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71 部分阅读

顺便提yi下,胡应嘉是徐阶的老乡。

这是yi个几近完美的yi石三鸟之计,胡应嘉布置完毕,便得意洋洋地等待着高拱的死讯,却没有想到他疏忽了yi个最为重要的问题病人是容易被激怒的,但要是病到yi定程度,想怒也怒不了了。

此时的嘉靖同志已经病入膏肓了,躺在床上奄奄yi息,就等着去阎王那里报到,哪里还有精力去看胡应嘉的弹章于是胡言官这份饱含杀人热情的文书就落入了高拱的手中。

当高拱看完这份奏疏之后,顿如五雷轰顶,冷汗直冒,他大为恼火,当即认定这是徐阶的阴谋,公开表示与首辅大人势不两立,并连夜找到郭朴,商量反击的对策。

内阁里被人排挤,张居正被人插足,现在又多了个胡应嘉,徐首辅恨不得去撞南墙,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另yi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来:

嘉靖死了。

终于还是死了,死并不奇怪,这么晚才死,那才是怪事。

要知道,这位仁兄几十年如yi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修道中去,并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身品尝了据说吃了能长生不老的新型药品金丹,据分析,其主要成分包括金auc银agc汞hg以及多种重金属,矿物质。

嘉靖是个好同志,就这么些玩意,他yi吃就是四十年,且毫无怨言,而他竟然还是坚强地活到了六十岁,奇迹,真是奇迹。

说实话,对于这位仁兄,我并不感冒,但没有办法,他当政四十余年,手下能人辈出,怪事频发,不写也实在说不过去,而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天才皇帝的yi生,实在令人感慨。

嘉靖是个聪明人,十六岁就能控制朝政,操纵群臣,而他的下属大都能力超强,文臣夏言c徐阶c胡宗宪全都权谋老到,武将戚继光c俞大猷c谭纶个个凶狠强悍,可谓是人才济济。

然而国家却变成了这样yi副样子,正如海瑞所说,百姓穷困潦倒,家家干净,官场横行贪诈成性,国家入不敷出,年年闹赤字,大明帝国逐渐滑向崩溃的边缘。

出现如此之怪象,只是因为两个字自私。

嘉靖很自私,他认为做皇帝就是来享福的,没有义务,只有权利,而为了享受,就必须分裂群臣,让他们斗来斗去,自己的地位才能稳固。为了享受,就必须修道,这样才能活得更长。至于国计民生,鬼才去管。

总之yi句话,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朱厚熜还是死了。

不过如此。

所以对他的死,也只有yi个字可形容:

不朽

在嘉靖崩掉的那yi夜,第yi个接到死讯的人,是徐阶。

当然,你要指望他号啕大哭,痛不欲生,那是不太现实的,但听到这个消息后,徐阶确实沉默了,并非默哀,只是因为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yi个千载难逢的反败为胜之机已经出现,就在这个死人的身上。

他立刻下达了命令:

“把张居正叫来”

此时的张居正只是yi个翰林院学士,还不是内阁成员,自然也没有值班的义务,所以当他从热被窝里被人叫出来,顶着北京十二月的寒风跑进宫时,还是yi头雾水。

徐阶告诉他,皇帝死了。张居正却极为平静,不置可否。

死就死了吧,又不是我爹,有啥好激动的。

但他还是激动了,因为徐阶又说了yi句话:

“要写yi道遗诏,我来拟,你来写。”

张居正的手发抖了,因为兴奋而发抖。

在明代,皇帝活着的时候可能发布过无数文件,但最重要的yi份却是他死后的遗诏,因为这是他yi生的总结,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将在这封文书中被确定。

而遗诏最关键的秘密在于,它根本就不是皇帝本人的遗嘱,却是由大臣代写的,所以大多数遗诏都被写成了检讨书,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连街头混混都不如的也不在少数。反正您已经死了,还能爬起来算账不成

