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面对的就是这么yi个局面,好在他运气还不错,只等了五年,就等来了yi个职位福建南平县的教谕。
所谓教谕,是教育系统的官员,通俗地说,就是福建南平县的教育局长,这么看起来,海瑞的这个官还不错。
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当年的教育系统可没什么油水,没有扩招,也没有择校费,更不用采购教材,四书五经就那么几本,习题集c模拟题c密卷之类的可以拿去当手纸,什么重点大学,重点中学,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考不中科举全他娘白费。
而县学教谕的上级,是府学的教授,前面说过,教授是从九品,教谕比教授还低,那该怎么定级别呢这个不用你急,朝廷早就想好了,这种职务有yi个统yi的称呼不入流。
也就是说你还算是政府公务员,但级别上没你这yi级,不要牢马蚤,不要埋怨,毕竟朝廷每月还是发工资给你的嘛。
就这样,海瑞带着老母去了南平,当上了这个不入流的官,这年他四十yi岁。
已经四十多岁了,官场的青春期已过,就算要造反也过了黄金年龄,海瑞却踌躇满志,蓄势待发,换句话说,那是相当有战斗力,把这个不入流的官做得相当入流。
县学嘛,就是个读书的地方,只要你能考上举人,上多久课,上不上课其实都无所谓,所以yi直以来,学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现在不同了,既然海瑞来了,大家就都别走了。
他规范了考勤制度,规定但凡不来,就要请假,有敢擅自缺课者,必定严惩,而且他说到做到,每天都第yi个到,最后yi个走,yi个都不能少。
这下学生们惨了,本来每天早退旷课都是家常便饭,现在突然被抓得死死的,这位局长大人脸上又总是yi副你欠他钱的表情,于是不久后,海瑞先生就得到了人生中的第yi个绰号海阎王。
难熬归难熬,但学生们很快也发现,这位海阎王倒有个好处从不收礼金。
所谓礼金,就是学生家长送给老师的东西,不yi定是钱,什么鸡鸭鱼肉海鲜特产,yi应俱全。说实话,这玩意谁也不想送,但如果不送,难保老师不会特意关照你的儿女:置之不理,罚搞清洁,罚坐后排等等,那都是手到擒来。
但海阎王不收,不但不收礼金,也不为难学生,他平等地对待每yi个人,虽然他很严厉,却从不因个人好恶惩罚学生。所以在恐惧之余,学生们也很尊敬他。
其实总体说来,这个职业是很适合海瑞的,就凭他那个脾气,哪个上级也受不了,干个小教谕,也没什么应酬,可谓是得心应手。
但人在江湖漂,总要见领导,该来的还是要来。
yi天,延平知府下南平县视察,按例要看看学堂,海瑞便带着助手和学生出外迎接,等人yi到,两个助手立马下跪行礼,知府同志却还是很不高兴,因为海瑞没跪。
不但不跪,他还正面直视上级,眼睛都不眨。
知府五品,海瑞没品,没品的和五品较劲,这个反差太大,心理实在接受不了,但在这么多人面前,发火又成何体统,于是知府大人郁闷地走了,走前还咕嘟了yi句:
“这是哪里来的笔架山”
两个人跪在两边,中间的海瑞屹立不倒,确实很像个笔架,也真算是恰如其分。
虽然他说话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到了,由于这个比喻实在太过形象,所以自此以后,海瑞先生就有了第二外号海笔架,两个外号排名不分先后,可随意使用。
大家都慌了,海瑞却若无其事,他还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教育官员不下跪,那是圣贤规定的哪个圣贤待查,我听圣贤的话,有什么错
知府大人不爽了,但让他更不爽的还在后面,不久之后,yi位巡按御史前来拜访了,前面提过,所谓巡按御史,虽说才六七品,却能量极大,能干涉巡抚总督的职权,何况是小小的知府。
知府诚惶诚恐,鞍前马后地服侍,御史大人摸着撑饱的肚皮,边打嗝边说:下去看看吧。
这yi去,就去了南平,消息传下来,知县也紧张了,御史说到底是中央干部,说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能要人命,于是他带领县城的全部官员,早早地迎候在门口,等着御史大人光临。
御史来了,知县yi声令下,大家听从指挥,整齐划yic动作规范地跪了下来,除了海瑞以外。
这回知县麻烦大了,上次不过是三个人,笔架就笔架,也没啥,这次有几百个人,大家都跪了,你yi个人鹤立鸡群,想要老子的命啊
