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择路,派人去找马,准备逃走,可是没想到,孙心腹实在太抠门,连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几头骆驼,最后,他只能骑着骆驼跑路。
还好,那天晚上,孙心腹忙着带领叛军捣乱,没顾上逃跑的王巡抚,否则以他的觉悟,拿王大人的脑袋去找努尔哈赤换个孙女,也是不奇怪的。
第二天,失意的王巡抚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yi个让他更为失意的人。
熊廷弼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是yi个慈悲的人,至少不会放过落水狗。
当王巡抚痛哭流涕,反复检讨错误时,他用yi句话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万大军yi举荡平现在如何”
王化贞倒还算认账,关键时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现在应派兵,坚守下yi道防线宁远。
这是yi个十分明智的判断,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饶人,还没完了:
“现在这个时候,谁肯帮你守城晚了赶紧掩护百姓和士兵入关,就足够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我也不听你的。
事情到这份上,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作为丧家犬,王化贞没有发言权。
于是,战局离开了王化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轨道。
从王化贞到熊廷弼,从掌控到轨道,这是yi个有趣的变化。
变化的前后有很多不同点,也有yi个共同点:都是错误的。
虽然敌情十分紧急,城池空虚,但此时明军主力尚存,若坚定守住,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可是熊先生来了牛脾气,不由分说,宁远也不守了,把辽东的几十万军民全部撤回关山海关内,放弃了所有据点。
熊大人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做到了无数敌人c无数汉jc无数叛徒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事实上,他已放弃整个辽东。
自明朝开国以来,稳固统治两百余年的辽东,就这么丢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熊廷弼都没有理由c没有借口c没有道理这样做。
但是他做了。
我认为,他是为了yi口气。
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看你怎么办
就是这口气,最后要了他的命。
率领几十万军民,成功撤退的两位仁兄终于回京了,明朝政府对他们俩的处理,是相当yi视同仁的撤职查办。
无论谁对谁错,你们把朝廷在辽东的本钱丢得精光,还有脸回来这个黑锅你们不背,谁背
当然,最后处理结果还是略有不同,熊大人因为脾气不好,得罪人多,三年后天启五年就被干掉了。
相对而言,王大人由于关系硬,人缘好,又多活了七年,崇祯五年才正式注销户口。
对于此事,许多史书都说,王化贞死得该,熊廷弼死得冤。
前者我同意,后者,我保留意见。
事实上,直到王化贞逃走后的第三天,努尔哈赤才向广宁进发,他没有想到,明军竟然真的不战而逃,而且以他的兵力,并不足以占据辽东。
然而当他到达广宁,接受孙得功投降之时,才发现,整个辽东,已经没有敌人。
因为慷慨的熊蛮子,已把这片广阔的土地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他。
白给的东西不能不要,于是在大肆抢掠之后,他率军向新的目标前进山海关。
可是走到半路,他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
因为熊蛮子交给他的,不是辽东,而是yi个空白的辽东。
为保证不让敌人抢走yi粒粮,熊先生干得相当彻底,房子烧掉,水井埋掉,百姓撤走,基本上保证了千里无鸡鸣,万里无人烟。
要这么玩,努尔哈赤先生就不干了,他辛苦奔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抢东西,您把东西都搬走了,我还去干嘛
而且从广宁到山海关,几百里路空无yi人,很多坚固的据点都无人看守,别说抢劫,连打仗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当军队行进到yi个明军据点附近时,努尔哈赤决定:无论这些地方有多广袤,无论这些据点有多重要,都不要了,撤退。
努尔哈赤离开了这里,踏上了归途,但他不会想到,自己已经犯下了yi个致命的错误。
因为四年之后,他将再次回到这里,并为争夺这个他曾轻易放弃的小地方,失去所有的yi切。
这个他半途折返的地点,叫做宁远。
堪与匹敌者,此人也
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短短三年时间,抚顺c铁岭c开原c辽阳c沈阳,直至整个辽东,全部陷落。
从杨镐c刘綎到袁应泰c王化贞c熊廷弼,不能打的完了,能打的也完了,熊人死了,牛人也死了。
辽东的局势,说差,那是不恰当的,应该说,是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官位摆在眼前,都没人要。
比如总兵,是明军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话说,是军区司令员。要想混到这个职务,不挤破头是不大可能的。
yi般说来,这个职务相当安全,平日也就是看看地图,指手划脚而已。然而这几年情况不同了,辽东打仗,明朝陆续派去了十四位总兵,竟然全部阵亡,无yi幸免。
总兵越来越少,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因为没人干,某些在任总兵甚至主动辞职,宁可回家种田,也不干这份工作。
但公认最差的职业,还不是总兵,是辽东经略。
总兵可以有几十个,辽东经略只有yi个。总兵可以不干,辽东经略不能不干。
可是连傻子都知道,辽东都没了,人都撤回山海关了,没兵没地没百姓,还经略个啥
大家不是傻子,大家都不去。
接替辽东经略的第yi人选,是兵部尚书张鹤鸣,天启为了给他鼓劲,先升他为太子太保从yi品,又给他尚方宝剑,还亲自送行。
张尚书没说的,屁股yi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点慢,从京城到山海关,他走了十七天。
这条路线上星期我走过,坐车三个钟头。
张大人虽说没车,马总是有的,就两百多公里,爬也爬过去了。
这还不算,去了没多久,这位大人又说自己年老力衰,主动辞职回家了。
没种就没种,装什么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抚就好得多了。