遗诏在手,天下在握。

所以能参与这份历史性文件的草拟,张居正极为兴奋,他知道按照规定,自己这个五品翰林院学士根本没有动笔的资格,但现在,他坐在桌前,手握着毛笔,和千千万万天下人的命运。

他抬起头,向站在身边忙着沉思造句的徐阶投去了感激的yi瞥。

但他并不知道,当他埋头写作之时,徐阶也曾反复审视着他,眼光中充满了得意。

太好了,yi切都在掌握之中。

这是徐阶政治生涯中最为精彩的yi招,也是他政治智慧最为辉煌的闪光。

在这个夜里,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将积蓄了二十多年的怒火全部发泄,彻底否定了几十年胡搞乱搞的嘉靖,痛斥他的乱政怠政,当然,从程序上看,这些话都是嘉靖同志自己说的,怪不得别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嘉靖遗诏,据说全文刊出后,举国欢腾,许多文人纷纷写诗讴歌此文,个别不地道的,竟敢在大丧期间放鞭炮庆祝,皇帝干到这个份上,失败,太失败了。

凭借着这封遗诏作者大家心里有数,徐阶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权势也如日中天,高拱的气焰被打压了下去。但事实上,在那个夜晚,这封遗诏并不是徐阶最为得意的成就。

真正的收获是张居正。

天真的张居正并不知道,当他提起笔,写下第yi个字的那yi刻,他与高拱已经彻底决裂。

正是因为遗诏极为重要,所以根据惯例,其拟定必须由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决定,但在那天夜晚,到达现场的人,却只有yi个徐阶,高拱c郭朴c李春芳都不知道,统统被放了鸽子,这是大忌中的大忌。

李春芳是个老实人,也就算了,高拱和郭朴却不是好打发的。竟敢背着我们吃独食饶不了你

不久高拱得知,与徐阶yi同草拟文件的还有yi个人,而此人竟然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是什么级别凭什么拟遗诏

他大吃yi惊,又怒不可遏,yi颗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从此以后,张居正不再是他的朋友和伙伴。而对于张居正而言,在老师和朋友之间,他只剩下了yi个选择。

姜还是老的辣,狐狸还是老的精。

yi天之后,京城监狱的看守得知了嘉靖的死讯,他们商议了yi下,便开始分配工作,买菜的买菜,买肉的买肉,做了yi顿丰盛的饭菜,然后请牢里的yi位犯人吃饭。

这个犯人名叫做海瑞。

自从骂完皇帝,海瑞先生的名气是yi天大过yi天了,无数官员把他当作榜样,有些老百姓甚至把他的相挂在家里,早请示晚汇报,成了不折不扣的偶像级人物。

现在皇帝死了,以海瑞的名头,自然是无罪开释,加官进爵,看守们也想求个进步,便打算投个机,请海大人吃yi顿,将来也好有个照应。

饭菜送到牢房里,海瑞yi看,有鱼有肉,再yi算,太上老君的生日还差得远,自己的生日更不靠谱,明白了,这是断头饭。

所谓断头饭,就是杀头前吃的饭,yi般说来都还不错,咱中国人仁义,坚决不给阎王增加负担,保证不让yi个饿死鬼去报到。当然了,这顿饭yi般人都吃不下去心理压力太大。

可要搁到海瑞身上,那就是两说了,海猛人二话不说,提起筷子就刨,狼吞虎咽,吃完了还要添,等到盘子能够照出人影,他终于吃完了。

然后他坐了下来,看着看守,那意思是我吃完了,你们怎么还不动手。

看守被他那种找死的眼神看得发毛,便小心翼翼地对他说:

“海先生,你还不知道吧,皇上已经驾崩了,您很快就能出去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写进了大大小小的史书,堪称史上之奇观。