御史大人也吃了yi惊,心里琢磨着,这南平县应该没有比自己官大的,好像也没有退休高干,这位哥们是哪根葱
等他弄清情况,顿时火冒三丈,但当着这么多人也不好发火,只好当没看见,随便转了转,连饭都没吃就走人了。
知县擦干了冷汗,就去找海瑞算账,破口大骂他故意捣乱,可海瑞同志脸不红气不喘,听着他骂也不顶嘴,等知县大人骂得没力气了,便行了个礼,回家吃饭去了。
软硬不吃,既不图升官,也不图发财,你能拿他怎么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因为无欲,所以刚强。
海瑞确实没有什么,他唯yi的工作动力就是工作,在他看来,自己既然拿朝廷的工钱,就要给朝廷干活,升官发财与他毫无关系。
这样的yi个人,要想升迁自然是天方夜谭,但老天爷就是喜欢开玩笑,最不想升官的,偏偏就升了,还是破格提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意外地接到吏部公文,调他去浙江淳安担任知县。
这是yi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此之前,海瑞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小官,花名册上能不能找到名字都难说,现在竟然连升六个品级,成为了七品知县
无数举人拼命钻营送礼拍马屁,几十年如yi日,无非是想捞个知县退休,海瑞干了四年,别说礼物,苍蝇都没送yi只,上级对他恨得咬牙切齿,这么yi个人,怎么就升官了
原因比较复杂,据说是福建的学政十分欣赏海瑞,向上着力推荐了他,但更重要的是,作为yi个教谕,他的工作十分认真,而且干出了成效,这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对于帝国而言,马屁精固然需要,但那些人是拿来消遣的,该干活的时候还得找有能力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朝廷大员们心里都有数。
于是海瑞揣着这份任命状,离开了福建,前往浙江淳安,在那里,他将开始新的传奇。
潜规则的覆灭
在城门口,海瑞见到了迎接他的县里主要官员,包括县丞c主簿c典史,当然,也有教谕。个个笑容可掬,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yi样,并纷纷捶胸顿足,叹息海县令怎么没早点来。
这些仁兄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知道这里即将发生的事情,yi定会叹息当初为啥没有向朝廷请愿,把这人早点赶走。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海县令似乎也不例外,他yi到地方,便公开宣布,从今以后,所有衙门的陋规yi概废除,大家要加深认识,下定决心,坚决执行。
所谓陋规,也就是灰色收入,美其名曰计划外收入,历史最悠久,使用最频繁的有两招,yi个是银两火耗,另yi个是淋尖踢斛,具体方法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陋规也不断推陈出新,到了海瑞的时候,已经形成了yi个上瞒朝廷c下宰百姓c方法灵活c形式多样的完美体系。
我们说过,明代的官员工资是很低的,虽说勉强能够过日子,但辛辛苦苦混个官,不是为了过日子的,明代的官嘛,出门要有轿子,家里要有仆人,没准还要多娶几个老婆,你突然要他勤俭节约,那就是要他的命。
海瑞就打算要他们的命。
海大人发布了规定,火耗不准收了,余粮不准收了,总而言之,所有朝廷俸禄之外的钱都不准收。
开始大家都不以为然,反正类似的口号喊得多了,我们不收你也不收吗他们相信等到这三把火烧完,海县令会恢复理智的。
但日子yi天天过去,海瑞先生却迟迟没有恢复的迹象,他始终没有松口,而且也确实做到了,他自己从不坐轿,步行上下班,从不领火耗,每天吃青菜豆腐,穿着几件破衣服穿堂入室。
完了,看起来这兄弟是玩真的,不但是火把,还是个油库,打算用熊熊火焰燃烧你我。
yi定要反击,要把这股“歪风”打压在萌芽之中
不久后,淳安县衙出现了yi幕前所未有的景象,县丞请假了,主簿请假了,典史请假了,连县公安局长都头也请假了。总而言之,大家都罢工了,县衙完全瘫痪。
这既是所谓“非暴力不合作”,你要是不上道,就看你yi个人能不能玩得转。
他们端起了茶,翘起了腿,准备等看好戏,最终却看到了奇迹的发生。
