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副职文选司郎中。
这就意味着,那几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员除少数高官,无论是升迁,还是考核,都要从顾宪成手底下过,即使不过,也要打个招呼,就不打招呼,也得混个脸熟。
此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顾宪成大人也是比较会来事的,因为yi个不开窍的书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
在这个世界上,实力和道德,经常是两码事。
东林之中,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李三才。
李三才先生的职务,之前已经说过,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兼漕运总督。
都察院佥都御史多了去了,凤阳是个穷地方,不巡也罢,真正关键的职务,是最后那个。
自古以来,漕运就是经济运转的主要途径,基本算是坐地收钱,肥得没边,普天之下,唯yi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盐政。
坐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不捞外快,yi靠监督,二靠自觉。
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觉,从种种史料分析,他很有钱,有钱得没个谱,请客吃饭,都是大手笔。
至于监督,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检举自己,估计他还没这个觉悟。
作为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李三才在这方面的名声,那真是相当的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叹息yi声,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
列举以上两人,只是为了说明yi点:
东林,是书院,但不仅仅是书院,是道德,但不仅仅是道德。它是yi个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c有斗争意识的政治组织。
事实上,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明白了这yi点,你就会发现,那段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每yi分c每yi秒,都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争斗的方式,是京察。
万历二十yi年1593,顾宪成失望地回家了,他虽费尽气力,却终究未能解决对手,京察失败。
但这yi切,仅仅是个开始。
十二年后万历三十三年,京察开始,主持者杨时乔,他的公开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yi个公开身份,是东林党。
当时的首辅,是浙党首领沈yi贯,对于这位东林党下属,自然很不待见,于是,他决定换人。
沈yi贯是朝廷首辅,杨时乔只是吏部二把手,然而意外发生了,虽然沈大人上窜小跳,连皇帝的工作都做了,却依然毫无用处。杨侍郎该怎么来,还怎么来,几板斧抡下来,浙党c齐党c楚党c宣党反正非东林党的,统统下课,沈yi贯拼了老命,才算保住几个亲信。
那么现在,请你再看yi遍之前列举过的几条史料,玄机就在其中:
万历三十三年1605,京察,沈yi贯亲信以及三党干将被逐。
万历三十五年1607,沈yi贯退休回家。
同年,王锡爵的密信被李三才揭发,复出无望。
yi年后,东林派叶向高成为首辅,开始执掌朝廷大权。
是的,这yi切的yi切,不是偶然。
而最终要获得的,正是权力。
权力已经在握,但还需要更进yi步。
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京察,主持人吏部尚书孙丕杨,东林党。
此时的首辅已经是叶向高了,东林党人遍布朝廷,对于那些非我族群而言,清理回家之类的待遇估计是免不了了。
然而yi个人的掺和,彻底改变了这yi切。这个人就是李三才。
此时的李三才已经升到了户部尚书,作为东林党的干将,他将进入内阁,更进yi步。
算盘大致如此,可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听说李三才要入阁,朝廷顿时yi片鸡飞狗跳,闹翻了天,主要原因在于李先生的底子不算干净,许多人对他有意见。
而更重要的是,这人实在太猛,太有能力。东林党已经如此强大,如果再让他入阁,三党的人估计就只能集体歇业了。
于是,yi场空前猛烈的反击开始。
明代的京察,按照地域,分为南察和北察,北察由尚书孙丕杨负责,而南察的主管者,是吏部侍郎史继楷,三党成员,他选定的考察对象都是同yi个类型支持李三才的人。
很快,浙c楚c齐三党轮番上阵,对李三才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动机十分明确,明确到明神宗实录都写了出来“攻淮李三才则东林必救,可布yi网打尽之局”。
在集中火力打击之下,李三才没能顶住,回家养老去了。
但就整体而言,此时的东林党依然占据着优势,叶向高执政,东林党掌权,非常强大,强大得似乎不可动摇。
然而就在此时,强大的东林党,犯了yi个致命的错误。
yi直以来,东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很道德。强大之后,就变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针,原先是党同伐异,强大之后,就变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总而言之,不是我的同党,就是我的敌人。
这种只搞单边主义的混账做法,最终导致了yi个混账的结果:
在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齐c浙c楚三党终于抛弃了之前的成见,团结yi致跟东林党死磕了。
他们的折腾,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退休回家。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京察开始,主持京察的,分别是吏部尚书郑继之c刑部尚书李志。
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但凡是东林党,或者与东林党有关的人,二话不说,收包袱走人。这其中,还包括那位揭发了梃击案真相的王之寀。
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
因为这是yi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yi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
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yi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c齐c楚三党。
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yi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yi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万历四十五年的京察,标志着东林党的没落,所谓东林党三大巨头,顾宪成已经死了,邹元标到处逛,星家里蹲。
两大干将也全部消停,叶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养老。
