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59 部分阅读

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与严嵩合谋,最终害死了夏言。

对于这件事情,严嵩自然是心安理得,陆炳却是引以为耻,羞于提及。

严嵩和陆炳都是搞经济的高手,具体手法却大不相同,严嵩贫富通吃c老少咸宜,陆炳却只向为富不仁的大户下手,从不为难穷人,而且他还经常拿钱出来接济yi些正直的大臣,遇上皇帝发怒要整人,他会站出来说情保全,绝不落井下石。

应该说,陆炳大致还是yi个有良心的人,可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现实的利益面前,良心实在不太值钱。

随着严党的不断壮大,国家祸患的日益严重,陆炳的立场也在不断摇摆着,但作为yi个既得利益者,他仍然保持着与严党的合作关系,直到沈链事件的发生。

沈链,是yi位锦衣卫。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在地方干了几年县长,几经曲折之后加入锦衣卫,成为了陆炳的手下。

在众多的锦衣卫中,沈链算是个十分奇特的人,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明明是个特务,却比言官还积极,经常上书议论时政。yi般说来,这种性格的人很难在特务机关混下去,可更为奇特的是,最高长官陆炳居然十分欣赏他的个性,认定他是个人才,不但不难为他,反而处处加以维护。

当时的沈链任职锦衣卫经历,只是锦衣卫中的yi个基层干部,长得也没啥特点,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但事实证明,陆炳的眼光没有错,沈链确实是个不同凡响的人。

在“庚戍之变”中,他第yi次崭露了头角。

当时俺答围城,要求入贡,而那封所谓的入贡书,跟勒索信属于同yi性质,措辞蛮横,极端无礼。

可是当皇帝传旨,要大臣讨论入贡问题时,只有司业赵贞吉王门弟子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在内阁意见没有下达前,其余的老狐狸们都保持了沉默。

正是在这片沉默中,沈链站了出来,公开支持赵贞吉的意见。

沈链的出现让众人吃了yi惊,而之前打死也不说的吏部尚书夏邦谟此刻却突然跳出来,用讥讽的口气问道:

“阁下现任何官”

这意思很明白:你算是个什么屁官,哪有你说话的份

沈链镇定自若地大声答道:

“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链,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浩然正气,声震寰宇。

正二品的尚书无颜面对从七品的经历,羞愧地退了下去。

沈链用他的直言征服了在场的人,也赢得了陆炳的尊重。此后,陆炳安排沈链作为他的贴身侍从,随同进出各处。

陆炳这样做,除了表示器重外,也是为了保护这位直性子的下属,免得他到外面惹事。

可是他万没想到,这个安排却惹出了更大的麻烦,因为他经常出入的地方,正是严嵩的家。

沈链秉性刚直,遇到小j小恶都要去插yi脚,眼睛容不得沙子,更何况是严嵩这种大j大恶的巨型花岗岩,所以每次到大贪官严嵩家吃饭,他总是“不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爽,非但不苟言笑,还跟严世蕃干过几仗。但他毕竟是陆炳的人,严氏父子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然而事情最终激化了,在亲眼目睹“庚戍之变”的耻辱,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后,沈链终于忍无可忍,yi次醉酒之后,他愤然写下了那封著名的上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喷射出心底的怒火:

“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

于是神仙也保不住他了。

沈链的结局又yi次证实了严嵩对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文书刚送上去,谕令就下来了:锦衣卫沈链,处以杖刑,发配居庸关外。

得知消息的陆炳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跑去给沈链送行。

看着这位即将发配边疆的属下,陆炳感叹良久:

“你这又是何必呢”

然而身受杖伤c已然yi无所有的沈链却依旧昂起了头:

“扫除j恶,天理”

看着那单薄却坚毅的背影,陆炳发出了最后的叹息:“我不如沈链啊”

在勇敢的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链的面前,从yi品少保c兼太子太傅c左都督陆炳,是yi个软弱的人。