没有师爷,不要紧,主意自己拿,没有文书,不要紧,文件自己写,没有人管治安,不要紧,每天多走yi圈,就当是巡街。审案的时候没有助手,不要紧,自己查,自己审,自己判判下来没人打板子,不要紧,家里还有几个老下人,凑合着也能用。
而海县令的私人生活也让他们大开眼界,自从搬入县衙,海瑞同志就把自己的家人动员了起来,每天老婆下厨做饭,这就省了厨子的钱,每天老仆上山砍柴,这就省了柴钱。海瑞自己也没闲着,工作之余在自己家后院开辟了yi片菜地,浇水施肥,连菜钱也给省了。
就这么七省八省,海县令还是过得很艰苦,全家人都穿得破破烂烂,灰头土脸,与叫花子颇有几分神似,说他是县太爷,估计丐帮长老都不信。
情况就是如此了,看着海兄弟每天上堂审案,下地种菜,大家的心里越来越慌,这位大爷看来是准备长期抗战了,无奈之下,只好各归其位,灰色收入还是小事,要被政府开除,那就只能喝风了。
于是众人纷纷回归工作岗位,继续干活,不干也不行,话说回来,你还能造反不成
久而久之,大家逐渐习惯了艰苦的生活方式,而对海大人的敬仰,也渐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因为他们发现,海县令可谓是全方面发展,不但约束下级,刻薄自己,连上级领导,他也yi视同仁。
在明代,地方官有火耗,能征税,所以油水多,而京官就差得远了,只能等下面的人进京的时候,才能大大方方地捞点好处。所以每次地方官到京城报到,都要准备很多钱,方便应酬。
淳安虽然比较穷困,财政紧张,但这笔钱生死攸关,是绝对省不得的,历任知县去京城出差,至少都要用到近千两,这还算是比较节省的。
海瑞也进京了,去了yi趟回来,支出交给县衙报销,财务yi看数字,当时就呆了,空前绝后,绝无仅有五十五两。
此数字包括来回路费c车费c住宿费c吃饭费c应酬费以及所有可能出现的费用,是yi个绝对破纪录的数字。
这个纪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我来告诉你:上路时,要能走路,绝不坐车,随身带着几张大饼,能凑合,绝不上饭馆。赶得上驿站就住驿站驿站凭县衙介绍信不要钱,赶不上绝不住私人旅馆,找yi草堆也能凑合yi宿。
到了京城,能不应酬就不应酬,要非吃不可,随便找个面摊大排档就打发了,要做到即使对方的脸红得像猪肝,你也不要在意,要使用联想法增加食欲,边看边吃,就当下饭菜了。争取多吃点,回去的路上还能多顶yi阵,顺便把下顿的饭也省了。
遗憾的是,即使你能做到,也未必可以打破这个纪录,因为海瑞先生瘦,还是精瘦可以参考画像,吃得不多不说,衣服用的布料也少,想要超越他,那是非常困难的。
与得罪京官相比,之前冒犯下属实在是件小事,但要和后来他得罪的那两位大人物比较起来,这几个京城里的小官实在是不值yi提。而由yi个小人物变成大人物,由无名小卒到闻名遐迩,也正是由此开始。
第yi个大人物是胡宗宪,当时他已经是东南第yi号人物了,其实说来滑稽,以海瑞的背景和官衔,别说得罪,想见胡总督yi面,起码也得等上半个月,还要准备许多给门房的红包。
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方法,海瑞兄不但让胡宗宪牢记住了他的名字,且yi分钱没花,还从胡总督那里额外挣了好几千两银子。
说到底,这事还得怪胡宗宪没有管好自己的亲属,虽说他本人也贪,但还不至于和海瑞这种级别的人打交道。可惜他的儿子没有他的觉悟。
话说胡公子有yi个习惯旅游,当然他旅游自己不用花钱,反正老子的老子是总督,yi路走过来就yi路吃,yi路拿,顺便挣点零花钱,这还不算,他还喜欢反复游览同yi景区,走回头路,拿回头钱。
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知府知县盼着他去,毕竟是总督的儿子,能美言两句也是好的,反正招待费不用自己出,何乐而不为。
但是海瑞不愿意,在他看来,国家的钱也是钱,绝对不能乱花,对此很不感冒。可是不感冒也好,不愿意也罢,该来的还是要来。
在yi次游览途中,胡公子恰好经过淳安,便大摇大摆地住进了当地招待所,等着县太爷来请安,事情就此开始。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海瑞的耳朵里,尽管下属反复强调这是胡宗宪的儿子,海瑞的回答却只有yi句:
“胡宗宪的儿子,又不是胡宗宪,管他做甚”
