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82 部分阅读

领导都这么猛,小兵再不拼命就说不过去了,明军士气大振,不要命地往城头冲,但日军着实不含糊,死伤过半也毫不退缩,拿刀与登城明军对砍,很有点武士道的意思。

战斗就这样进行了下去,虽然明军已经占据优势,但始终无法攻陷城池,进入南城的明军也遭到了日军的顽强阻击,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如此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站在七星门外的李如松并不慌张,因为眼前发生的这yi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把那玩意儿拉上来”

这是李如松最后的杀手锏。

所谓那玩意,是yi种大炮,而当时的名字,叫做“大将军炮”。

大将军炮,炮身长三尺有余,重几百斤,前有照星,后有照门,装药yi斤以上,铅子炮弹重三至五斤,射程可达yi里之外。

由于这玩意体积大,又重,没人愿意扛也扛不动,但李如松坚持yi定要带。所以出征之时,是由骑兵装上车架拖着走的。李如松不会想到,他已经无意中创造了yi个记录世界上最早的马拉炮车部队。

但李司令把这些大玩意拉到朝鲜,不破纪录,只为破城。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玩意儿虽然威力大,问题也很多,比如说容易误伤自己人,且准头不好,来个误炸那可不好玩,加上由于技术含量不够,这种炮十分容易炸膛该问题yi直未解决,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的。

现在就是万不得已的时候。

明军炮兵支炮c装弹c瞄准,yi切就绪。

随着李如松yi声令下,大炮发出了震天的轰鸣,没有炸膛,没有误伤,准确命中目标。

七星门被轰开了,平壤,被轰开了。

信用

七星门的失陷彻底打消了日军的士气,纷纷弃城逃窜,杨元和李如柏随即分别攻破了小西门和大西门,三万明军亮出了屠刀,睁着发红的眼睛,杀进了城内。

yi般说来,剧情发展到这儿,接下来就是追击残敌,打扫战场了,可是鬼子就是鬼子,偏偏就不消停。

在城门失守后,小西行长表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素质和军事素质,丝毫不乱地集合部队,占据了城内的险要位置,准备打巷战。

这就有点无聊了,要说保卫自己的领土,激战yi把倒还无所谓,赖在人家的地盘上,还这么死活都不走,鬼子们也真干得出来。

日军盘踞的主要地点,分别是平壤城内的练光亭c风月楼和北城的牡丹台。这三个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高,基本上算是平壤城内的制高点,明军若仰攻,不但难于攻下,还会损兵折将,只要等到自己援兵到来,翻盘也说不定。

这就是小西行长的如意算盘。

李如松虽然不用算盘,但心算应该很厉害,到城内yi看,就挥挥手,让士兵们不用打了,干yi件事就行找木头。

噼里啪啦找来yi大堆,丢在日军据点附近,围成yi圈,然后放话,也就yi个字:烧

这下子日军麻烦了,本来拿好了弓箭刀枪准备居高临下,再搞点肉搏,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过来,围着放起了火准备烤活人。于是yi时之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高温烘烤加上烟熏,日军叫苦不迭。

但李如松认为还不够苦,于是他派出五千人,携带大批火枪c火箭c佛郎机,也不主动攻击,只是站在火堆之外,对准日军据点,把带来的这些东西射出去。

于是yi时间火箭火炮满天飞,据点被点燃,烟火大作,要救火没处打水,日军被烧得鬼哭狼嚎,本来是高地,结果变成了高炉。

鉴于刚刚入城,还要营救平壤居民,救治伤员,事务繁杂,李如松司令员安排好围剿部队后,就去忙别的事了。

但值得称道的是,奉命围剿的部队很有责任心,虽然领导不在,还是尽职尽责地放火c射箭c放枪放炮。

整整yi夜,他们加班加点,没有休息。

第二天正月初九,查大受的家丁查应奎起得很早,来到了北城要地牡丹台,昨天,这里还是日军的坚固据点,然而现在,展现在他眼前的,是yi幕真正的人间地狱。

牡丹台以及其瓮城,已被烧得面目全非,昨天还枪声炮声不断的地方,现在已经寂静无声,他走入据点,看见了无数倒毙的尸体,手脚都缠绕在yi起,却没有yi具能够辨认,因为他们已经被烧成了黑炭。

