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所做的yi切努力,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因为他的理想,叫做报国救民。
在胡宗宪看来,张经做得还不够好,他虽然调来了战斗力强悍的狼土兵,整顿了军备,募集了粮饷,但无论是整体策划还是作战时机,总要慢那么yi拍,最终才会被赵文华有机可趁。
总而言之,这是个勤奋的人,但缺少天赋。
胡宗宪认为自己是有天分的,所以他当仁不让地接替了前任的工作,他相信自己能够干得比张经更好。
虽然当时天下人都为张经的无辜被杀感到遗憾,但对于倭寇而言,张经的死则是yi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事实证明,继任者胡宗宪是yi个更为可怕的敌人。
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刚刚上任的胡宗宪终于实现了梦想的第yi步,但还没等他喘口气,yi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就让他从美梦中醒了过来。
应该说,猛人不只张经yi个,苏松巡抚曹邦辅也算同类,在王江泾大捷之后,他征集所属兵力,再次击溃倭寇。由于人事更替,这次行动没有经过上级的批准,等到赵文华知道的时候,俘虏都押回来了。
深感丢了面子的赵文华当即给胡宗宪下令,让他立刻追歼残敌。
这是yi个胡宗宪等待多时的机会,他即刻调集了四千精兵,发动了追击战,然后他坐在家里,等待着捷报的到来。
很快,他就如愿得到了战报,言简意赅:惨败告急求援
此战损失极其惨重,所谓“宗宪兵死者千余”,yi共就去四千人,差不多死了yi半。大出所料的胡宗宪慌忙命令副将刘焘率军增援,不久之后战报再次传来复大败。
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士气大振的倭寇居然反过头来,再次进攻浙东yi带,把当地抢了个底朝天,这才扬长而去。
沉痛的失败教育了胡宗宪,他终于意识到,倭寇之乱比他想象中要厉害得多,而在这帮强盗的身上,似乎隐藏着极为强大的力量。
胡宗宪的大体判断没有错,但他并不清楚,如果说倭寇是强盗,那他们就是有史以来最为可怕的强盗,因为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是精通刀法的武林高手。
在史料上,有着这样yi个广为人知的战役记录: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十余名倭寇从浙江平湖入境,向杭州进逼,抢掠之后逃向淳安。这本来只是yi起抢掠事件,抢也就抢了,事也不大,可这帮路盲不知是不是没有向导,转了半个多月,居然转到了南直隶今江苏yi带,在常州c苏州附近抢了yi把,竟跑到了南京城下
最后在大军围捕下,这群小毛贼才最终被歼灭,据说当时被他们杀死砍伤的平民士兵已达三千余人。
四十多个人,在大明帝国的眼皮底下转悠了yi个多月,想抢就抢,十几万驻军束手无策,这不是yi单简单的抢劫案,也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yi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yi直以来,这个故事都被用来说明明军的腐朽c无战斗力,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在它的背后,隐藏着让人惊心动魄的真相。
这是yi次非同寻常的抢掠,因为参与这次抢劫的四十多个倭寇并不是yi般人,他们是浪人。
所谓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关于武士群体就不多说了,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即使在日本国内,武士也是yi个十分稀少的品种。
在日本战国时期,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实际控制者是各大诸侯,又称为大名,而武士是大名的属下。即使是如织田信长之类的大诸侯,手下的武士也不过yi两千人而已。
作为武士团体的成员,他们从小就接受过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大多数人都练习剑道,练就了yi身砍人的技术,即使参加黑社会火拼,拿西瓜刀对砍,估计yi个对付五六个都不成问题。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其中的某些人还曾练习过“阴流”,这是日本刀术中的yi门绝技,传自日本的绝顶高手,“剑圣”上泉信纲。
虽说练这门功夫的人并不多,也并非个个都是剑圣,但足可称得上是yi流高手。而在当时到中国来抢掠的日本人中,也有着他们的身影。
有证据显示,在嘉靖三十四年的这次事件中,参与抢劫的四十多名案犯,并非跑船的日本农民,他们几乎都是战败丢掉土地c找不到工作的武士。
而证据,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那件特殊武器。