此时的首辅,是浙党的方从哲,此时的朝廷,是三党的天下。对东林党而言,前途似乎yi片黑暗。
但新生的机会终会到来,因为yi个人的死去。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yi日,万历不行了。
高拱c张居正c申时行c李成梁c东林党c朝鲜c倭寇c三大征c萨尔浒c资本主义萌芽c不上朝c太子c贵妃c国本c打闷棍。
我只能说,他这辈子应该比较忙。
关于这位兄弟的评论,我想了很久,很久,却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来。
你说他没干过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干得也不错,你说他软弱吧,他还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你说他不理朝政吧,这几十年来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yi个被张居正压迫过的人,yi个勤于政务的人,yi个被儿子问题纠缠了几十年的人,yi个许多年不见大臣c不上班的人,yi个终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宫c死于深宫的人。
yi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人,yi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
于是,我最终懂得了这个人。
yi个热血的青年,yi个励精图治的君主,yi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他还不够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虽然几十年来,万历都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yi刻,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将皇位传给了这个久经考验的儿子。
担惊受怕几十年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yi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称之明光宗,定年号为泰昌。
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惯例,要等老爹这yi年过完,明年才能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年号。
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年号,竟然没能用上。
因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却只能活yi个月。
yi个撑了三十八年,经历无数风雨险阻到达目标的人,却在yi个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
导致死亡与不幸的罪魁祸首,是郑贵妃。
郑贵妃
应该说,朱常洛是个好孩子,至少比较厚道。
几十年来,他yi直夹着尾巴做人,亲眼目睹了父亲的冷漠c朝廷的冷清,感受到了国家的凋敝,时局的危险。
他不愿意再忍受下去,于是,当政后的第yi天,他用几道谕令显示了自己的决心。
大致说来,他是把他爹没办的事给办了,包括兑现白条给辽东前线的士兵发工资,废除各地矿税,以及补充空缺的官员。
这几件事情,办得很好,也很及时,特别是最后yi条,把诸多被万历同志赶下岗的仁兄们拉了回来,实在是大快官心,于是yi时之间,光宗的人望到达了顶点,朝廷内外无不感恩戴德,兴高采烈。
但有yi个人不高兴,非但不高兴,而且很害怕。
万历死后,郑贵妃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虚弱,今日之城内,已是敌人之天下。所谓贵妃,其实也不贵,如果明光宗要对付她,贱卖的可能性是相当的大。
很快,yi件事情就证明了她的判断。
考虑到万历死后不好办,之前郑贵妃软磨硬泡,让万历下了道遗嘱,讲明,yi旦自己死后,郑贵妃必须进封皇后。
如此yi来,等万历死后,她就成了太后,无论如何,铁饭碗是到手了。
明光宗看上去倒也老实,丝毫不赖帐,当即表示,如果父皇如此批示,那就照办吧。
但他同时表示,这是礼部的事,我批下去,让他们办吧。
按说皇帝批下来就没问题了,可是礼部侍郎孙如游不知怎么回事,非但不办,还写了个奏疏,从理论c辈分c名分上论证了这件事,最后得出结论不行。
光宗同志似乎也不生气,还把孙侍郎的奏疏压了下来,但封皇后这事再也没提。
郑贵妃明白了,这就是个托。
很明显,这位看上去很老实的人,实际上不怎么老实。既然如此,必须提前采取行动。
经过深思熟虑,她想出了yi个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yi步,是yi件礼物。
十天之后,她将这件礼物送给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兴地收下了。
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丢在了这份礼物上。
这份礼物,是八个美女。
对于常年在宫里坐牢,哪都不能去,啥也没有的朱常洛而言,这是yi份丰厚的礼物,辛辛苦苦c畏畏缩缩了几十年,终于可以放纵yi下了。
古语有云:yi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应该算是不同凡响,他几天就变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这样描述的: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白天日理万机,晚上还要辛勤工作,身体吃不消,实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于是不久之后,朱常洛就病倒了。
这yi天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日。
计划的第二步即将开始,四天之后。
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四日。
皇帝的身体依然很差,身体差就该看医生,崔文升就此出了场。
崔文升,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前面曾经讲过,这是yi个十分重要的职务,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可是这人来,并不是要给皇帝写遗嘱,而是看病,因为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写外,还管着御药房,搞第二产业。
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第二产业是不能随便乱搞的。
诊断之后,崔大夫胸有成竹,给病人开了yi副药,并且乐观地表示,药到病除。
他开的这幅药,叫泻药。
yi个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身体的人,怎么能服泻药呢
所以后来很多史书都十分肯定地得出了结论:这是个“蒙古大夫”。
虽然我不在现场,也不懂医术,但我可以认定:崔文升的诊断,是正确的。
因为之前的史料中,有这样六个字:是夜,连幸数人。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应该知道,就不解释了,但大家也应该知道,要办到这件事情,难度是很大的。对光宗这种自幼体弱的麻杆而言,基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他完成了。
所以唯yi的可能性是,他找了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药物。