这位巡抚大人接到任命后,连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讲:我不去。
天启先生虽说是个木匠,也还有点脾气,马上下达谕令:不去,就滚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不想去也好,不愿去也好,替死鬼总得有人当,于是,兵部侍郎王在晋出场了。
王在晋,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这位仁兄从没打过仗,之所以让他去,是因为他不能不去。
张尚书跑路的时候,他是兵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署部事,换句话说,轮也轮到他了。
史书上对于这位仁兄的评价大都比较yi致:什么废物c愚蠢,不yi而同。
对此,我都同意,但我认为,他至少是个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锅,依然无怨无悔c义无反顾地去背,难道不勇敢吗
而他之所以失败,实在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敌人,战场应变极快,骑兵战术使用精湛,他的军事能力,可与大明历史上的任何yi位名将相媲美。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为强悍c最具天赋的军事将领,之yi。
他或许很好,很强大,却绝非没有对手。
事实上,他宿命的克星已然出现,就在他的眼前不只yi个。
王在晋到达辽东后,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他日夜不停地勘查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经过几天几夜的刻苦专研,终于想出了yi个防御方案。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王在晋认为,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为了保证防御纵深,他决定再修yi座新城,用来保卫山海关,而这座新城就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
王在晋做事十分认真,他不但选好了位置,还拟好了预算,兵力等等,然后yi并上交皇帝。
天启皇帝看后大为高兴,立即批复同意,还从国库中拨出了工程款。
应该说,王在晋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创意是值得鼓励的,而全盘的计划,是值得唾弃的。
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因为yi旦山海关被攻破,京城就将毫无防卫,唾手可得,虽说山海关沿线很坚固,很结实,但毕竟是砖墙,不是高压电网,如果努尔哈赤玩yi根筋,拼死往城墙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计也啃穿了。
在这yi点上,王在晋的看法是正确的。
但这也是他唯yi正确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闹。
哪里胡闹,我就不说了,等yi会有人说。
总之,如按此方案执行,山海关破矣,京城丢矣,大明亡矣。
对于这yi结果,王在晋不知道,天启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说。
就在yi切几乎无可挽回的时候,yi封群众来信,彻底改变了这个悲惨的命运。
这封信是王在晋的部下写的,并通过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叶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只有yi条:王在晋的方案是错误的。
这下叶大人头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干军事却是菜鸟,想来想去,这个主意拿不了,于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准,于是,他又去找了另yi个人。
天惊地动,力挽狂澜,由此开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句话,来自于yi个人的传记。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
这是yi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定,在清代,这是yi句相当反动的话。
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
如果此人yi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yi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yi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yi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
在长达二百二十卷c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yi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
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
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c叶琛c章溢。
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
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c老对头高拱在yi个传记里。
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
这个人是孙承宗。
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
举世无双,独yi无二。
在获得上述头衔之前,他是yi个不用功的学生,yi个讨生活的教师,yi个十六年都没有考上举人的落魄秀才。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孙承宗出生在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
生在这个地方,不是个好事。
作为明朝四大防御要地,蓟州防线的yi部分,孙承宗基本是在前线长大的。
这个地方不好,或者说是太好,蒙古人强大的时候,经常来,女真人强大的时候,经常来,后来改叫金国,也常来,来抢。
来yi次,抢yi次,打yi次。
这实在不是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别的小孩都怕,可孙承宗不怕。