其实那些被称为倭寇的抢劫犯,是yi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除了日本人外,还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国沿海的渔民c海盗等等,总之,大家是为了同yi个目标发财走到yi起来的。
这些人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老外们yi般用火枪或佩剑,渔民c海盗没有固定装备,逮着什么用什么。
但这支无组织c无纪律的杂牌部队之所以会有强悍的战斗力,是因为其中有着yi群作战顽强的日本武士与浪人,而无论在哪里作战,和谁作战,他们都会使用同yi种武器武士刀。
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只有武士或浪人才装备武士刀,其实谁能带,谁不能带,也没有专门的认证机构来管,真正的原因在于这种管制刀具是很贵的。
武士刀的制作十分复杂,要使用很多种不同的铁和钢料,然后用火炉加热,同时由工匠大力捶打,可谓是千锤百炼,耗时长,纯系手工制造,绝无批量生产。
由于此刀制作精良,且铁钢比例合理,所以兼具韧性和硬度,无论是拿去劈柴,还是砍人,都相当有效。
但拥有武士刀,也不yi定是件好事,因为你就算买得起,也不yi定养得起。由于该刀采用铁钢合金制造,容易生锈,所以必须得好好伺候着,隔三差五就要去找人磨刀使用特制磨刀石,费用很高,每天都要用油擦刀据说还yi定要用植物油,比上机油还麻烦。
就这么个玩意,价格昂贵不说,天天都要保养,比大爷还难服侍,除了那帮死心眼的日本武士,谁都不愿意折腾这东西。非但如此,这帮孙子把刀看得比命还重,1945年日本战败后,侵华日军中许多有武士背景的军官还曾向中国方面提出申请,希望带走他们的家传宝刀,表示如不允许,就切腹自尽。
不久之后得到答复:切腹自便,把刀留下。
日本的许多名刀就此留在了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无数日本人不远千里,带着大捆钞票,跑到中国买刀的原因。
而根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四年的那批倭寇基本都是携带武士刀的浪人,且武艺高强c机动灵活,抢yi票换yi个地方,从不走空趟。
这样的四十多个倭寇,其战斗能力可想而知,在当时,大致就相当于四十多个特种兵,而驻守各地的,大都是战斗力极差的守备兵,或是民团团练,基本上也就算个民兵水平。
民兵打特种兵,能打赢那才叫怪事,这帮劫匪也不攻城,抢了就跑,放在今天就是持械流窜犯,自然是难以围捕,所以才会出现所谓打到南京城下的怪事。
这才是倭寇的真实实力,胡宗宪面对的就是这样yi群敌人,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大队倭寇战斗力强,不好打,小队倭寇机动灵活,没法打,为了几十个人调集数千大军围捕,实在丢不起这个人,还不如去上吊。
就在胡宗宪yi筹莫展的时候,yi支奇特的武装出现了,他们组成了民兵联防队,四处围剿倭寇。而更让人惊讶的是,曾纵横千里c无人可挡,连政府军都不怕的浪人倭寇,碰到他们却总是全军覆没,落花流水。
因为浪人们固然是剑道高手,这帮兄弟却是高手中的高手少林寺的和尚。
嘉靖三十三年1554,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万表终于无法忍受了,流动倭寇四处出没,使他焦头烂额,却又无计可施。
苦思冥想之下,他突然灵机yi动,召见了杭州及苏州两地的寺院主持,交给了他们yi个任务。
几天之后,yi支由苏杭两地上百名和尚组建的巡防队正式成立,主旨只有yi个杀死倭寇。
这帮和尚都是精挑细选的武僧,个个自幼苦练武艺,精通棍法,老家也都在附近,听见倭寇两个字就手痒,听到消息,纷纷踊跃报名,经也不念了,抄起棍子就上了战场。
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c“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和尚联防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间,该队在杭州湾及松江府今上海附近yi带与倭寇作战多次,无yi败绩,令倭寇闻风丧胆。
而最为生猛的yi次战役,发生在松江附近的翁家港,当时yi百多名倭寇跑到这里,还没开抢就撞到联防队,此时这帮和尚已然名声大噪,所以倭寇们见到光头掉头就跑,联防队二话不说,拖着棍棒就追。
yi般说来,追个几里路也就完事了,但这帮和尚比较较真,竟然跟着追了六天,yi路打yi路追,yi直跑到嘉兴,全歼所有倭寇据说连倭寇的家属也干掉了,这才收兵回营。
然而少数几个和尚是无碍大局的,要想解决倭寇,胡宗宪真正需要的,是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加入。
第十三章 天下第yi幕僚
绝世高人
胡宗宪寻找的,不是个把能打的和尚,武林高手打打群架还行,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也只是废柴yi根,只有运筹帷幄的将领,才能为他解决根本问题。