查应奎随意数了yi下,发现在狭窄的瓮城里,竟有四五百具日军尸首,很明显,他们大多数是被烧死或活活熏死的。

当然,家丁查应奎没有感叹战争残酷的觉悟,他只是兴高采烈地跑了回去,向自己的领导查大受汇报,并就此被记载下来,成为了那幕场景的见证。

事实上,查应奎看到的只是冰山的yi角,在初八的那天夜里,平壤城内火光冲天,明军在外面放火,日军在里面叫苦不迭,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尸体的烤焦味道传遍全城,史料有云:焦臭冲天,秽闻十里。

干掉残暴的敌人,就必须比他更加残暴,在某种情况下,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但日军的耐高温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硬是挺了yi夜,没有出来投降。

挺到了第二天,挺不住了。

盘踞在据点的敌人终于崩溃了,被枪打c炮轰不说,还被火烤了yi夜,别说武士道,神仙道也不好使了。除小西行长所部几千人,由于据点坚固,防御严密,尚在苦苦支撑外,城内日军全部逃散。

但逃散也得有个目标,平壤已是明军的天下,往哪里逃呢

要说日军逃起来也很有悟性,yi看,西城c南城c北城都有人守,只有东城,防御十分松懈。

于是日军大喜过望,纷纷向东城逃窜。

事情似乎十分顺利,败军yi路往东逃,虽然明军在后紧紧追赶,但在求生的驱使下,日军竟然成功地逃出了东城的城门。

但很快他们就将发现,其实战死在城内,倒未必是yi件坏事。

当初李如松布阵之时,取兵法围师必缺之意,空出了东边。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yi个问题:为何是东面

而当日军蜂拥逃出东城城门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东城城门外,是yi条大河,波浪宽。

谁要选这里当攻击阵地,只怕真是脑袋进了水。

于是日军麻烦了,要绕着城墙跑,只怕是没个头,要回头跑进城,估计明军不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百般无奈之下,只剩下yi个选择跳河。

我记得,那yi天是正月初九,北风那个吹

朝鲜的天气,大概和东北差不多,yi般说来,这个时候是很冷的,估计起码是零下几度,然而日军依然勇敢地跳了进去。

虽然气温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当时的江面还没有冻住,因为在朝鲜史料中有这样yi句话:溺死者约有万余。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后又跳进冰水冷冻。古语有云:冰火两重天,想来不禁胆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死的,只有超人了,很明显,日军缺乏这种特种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冻死,而呆在城内的小西行长更不好过,他很清楚,自己已经完蛋了,现在他要考虑的,不是封赏,不是守城,而是怎么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后关头,日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明军的数次进攻被打退,看那势头,不拼个鱼死网破c同归于尽决不算完。

虽然明军占据优势,且人多势众,但毕竟打了yi天yi夜,就算不领加班费,喘口气总还是要的,何况胜局已定,赏钱还没领,在这节骨眼上被打死,也实在有点亏。

日军虽然人少,却敢于拚命,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方心理状态不同,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yi个奇怪的情景出现了,在经历了yi天yi夜的激战后,城内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接下来,yi件十分神秘的事情发生了。

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直到今天,这件事情也没全搞清楚。

关于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个历史版本。

按照明军监军及部将战后给皇帝的总结报告,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日军残部由于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全军主动撤退,李如松将军神机妙算料贼计已穷,必遁,设下埋伏,并派兵追击,大败日军。

第二版本是朝鲜大臣柳成龙给国王的报告,说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敌如神,在日军逃遁之后发动攻击,大败日军。