六年后,在严世蕃的指使下,沈链被杀害于宣府,他的两个儿子沈衮c沈褒也被关入监牢,并活活打死,是为斩草除根。

对于庞大的严党而言,这次事件不过是yi场小小的风波,沈链那徒劳无益的努力什么都没能改变。

然而这徒劳无益的努力,却是yi个普通人无畏的证明,沈链这个平凡的名字就此被镌刻于史册之上,永不磨灭。

他并不需要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勇敢已经说明了yi切。

勇敢的沈链死去了,胆怯的陆炳还活着,他仍旧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愿也不敢去对抗那股可怕的势力。但他依然被深深地触动了,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向着另yi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yi步。

嘉靖三十yi年1552的政局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严嵩贪婪腐化,严党为祸国家,但大家也知道,严嵩j诈狡猾,严党权大势大,反对它必定遭殃,投奔它必定发达。

而沈链之举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是因为仅此yi位,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利益的动物,于是严党的成员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隐忍的徐阶依旧隐忍着。

对于严嵩而言,嘉靖三十yi年是个好年份,皇帝大人安心修道,将国事完全托付给他,百官臣服,那几个不服气的也收拾了,沈链被赶跑了,仇鸾被打倒了,而他唯yi的对手徐阶也被压得毫无招架之功。

不会再有人敢与我作对了。这是严嵩最为自信得意的时刻。

然而他错了,无须等待多久,他将迎接自己从政以来最为猛烈的攻击,而这次攻击,正是他覆灭之路上的第yi声丧钟。

与之前的沈链如出yi辙,这次攻击的发起者也是yi个小人物,不过在明代历史上,这位小人物却有着yi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称号。

明代第yi硬汉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yi个极不平常的年份,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yi年的科举。

因为在这次进士考试录取的名单中,有着这样几个名字:张居正c李春芳c殷士瞻c王世贞。

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瞻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先生更是值得yi提,此人是明代“后七子”的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闲来无事,曾写就yi书,书名金瓶梅。

当然,王世贞先生只是此书的作者嫌疑人之yi,但此人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可谓惊世骇俗,这是年头久了,要换在几百年前,王先生就是超yi流的明星人物。

而当新科进士们整齐列队,带着荣耀和笑容大步迈出大明门的时候,这四位仁兄正占据着前列最风光的位置。

能走在队伍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本,李春芳是那yi科的状元,张居正c殷士瞻都是前二甲头名,庶吉士。王世贞更不在话下,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大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是yi群注定建功立业c名留青史的人。

然而在那支队伍的后列,还走着yi个沉默寡言的人,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此人着实不值yi提,他家境贫寒c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yi般,不是庶吉士,yi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yi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春芳c殷士瞻c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人,正德五年1510生,家里很穷。

杨继盛不但穷,还很苦,因为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没闲着,给他找了个继母,更不幸的是,这位继母也不是省油的灯,缺少博爱精神,没把他当儿子,只让他做杂役。

在苦难的童年中,杨继盛开始成长。

童工杨继盛的主要工作是放牛,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零花钱,犯了错还要挨打,然而杨继盛没有办法,日子只能这样yi天天地过。

突然有yi天,他牵着牛回家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了这样yi句话:

“我想读书。”

在没有希望工程的明代,这句话对于杨继盛的家人而言,大致是yi个笑话。

家里没有钱,即使有,也轮不到你。

杨继盛的哥哥随即给了他yi个轻蔑的答复:

“你才多大年纪,读什么书”

“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吗”yi个倔强的声音这样回答。

然而倔强不能解决问题,杨继盛还是不能去上学,但在他的坚持下,父母最终准许他去私塾旁听,但前提是必须干好本职工作放牛。

于是每天放牛之后,杨继盛都会把牛系在学堂门前,然后站在窗外,或是躲到角落里,忍受着那些交过学费的学生鄙视的目光,认真地听着课。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yi种奢侈的享受。

