,齐党首领,赵兴邦,浙党骨干,官应震c吴亮嗣,楚党首领。

此时的朝政局势,大致是这样的,东林党大权在握,三党yi盘散沙,已经成了落水狗。

很明显,虽然这几位兄弟已经很惨了,但赵先生并不干休,他yi定要痛打落水狗。

这是yi个很过分的行为,不但要挤掉他们的政治地位,还要挤掉他们的饭碗,实在太不厚道。

更不厚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楚党还曾是东林党的同盟,帮助他们掌控政权,结果官应震大人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轰走了。

这就意味着,汪文言先生连哄带骗,好不容易建立的牢固同盟,就此彻底崩塌。

赵大人在把他们扫地出门的同时,也不忘给这四位下岗人员yi个响亮的称号四凶。为此,他还写了yi篇评论文章四凶论,以示纪念。

跟着这四位yi起走人的,还有若干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三党成员c落水狗。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赵大人不给饭吃,就只好另找饭馆开饭了。

就在此时,yi个人站在他们面前,体贴地对他们说,在这世界上,星并不是唯yi的饭馆老板。

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言语温和,面目慈祥,是个亲切的胖老头。

现在,让我们隆重介绍: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c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yi千岁的杰出坏人c恶棍c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

魏忠贤,北直隶今河北肃宁县人,曾用名先是魏进忠,后是李进忠。

对于魏公公的出身,历史上yi直有两种说法。yi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另yi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街头玩杂耍的。

说法是不同的,结果是yi样的,因为无论农民或杂耍,都是穷人。

家里穷,自然就没钱给他读书,不读书,自然就不识字,也没法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小孩不上学,父母又不管,只能整天在街上闲逛。

就这样,少年魏忠贤成为了失学儿童c文盲c社会无业游荡人员。

但这样的悲惨遭遇,丝毫没有影响魏忠贤的心情,因为他压根儿不觉得自己很惨。

混混的幸福

多年前,我曾研习过社会学,并从中发现了这样yi条原理: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虽然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渣c败类c计划生育的败笔,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能成为yi个混混,是极其光荣且值得骄傲的。

因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混,对于这些人而言,打架c斗殴c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yi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yi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

做了yi件坏事,却绝不会后悔愧疚,并为之感到无比光辉与自豪的人,才是yi个合格的坏人,yi个纯粹的坏人,yi个坏得掉渣的坏人。

魏忠贤,就是这样yi个坏人。

根据史料记载,少年魏忠贤应该是个非常开朗的人,虽然他没钱上学,没法读书,没有工作,却从不唉声叹气,相当乐观。

面对yi没钱c二没前途的不利局面,魏忠贤不等不靠,毅然走上社会,大玩特玩,并在实际生活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性格市井yi无赖尔。

他虽然是个文盲,却能言善辩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没读过书,却无师自通性多狡诈,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身无分文,却胸怀万贯,具体表现为明明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敢跑去赌博家无分文而yi掷百万,赌输后没钱给,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依然无怨无悔,下次再来。

混到这个份上,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然而混混魏忠贤,也是有家庭的,至少曾经有过。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娶了老婆,后来还生了个女儿,yi家人过得还不错。

但为了快乐的混混生活,魏忠贤坚定地抛弃了家庭,在他尚未成为太监之前,四处寻花问柳,城中的大小妓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家里仅有的yi点钱财,也被他用光用尽。

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终于幡然悔悟,经过仔细反省,他发现,原来自己并非yi无所有还有个女儿。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自己的女儿,以极其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为了还清赌债。

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也就不是人了,魏忠贤的老婆受不了了,离家出走改嫁了。应该说,这个决定很正确,因为按当时情形看,下yi个被卖的,很可能是她。

原本只有家,现在连家都没了,卖无可卖的魏忠贤再次陷入了困境。

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再次幡然悔悟,经过再次反省,他再次发现,原来自己并非yi无所有,事实上,还多了件东西。

只要丢掉这件东西,就能找yi份好工作太监。

这并非魏忠贤的个人想法,事实上在当地,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yi向盛产太监,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yi种主要方式。

混混都混不下去,人生失败到这个程度,必须豁出去了。

经过短期的激烈思想斗争,魏忠贤树立了当太监的远大理想,然而当他决心在太监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要当yi名太监,是很难的。

yi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做太监,是迫于无奈,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在,我要严肃地告诉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监,是yi份工作,极其热门的工作,而想成为yi名太监,是很难的。

事实上,太监这个职业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yi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宫里只有女人。

由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为保证皇帝陛下不戴绿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宫里不能进男人。可问题是,宫里太大,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得有人干,女的干不了,男的不能进,只好不男不女了。

换句话说,太监其实就是进城干活的劳工。唯yi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是皇宫。

既然是劳工,就有用工指标,毕竟太监也有个新陈代谢,老太监死了,新太监才能进,也就是说,每年录取太监比例相当低。

有多低呢我统计了yi下,大致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而且哪年招还说不准,今年要不缺人,就不招。

对于有志于踏入这yi热门行业,成为合格太监的众多有志青年而言,这是yi个十分残酷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在yi百个符合条件割了的人中,只有十到十五人,能够成为光荣的太监。

事实上,自明代中期,每年都有上千名符合条件割过了,却没法入宫的太监候选在京城等着。

要知道,万yi切了,又当不了太监,那就惨了。虽说太监很吃香,但归根结底,吃香的只是太监的工资收入,不是太监本人。对于这类“割了”的人,人民群众是相当鄙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