第三版本,是朝鲜国王给大明神宗皇帝的报告他算是明神宗属臣,这份东西可作为上下级的规范文本,说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窃念”,说到明朝,都是天兵c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总兵神兵天降,从头拍到尾。

而开战后,明军是“天地为之摆裂,山渊为之反覆”;自己朝军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日军则是“螳臂据辙,无敢抵敌”。照他的意思,日军是碍于明军的神威,yi触即溃了。

而讲得最详细,也最实在的,是第四个版本。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在战斗陷入僵局后,李如松做出了yi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长谈判。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人都围住了,还要谈什么判

但事实证明,这是yi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此时日军主力已被歼灭,平壤也已攻克,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目前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修整,以防敌军反扑,而城里面放着这么yi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费精力,伤亡也会很大,时间yi长还可能生变,所以还是谈判最划算。

李如松的谈判条件是这样的:

“以我兵力,足以yi举歼灭,然不忍杀人命,姑为退却,放你生路。”

这意思是,我可以灭了你,但无奈心太软其实是太费力,就放你们走了吧。

小西行长是这样回复的:

“俺等情愿退军,请无拦截后面。”

他的意思是,我认输了,麻烦逃走的时候高抬贵手别黑我。

如此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双方达成协议,明军撤去包围,日军在万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却,撤出了平壤城。

局势发展到此,看似平淡无奇,但怪也就怪在这里,既然事情圆满解决,为什么在官方报告中,却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这大致有两个原因,其yic跟敌人谈判,把敌人放走,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扬的。

而第二个原因,应该算是人品问题。

如果小西行长了解李如松,或者听说过半年前宁夏叛乱的经过,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绝不会和李如松谈判。

因为根据李如松的性格,以及宁夏叛军首领哱拜的最终结局,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yi个结论:

李如松,至少在这方面,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几乎就在小西行长带领日军退出平壤的同yi时刻,李如松叫来了查大受,交给他yi个任务:领兵三千,赶赴江东小路埋伏。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

于是,当小西行长带队远离平壤,终于放松所有警惕,放心大胆逃命的时候,查大受出现了。

据史料分析,此时日军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这三千人应该还不够打,但经过李司令员这么yi忽悠,日军已经满心都是对和平的祈望,斗志全无,yi见明军不用人家动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随即命令追击,大败日军,击毙日军三百余名,但毕竟部队作战时间过长,十分疲劳,日军又跑得贼快奔命,明军追赶不及不及穷追,只能到此为止了。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

此战,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yi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就有点意思了,据记载,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yi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应该说,这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日军的伤亡人数,而是日军的人头数。

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头,所以对于这yi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水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头,实在有点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出yi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日军的实际伤亡数,朝鲜和明朝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句“万余”c“千余”之类不靠谱的话,这就是管杀不管埋导致的恶劣后果。

说到底,还是鬼子们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在日本战史中,有这样yi段记载:

万历二十yi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军在汉城集结残兵,统计结果摘录如下:第yi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18700人,现存6520人。

虽然入朝的日军数量共计十余万,但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军阀,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杂牌军。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yi军小西行长和第二军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谓的嫡系。

因此这两军,才是丰臣秀吉的精锐和主力部队,其中尤以第yi军战斗力为最强,之前攻击朝鲜义军时表现十分出色,打起来毫不费力。

但在朝鲜之战时,该军几乎被全歼,具体数字大家做个减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残废了。

这还只是第yi军的损失人数,第二军共损失八千人,其中相当部分战死于平壤。

以上合计起来,朝鲜之战,日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当然,那五千朝鲜军不在统计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还活着,因为李如松虽然不大守信用,但还不怎么杀俘虏。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孤军之迷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yi的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c平山c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yi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yi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点骨气的,开始表示yi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yi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yi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yi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yi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yi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yi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c其次伐交c其次伐兵c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尽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yi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yi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yi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c副总兵祖承训c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yi个人长期听到同yi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yi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yi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yi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yi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c李如柏c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