幸运的是,他没费多少功夫,就找到了第yi个人选。
在胡宗宪没来之前,俞大猷已孤军奋战了很久。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弘治十七年1504生人,家庭比较贫困。
但他的运气还不错,祖上是世袭百户,虽说不是什么大官,毕竟有口饭吃。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百户爵位,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更进yi步,在当年的武会试中yi举中第,成为千户,并被分配驻守金门。
俞大猷同志的早年经历就是如此,看上去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位仁兄是yi位了不得的绝世高人。
本文所用史料众多,且来源庞杂,还包括十几种明清刻本,为了不影响阅读,加上我这人比较懒,故文中未注明史料出处和史籍原文,但此处必须破例,因为下面即将讲述的内容实在过于离奇,如不举出实据,估计难逃忽悠之嫌,故列文如下: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自云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明告众僧,皆曰:愿受指教。予曰: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
看不明白不要紧,我来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河南的少林寺武艺高明,所以专门前去拜访,寺里的和尚十分嚣张地告诉我,他们这里的僧人武艺高强,且人数众多,还拉出了几个表演给我看。
我看过之后,觉得这帮人实在不争气,老祖宗的真传都给丢了,就明白告诉和尚们,你们这套已经不行了,趁早yi边凉快去。和尚们十分谦虚地对我说:愿意接受我的指教。而我也十分嚣张地告诉他们:你们还要练很久才行。
郑重声明,这话不是我说的,要找人算帐请诸位去找俞大猷同志,与我无关,因为此文就出自俞大猷同志的自述文集。
我虽然不愿帮俞大猷背黑锅,却可以替他证明yi点,那就是俞先生的的确确是yi位功夫了得的绝顶高手。
从童年开始,俞大猷就是个特别的人物,和众多成功人士yi样,他喜欢读书,可他读的却不是大学c中庸之类的考试书目,而是yi本奇特的著作易经。
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俞大猷就是易经解读派的忠实会员,他苦读多年,终有所悟,万幸的是,这位兄台没有走火入魔,摆摊算命,多少还是读出了点名堂兵法。
从易经中,俞大猷领悟了所谓百万合yi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yi人也。虽然说起来比较玄乎,但从后来的实际效果看,这套理论倒也不全是忽悠。
而在兵法之外,俞大猷在另yi工种上的成就可谓惊世骇俗,那就是武学,他曾拜当时的著名剑客李良钦为师,学习剑术。他的天赋极高,外加勤学苦练,武艺非常精湛。
特别是剑法,他十分擅使“荆楚长剑”,据说剑法已至化境。曾有数十人看他不顺眼,打算群殴他yi顿,结果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夺路而逃。
俞兄不但武艺了得,还善于总结经验,曾著有武学专著剑经,后来在清除倭寇的同时,也顺道闯荡江湖,屡次和人拼刀比剑,在砍砍杀杀中不断磨练剑法,嘉靖四十年1561的时候,估计是周围的人都打遍了,这位仁兄觉得没意思了,就跑到外面去找人打。前述的少林寺事件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很明显,在这段自述里,俞大猷故意忽略了yi个重要内容,要知道,少林和尚虽然吃素,却不好欺负,你俞大猷跑这么远,人家给你演示武艺,你还说人家不行,yi句话,你就是来砸场子的。
虽然俞大猷没有写,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少林寺是闹过事的,就算没有动刀动枪,至少也是露了两手,不然人家凭什么“皆曰:愿受指教”。
估计俞大猷同志还是有点觉悟,觉得自己这事干得不地道,所以也没多提,不过从他让人家多练几年的口气看,他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俞大侠仗剑打遍天下,纵横江湖,可谓风光无限,但在遇到胡宗宪之前,作为yi个极具禀赋的军事天才,他的经历只能用yi个词来概括哭笑不得。
俞大猷这辈子的前四十年是十分郁闷的,因为他比较喜欢管闲事,守金门的时候,他上书监司,要求打击海贼。结果被打了yi顿,得到了上级的答复:
“你个屁大的小官,凭什么上书”
凭什么小官就不能上书俞大猷不明白。
挨了这顿莫名其妙的打,俞大猷依然我行我素。
不久之后,安南地区叛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准备出战,按说这事和他没关系,但俞大猷再次挺身而出管了闲事。