非但不怕,还过得特别滋润。
他喜欢战争,喜欢研究战争,从小,别人读四书,他读兵书。成人后,别人往内地跑,他往边境跑,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边界。
万历六年1578,保定府秀才孙承宗做出了yi个决定外出游学。这yi年,他十六岁。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孙秀才游历四方,努力向学,练就了yi身保国的本领。
当然,这是史料里正式的说法。
实际上,这位仁兄在这十几年来,大都是游而不学,要知道,他当年之所以考秀才,不是为了报国,说到底,是混口饭吃,游学不用吃饭啊
还好,孙秀才找到了yi份比较好的工作老师,从此,他开始在教育战线上奋斗,而且越奋斗越好,好到名声传到了京城。
万历二十年1592,在兵部某位官员的邀请下,孙秀才来到京城,成为了yi位优秀的私人教师。
但是慢慢地,孙秀才有思想活动了,他发现,光教别人孩子是不够的,能找别人教自己的孩子,才是正道。
于是第二年1593,他进入了国子监,刻苦读书,再yi年后1594,他终于考中了举人,这yi年,他三十二岁。
yi般说来,考上举人,要么去考进士,要么去混个官,可让人费解的是,孙举人却依然安心当他的老师,具体原因无人知晓,估计他的工资比较高。
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奇怪的决定,导致了他奇特的人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孙承宗的雇主奉命前往大同,就任大同巡抚。官不能丢,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丢,于是孙承宗跟着去了。
我记得,在yi次访谈节目中,有yi名罪犯说过:无论搞多少次普法教育,都是没用的,只要让大家都去监狱住两天,亲自实践,就不会再犯罪了。
我同意这个说法,孙承宗应该也同意。
在那个地方,孙承宗发现了yi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拼死的厮杀,血腥的战场,智慧的角逐,勇气的考验。
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最飘忽不定,最残酷,最困难,最考验智商的游戏。在战场上,兵法没有用,规则没有用,因为在这里,最好的兵法,就是实战,唯yi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大同的孙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上阵杀敌。然而yi件事情的发生却足以证实,他已经懂得了战争。
在明代,当兵是yi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拿工资,拿不到工资,自然要闹。yi般人闹,无非是堵马路,喊几句,当兵的闹,就不同了,手里有家伙,要闹就往死里闹,专用名词叫做“哗变”。
这种事,谁遇上谁倒霉,大同巡抚运气不好,偏赶上了。有yi次工资发得迟了点,当兵的不干,加上有人挑拨,于是大兵们二话不说,操刀就奔他家去了。
巡抚大人慌得不行,里外堵得严严实实,门都出不去,想来想去没办法,寻死的心都有了。
关键时刻,他的家庭教师孙承宗先生出马了。
孙老师倒也没说啥,看着面前怒气冲冲,刀光闪闪的壮丽景象,他只是平静地说:
“饷银非常充足,请大家逐个去外面领取,如有冒领者,格杀勿论。”
士兵yi哄而散。
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是yi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孙承宗的镇定c从容c无畏表明,他有能力,用最合适的方法,处理最纷乱的局势,应对最凶恶的敌人。
大同,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孙承宗看到了战争,理解了战争,懂得了战争,并最终掌握了战争。他的掌握,来自他的天赋c理论以及每yi次感悟。
辽东,大他三岁的努尔哈赤正在讨伐女真哈达部的路上,此时的他,已经是yi位精通战争的将领,他的精通,来自于砍杀c冲锋以及每yi次拼死的冒险。
两个天赋异禀的人,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进入了战争这个神秘的领域,并获知了其中的奥秘。
二十年后,他们将相遇,以实践来检验他们的天才与成绩。
相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向他的雇主告别,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他的目标,是科举。这yi年,他四十二岁。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秀才c落魄秀才,教师c优秀教师c举人c军事观察员,目睹战争的破坏c聆听无奈的哀嚎c体会无助的痛苦,孙承宗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
于是在几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后,考场老将孙承宗打算认真地考yi次。
这yi认真,就有点过了。
放榜的那天,孙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试名次第二,全国第二。
换句话说,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规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于是在上岗培训后,孙承宗进入翰林院,成为了yi名正七品编修。
之前讲过,明代朝廷是讲出身的,除个别特例外,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这是yi个公认的潜规则。
但请特别注意,要入内阁,必须是翰林,是翰林,却未必能入内阁。
毕竟翰林院里不只yi个人,什么学士c侍读学士c侍讲c修撰c检讨多了去了,内阁才几个人,还得排队等,前面的人死yi个才能上yi个,实在不易。
孙承宗就是排队等的人之yi,他的运气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没结果。
第十yi年,机会来了。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
这是yi个小官,却有着远大的前程,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给太子讲课。
从此,孙承宗成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无比光明的未来。
光明了yi个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位仅yi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