在听到这句话后,海瑞呆了yi会,然后突然大哭起来,哭得撕心裂肺,哭到喘不过去,然后就开始吐,先吐这顿的,再吐上顿的,最后是黄胆水。

看守呆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吓得魂不附体,紧紧贴着墙壁,yi动也不敢动。

海瑞是真哭,嘉靖死了,他很悲伤,说来真有点讽刺意味,嘉靖信任严嵩c信任徐阶,给了他们高官厚禄,结果yi个把他当工具,yi个把他当傀儡,唯yi为他的死而感到悲哀的人,竟然是那个痛骂过他,又被他关进监狱的海瑞。

嘉靖,原来你竟如此的孤独。

而对于海瑞的这yi表现,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捧他的人刻意回避,压根不提,骂他的人说这是他愚昧与盲从的集中体现。

记得在我小时候,曾经看过yi套连环画说岳全传,算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在每本连环画的前言部分,会介绍本集故事梗概,但无论是哪yi集,下面总会有这样yi句话:请读者注意,岳飞的行为是封建忠君思想的体现,应该予以批判。

我个人觉得,这是yi句相当无耻的话。

封建社会嘛,又没有民主推荐c差额选举,除非你自立门户,不然除了忠君还能忠谁,难不成去信上帝

在封建时代,就做封建时代的事,说封建时代的话,别指望人家有多高的觉悟,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

海瑞没有看过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书,嘉靖活着的时候,海瑞骂他,是尽本分,嘉靖死的时候,海瑞哭他,也是尽本分。

本分,本分而已。

但哭是哭不死的,哭完了还得活,不出看守们所料,海瑞很快就被释放了,几年之后,他将再次出山,并闹出更大的事情。

十天之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死讯,这其中也包括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的yi个平民,对于这个消息,他表现得十分平静,因为十几年前,当他见到尚在壮年的嘉靖时,就已经料定,这位嗑药的皇帝是撑不了多久的。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回到简陋的小屋里,继续写他的那本书。

三十年多前,作为yi个想要考取功名的秀才,他曾三次参加乡试,不过运气不太好,总是考不上,于是yi气之下,便干起了父亲的老本行。

虽说名落孙山总是yi件悲痛的事,但这个人的落榜实在值得全人类放鞭炮庆祝,因为他的名字叫李时珍。

事实上,李时珍原本不想做医生,因为他的父亲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也有点钱,但在那年头,四书五经才是正道,医学算是杂学,那么医生就是杂人了。

杂人自然是不受待见的,有钱又如何,就是瞧不起你所以李时珍的老爹千叮咛万嘱咐,将来千万不能从医。

李时珍是听话的,但就是考不上,你有什么办法更为麻烦的是,二十岁的时候,他还染上了yi种极为难治的肺病,百般折腾,死去活来,才算保住了yi条命。

于是不久之后,久病初愈的他找到了父亲,只说了yi句话:

“我不考了,请将医术传给我。”

父亲想了yi下,点头同意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与折磨,不想再让别人承受。

在我看来,这大致就是李时珍的行医动机。

虽说读书不在行,但摆弄药材,李时珍还是很有点天赋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见过的怪病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

这么看来,现在医院里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坐镇门诊,二三十岁的医生只能坐在yi旁打苍蝇,也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医术如何暂且不说,人家毕竟多活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李时珍明显不是yi个具备现代观念的医生,yi点潮流意识都没有,他给穷人看病,竟敢不收上百万的医疗费,竟敢热情问诊嘘寒问暖,竟敢免除所有的检验费c治疗费,实在是“罪大恶极”

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只求救人,李时珍就这么坚持了下来,他的积蓄越来越少,名声却越来越大。

于是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他迎来了人生的yi场大变,在这yi年,几个人找到他,十分客气地把他请到了楚王府,希望他担任楚王的私人医生。

能吃饱饭,还有无数的医书和药材资源,李时珍不是傻瓜,他答应了。

在楚王府,李时珍干得很不错,治好了很多人,被称为神医,名震天下。

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尤其是嘉靖这样的人,所以在听说李时珍的大名后,他便告诉楚王,你另外找yi个医生,把这个给我送过来。