是什么药物,大家心里也有数,我就不说了,这类药物在明代宫廷里,从来就是必备药,从明宪宗开始,到天天炼丹的嘉靖,估计都没少用。明光宗初来乍到,用用还算正常。
可这位兄弟明显是用多了,加上身体yi向不好,这才得了病。
在中医理论中,服用了这种药,是属于上火,所以用泻药清火,也还算对症下药。
应该说,崔文升是懂得医术的,可惜,是半桶水。
根据当时史料反映,这位仁兄下药的时候,有点用力过猛,手yi哆嗦,下大了。
错误是明显的,后果是严重的,光宗同志服药之后,yi晚上拉了几十次,原本身体就差,这下子更没戏了,第二天就卧床不起,算彻底消停了。
蒙古的崔大夫看病经历大致如此,就这么看上去,似乎也就是个医疗事故。虽说没法私了,但毕竟大体上没错,也没在人家身体里留把剪刀c手术刀之类的东西当纪念品,态度还算凑合。
可问题是,这事yi冒出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断定,这是郑贵妃的阴谋。
因为非常凑巧,这位下药的崔文升,当年曾经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这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医,偏找太监,找了个太监,偏偏又是郑贵妃的人,这太监下药,偏又下猛了,说他没问题,实在有点困难。
对于这件事情,你说它不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信,因为没准就这么巧;说它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也信,因为虽说下药这招十分拙劣,谁都知道是她干的,但以郑贵妃的智商,以及从前表现,这种蠢事,她是干得出来的。
无论动机如何,结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经奄奄yi息,yi场惊天大变即将拉开序幕。
但这yi切还不够,要达到目的,这些远远不够,即使那个人死去,也还是不够。
必须把控政权,把未来所有的yi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
于是在开幕之前,郑贵妃找到了最后yi个同盟者。
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子的嫔妃。
当时太子的嫔妃有以下几种:大老婆叫太子妃,之后分别是才人c选侍c淑女等。
而这位姓李的女人,是选侍,所以在后来的史书中,她被称为“李选侍”。
李选侍应该是个美女,至少长得还不错,因为皇帝最喜欢她,而且皇帝的儿子,那个未来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为这yi点,郑贵妃找上了她。
就智商而言,李选侍还算不错相对于郑贵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郑贵妃实在是相见恨晚,经过yi番潜规则后,双方达成协议,成为了同盟,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yi切已经齐备,只等待着yi个消息。
所有的行动,将在那yi刻展开,所有的野心,将在那yi刻实现。
小人物
目标就在眼前,yi切都很顺利。
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同党越来越多,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尽在掌握之中,在郑贵妃和李选侍看来,前方已是yi片坦途。
然而她们终究无法前进,因为yi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明光宗即位后,最不高兴的是郑贵妃,最高兴的是东林党。
这是很正常的,从yi开始,东林党就把筹码押在这位柔弱的太子身上,争国本c妖书案c梃击案,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坚定地站在这yi边。
现在回报的时候终于到了。
明光宗非常够意思,刚上任,就升了几个人的官,这些人包括刘yi璟c韩旷c周嘉谟c邹元标c孙如游等等。
这几个人估计你不知道,其实也不用知道,只要你知道这几个人的职务,就能明白,这是yi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刘yi璟c韩旷,是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周嘉谟是吏部尚书,邹元标是大理寺丞,孙如游是礼部侍郎。当然,他们都是东林党。
在这群人中,有内阁大臣c人事部部长c法院院长,部级高官,然而,在后来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他们只是配角。真正力挽狂澜的人,是yi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涟。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湖广湖北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常熟知县,后任户科给事中c兵科给事中。
这是yi份很普通的履历,因为这人非但当官晚,升得也不快,明光宗奄奄yi息的时候,也才是个七品给事中。
但在这份普通履历的后面,是yi个不普通的人。
上天总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天生就牛,天生就是张居正c戚继光,而绝大多数平凡的人,天生就不聪明,天生就不牛,天生就是二傻子,没有办法。
但上天依然是仁慈的,他给出了yi条没有天赋,也能成功的道路。
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唯yi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做纯粹。
纯粹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志c认真cyi根筋c二杆子等等等等。
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yi生,往往只有yi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yi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yi个目标,以及坚定的决心和意志。
杨涟,就是yi个纯粹的人。
他幼年的事迹并不多,也没有什么砸水缸之类的壮举,但从小就为人光明磊落,还很讲干净,干净到当县令的时候,廉政考核全国第yi。此外,这位仁兄也是个不怕事的人,比如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生病,半个月不吃饭,杨涟听说了,也不跟上级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辅方从哲:
“皇上生病了,你应该去问安。”
方首辅胆子小,脾气也好,面对这位小人物,丝毫不敢怠慢:
“皇上yi向忌讳这些问题,我只能去问宫里的内侍,也没消息。”
朝廷首辅对七品小官,面子是给足了,杨先生却不要这个面子,他先举了个例子,教育了首辅大人,又大声强调:
“你应该多去几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自济”
末了,还给首辅大人下了个命令:
“这个时候,你应该住在内阁值班,不要到处走动”
毫无惧色。
根据以上史料,以及他后来的表现,我们可以认定:在杨涟的心中,只有yi个目标为国尽忠,匡扶社稷。
事实上,在十几天前的那个夜晚,这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曾影响过这个帝国的命运。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yi日,夜,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