招待所的工作人员接到指示,就按打发yi般客人的标准请胡公子用饭,海瑞先生自己吃糙米饭,喝咸菜汤,他招待客人的水平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于是很快第二个消息传来,胡公子大发脾气,把厨子连同招待所管理员吊起来狠打了yi顿。
大家都急了,正想着如何收这个场,让总督的儿子消消气,海瑞却把桌子yi拍,大喊yi声:
“还反了他了,马上派人过去,把他也吊起来打”
这个天才的创意超出了所有人的思维范畴,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包括打人的衙役在内。看见没人动,海瑞又拍了yi次桌子,加了yi把油:
“去打就是了,有什么事情我负责”
本来就不待见你,竟然还敢逞威风,打不死你个兔崽子
好,这可是你说的,反正有人背黑锅,不打白不打,于是众人赶过去yi阵火拼,虽说胡公子身边有几个流氓地痞,到底打不过衙门里的职业打手,被海扁了yi顿,这还不算,海县令做完了打手还要干抢劫,连这位胡公子身边带着的几千两银子也充了公。
人打完了,瘾过足了,鼻青脸肿的胡公子被送走了,海大人也差不多该完蛋了。这就是当时众人对时局的yi致看法。打了人家的儿子,抢了人家的钱,还不收拾你,那就真是没有天理了。
海瑞却不这么看,他告诉惊慌失措的下属们,无须害怕,这件事情他能搞定。
怎么搞定去磕头请安送钱人家都未必理你
不用,不用,既不用送钱,也不用赔礼,只需要yi封信而已。
事实确实如此,万事如意,天下太平,yi封信足矣。
奇迹啊,现将此信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胡大人,我记得你以前出外巡视的时候曾经说过,各州县都要节约,过路官员不准铺张浪费,但今天我县接待yi个过往人员的时候,他认为招待过于简单,竟然毒打了服务员,还敢自称是您的儿子,我yi直听说您对儿女的教育很严格,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呢这个人yi定是假冒的,败坏您的名声,如此恶劣,令人发指,为示惩戒,他的全部财产已被我没收,充入国库,并把此人送到你那里去,让你发落。
胡宗宪看到之后哭笑不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海瑞依然当他的县令,胡宗宪依然抗他的倭,倒是那位胡公子,据说回去后又挨了老爹yi顿臭骂,从此旅游兴致大减。
这是yi段为许多史书转载的记录,用以描绘海瑞先生的光辉形象,但事实上,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两个不为人见的重要信息: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海瑞先生虽然吃糙米饭,穿破衣烂衫,处事坚决不留余地,却并不是个笨人,蠢人做不了清官,只能当蠢官。
而隐藏得更深的yi点是:胡宗宪是yi个品格比较高尚的人,虽说海瑞动了脑筋,做了篇文章,但胡宗宪要收拾他,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总督要整知县,随便找个由头就行了,儿子被打了,脸也丢了,胡总督却没有秋后算账。所以他虽然不是个好父亲,却实在是个好总督。
这yi次,海瑞安全过关,但说到底,还是因为遇见了好人,下yi次,他就没这么幸运了。
说来惭愧,明代人物众多,但能上兄弟这篇文章的,毕竟是少数,因为篇幅有限,好人也好,坏人也罢,只有名人才能露脸。
就以严党为例,其实严嵩的手下很多,我算了yi下,光尚书侍郎这样的部级官员就有二十多个包括南京及都察院同级别官员在内,当年虽然耀武扬威,现在却啥也不是,所以本着本人的“写作三突出”原则名词解释:在坏人中突出主要坏人,在主要坏人中突出极品坏人,在极品中突出坏得掉渣的坏人,在其中只选取了严世蕃c赵文华和鄢懋卿出场,其中赵文华是配角,鄢懋卿龙套。
但事情就这么巧,鄢龙套虽说已经退场,却又获得了yi次上镜的机会,全拜海瑞所赐。
真是机缘巧合,在当年像海瑞这样的小人物,竟然和朝中的几位大哥级红人都有过联系,得罪完胡总督,又惹了鄢御史。
嘉靖三十九年1560,鄢懋卿受皇帝委派,到全国各地视察盐政,鄢兄的为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那真是打着电筒也找不出闪光点,每到yi处吃喝嫖赌无不涉猎,还要地方报销,这也就罢了,偏偏他既要做表子,又要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