他向毛伯温上书,陈述了自己的用兵方案,请求从军。
尚书大人看到了他的上书,十分欣赏,夸奖了他,却不用他。
夸了我,为什么不用我俞大猷还是不明白。
这又是yi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俞大猷仍不气馁。
嘉靖二十yi年1542,机会又来了,俺答进攻山西,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作战人才。俞大猷报了名,这次运气似乎不错,毛尚书看到了他的名字,把他推荐给了宣大总督翟鹏。
这是yi个非同小可的推荐,所谓宣大总督,是明朝边疆的两大最高长官之yi另yi个是蓟辽总督,yi般都是正部级官员担任,作为兵部尚书的推荐人,俞大猷前途闪闪放光芒。
毕竟是兵部领导的面子,翟鹏亲自接见了俞大猷,随口问了他yi些军事问题,结果却让他大吃yi惊。
翟鹏原以为这人是个关系户,没多大能耐,打算应付yi下了事,可是俞大侠却反客为主,侃侃而谈,堂上众人大惊失色。
就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yi件让他们更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翟总督竟然离开座位,主动走下台来,向俞大猷行礼。
这是绝对的爆炸性新闻,是百年难得yi见的景象。
翟鹏并不是武将,他是文官,因为按照明代惯例,除个别情况外,只有文官才能担任高级军事长官,即使同样品级,文官的地位也要高于武将。而在许多文进士的眼中,武将都是yi群没读过书的大老粗,武进士也不例外。
然而正部级总督翟鹏,向眼前的无名小辈俞大猷行礼了,因为他的才学与执着。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俞大侠应该翻身了,可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发生在这儿。
虽然总督向他行礼,虽然总督知道他的才学,但总督还是不用他
都到了这个份上,为什么就是不用我呢俞大猷抓破脑袋也不明白我也是。
郁闷的日子还是过去了,老上级毛伯温最终提拔了他,先把他派到福建打海盗,这位兄弟二话不说,刚到地方衣服都不换就亲自带兵上阵,干掉对方三百多人,上级看他如此生猛,又派他去广东镇压少数民族叛动。
在广东,俞大猷第yi次全方位展现了他的牛人本色。他没有调集大军进攻,却只是带了几个随从,找到了叛军的巢岤,劝告他们归顺朝廷。
当然,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叛军也不是白痴,为加强说服教育的效力,形象展现不投降的后果,俞大侠趁兴当场表演了自己的老本行剑术,yi套剑法耍得虎虎生威,煞有声势,把叛军兄弟糊得yi楞yi楞,末了还美其名曰:教习击剑。
叛军倒也不是吓大的,他们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精神领袖yi个据说打死过老虎的人,继续顽抗明军。
但俞大侠明显比老虎厉害,他没费多大劲就干掉了这位打虎英雄,最终平定叛乱。
折腾来折腾去,俞大侠终于翻了身,嘉靖三十yi年1542,俞大猷调任宁波参将,不久后又升任苏松副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
此时,张经已经上任,俞大猷是他的下属。
之后就是以前讲过的那些事,赵文华捣乱,催促张经出战,张经准备不足,不愿出战,yi拖再拖。
然而在这yi幕的背后,还隐藏着另yi个细节:
张经是拒绝出战的,但为了给赵文华面子,他曾命令另yi位将领出击倭寇,而这个人正是俞大猷。
出乎意料的是,yi向积极肯干c爱管闲事的俞大猷竟然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当时倭寇有两万人,他手下只有三百兵,而俞大侠是学过算术的。
俞大侠虽然热血,却也不想平白无故人间蒸发,张总督这事干得实在不地道,事情也成了连环套,赵文华催张经,张经催俞大猷,俞大猷不干。
俞大侠就这样硬挺着,yi直挺到了王江泾大捷。在这次战役中,他不计前嫌,协同张经,大破倭寇,立下战功。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不计前嫌上。
由于他表现过于英勇,赵文华认死了他是张经的人,抢了他的功劳,还找机会整他,贬了他的官。无奈之下,胡宗宪也只能保持沉默。
俞大猷这辈子过得实在不容易,总是遇上yi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明明被赏识,居然不升官,明明打了胜仗,居然被降职。
不要急,俞大侠,更莫名其妙的事情还在后头。
被贬官的俞大猷不喊冤,也不气馁,王江泾大捷之后不久,他作为苏松巡抚曹邦辅的下属,参加了浒墅战役,再次大破倭寇,按说事情到这里,也算圆满完结了。
可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俞大猷的人生中,不久后,闲不住的俞大猷又参加了胡宗宪的追击战即之前提到的那次,虽然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