就这样,李时珍进入了太医院,并见到了大明帝国最高级的病人嘉靖。

其实能进入太医院,李时珍是很高兴的,能做到太医,也算是医生中的成功人士了,不得意yi下,实在也说不过去。

但没过多久,他就想走了。

具体原因并不像许多书上所说的那样,什么嫉恶如仇c厌恶庸医等等,李时珍不是海瑞,走南闯北混了那么多年,场面上的事情还是过得去的,他之所以要走,实在是因为力不从心。

李时珍是神医,在那个年头,只要不是天花c肺结核之类的绝症,他基本上都能搞定,可问题在于,他那位唯yi的病人是没病找病。

嘉靖其实身体很好,只要能够坚持锻炼,每天早上跑跑步打打太极拳,活个七八十岁应该不成问题,可他的目标过于远大,七八十至少也要活个七八百才够本。

于是他开始没事找抽,日复yi日地吃重金属和水银,还美其名曰金丹,李时珍倒是劝过他,也想帮他,却毫无用处。

这实在怪不得李时珍,因为要从科学门类来分,嘉靖同志弄的这yi套应该算是有机化学,隔行如隔山,李医生当年也没搞过化学,只能爱莫能助了。

太医院别的没有,医书和药材是不缺的,于是嘉靖接着磕他的药,李时珍接着搞他的研究,直到有yi天,他认为自己已经学不到更多东西了,便打起背包,收拾资料,离开了这个他曾无限向往的地方。

嘉靖三十yi年1552,李时珍回到了民间,这yi年他三十五岁,见过最穷的贫民,也看过最富的天子,到过寒酸的茅舍,也走过金銮大殿,人世间的富贵c疾苦他已了然于胸。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爹就是被yi堆奇形怪状的药材给治死的,在表示哀悼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李时珍的那个年代,患了感冒开给你几剂砒霜应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没办法,咱中国地大物博,药材植物也多,到底哪种东西治什么病,谁都搞不清楚,被乱治胡吃搞死的人,也只有阎王才能数得清。

忆往昔,他此起彼伏,于是他决定写yi本书,写yi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本草纲目。

从嘉靖三十yi年1552起,李时珍开始写这本书,要知道,医书不是小说,你不但要写出药用植物的形状c外貌,还要详细描述它的特点c疗效。坐在家里胡编乱造,是yi个字也写不出来的。

所以从决定写书的那yi天起,李时珍便开始了另yi种生活奇特而艰苦的生活。

作为曾经在太医院干过的医生,此时的李时珍已经成为了传奇人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医术且不说,想想当初这人给皇帝都号过脉,那就是御医,说起来咱这辈子还看过御医,也够吹个三五十年的。

名声大了,收入自然也高了,李时珍就算闭着眼睛号脉,混个百万富翁也绝不成问题。然而他默默地收拾行囊,开始远行,足迹踏遍了全国十三省,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悬崖峭壁,凡是有药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踪影,为了弄清药物的疗效,他曾亲自品尝过许多药材植物,好几次差点植物中毒,yi命呜呼。

为了写这本书,李时珍从yi个名医变成了流浪汉,他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放弃了宽敞的诊所,也放弃了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生活。

但他依然执著地写了下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从嘉靖三十yi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yi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c制作c特性c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yi万yi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yi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

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很快脱销,并迅速传入日本c朝鲜以及东南亚yi带,几十年后又传入欧洲c北美,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权威书籍,而李时珍也得以超越嘉靖c徐阶c张居正,成为被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

而对于本草纲目的意义,其实不需要用它的传播范围以及受到的夸赞加以肯定,我们只要知道,它的出现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直到现在仍然继续,这就够了。

鲁迅先生除了痛斥庸医外,自己也当过医生,当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