站了六年之后,杨继盛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他的父母,于是他们把十三岁的儿子送进了私塾。在这里杨继盛努力学习,不负众望,先后考中了秀才和举人。

可是举人杨继盛依然是个穷人,虽然不用再交赋税,但他不会钻营,生活依然窘迫,为了节省费用备考,他进入了有国家补贴的国子监。

在这里,他遇见了那个和蔼的国子监校长祭酒徐阶。

如以往yi样,徐阶认真细致地慰问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也和以往yi样,他并没有记住其中的大多数人。

杨继盛就在被忽视的大多数人中,作为yi名国子监的普通监生,他没有官僚的背景,也没有庶吉士的前途,自然也没有被徐阶牢记的理由。

但徐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个贫寒而不起眼的学生,将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他打开那道胜利之门。

在明代,要想升官,是要考试的,但这yi关实在太难,官僚子弟吃不了苦,只好另觅他途,而要继承父亲的世袭官位,必须等到老爹死掉或是退休,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国子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虽然名额极少,但总比没有强。

于是在官僚子弟汇集的国子监,杨继盛成为了yi个孤独的异类,同学们奢侈享乐c挥霍无度,杨继盛却只能每日读书,按时就寝,因为他没有钱,只能靠监生那点可怜的补助。

但杨继盛从未自惭形秽,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当权贵子弟为了那几个可怜的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杨继盛却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科举中yi举中第,成为了yi名进士。

杨继盛的运气实在yi般,他被分配到冷衙门南京吏部,当上了六品主事,之后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和他的同学相比,既没有庶吉士的光辉前景,也没有地方官的油水实惠。

然而杨继盛没有怨言,他只是默默地工作,努力地干活。

他不是yi个聪明人,至少比张居正还差得远,虽然他很勤奋,但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他缺乏大局观,不会搞同事关系,不会拉帮结派,政务能力也很yi般。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对于出身贫寒的他而言,这yi切已经足够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复杂,官场很狡诈,但在杨继盛那里却十分简单,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只有yi条:报效国家c体恤百姓。

这是大多数新官员们口头禅和必喊口号,很多人喊得比他更响亮,却没有记住。

杨继盛记住了,而且他照做了。作为yi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很知足,很感恩,他所期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为国为民做几件事而已。

所以当“庚戌之变”后,仇大将军要开“马市”再次妥协退让的时候,杨继盛当即站出来,愤然上书,反对马市。

仇鸾十分恼火,就告了杨继盛的黑状,将其关进诏狱,并贬官发配偏远地区狄道。

狄道十分荒凉,少数民族聚居,本地人不爱好读书,只喜欢闹事,到这里做官基本相当于劳改。

然而杨继盛毫无畏惧,因为他是yi个简单的人,用简单的方式,过简单的生活。

他吃粗茶淡饭,住简陋的房子,教当地人识字读书,解决纷争,不收yi文不取yi物,连蛮夷之地的乡民也被他感化,大家都称他为“杨父”。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不久后,仇鸾密谋败亡,嘉靖想起了杨继盛的忠言,便诏令他复官,先升他为知县,yi月后升南京户部主事,三天后升刑部员外郎。

坐着直升飞机的杨继盛还没有到顶,很快他又回到了京城,这yi次他的任职地点是兵部武选司。

兵部最穷的地方是职方司,而最富的无疑是武选司。武将升迁谪降,手中大笔yi挥即可,又闲又富,肥得流油。

而毫无背景的杨继盛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完全是因为严嵩的推荐。

严嵩之所以保举杨继盛,自然不是欣赏他的正直无私,只是因为仇鸾是他的敌人,而杨继盛曾经反对仇鸾,在他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严嵩并不知道,在杨继盛的敌人名单上,仇鸾只排第二,第yi名的位置yi直是留给他老人家的。

严嵩认为自己能够利用杨继盛与仇鸾的矛盾,能够用官位和利益收买这个人,能够将他收为己用,然而他错了,因为他并不了解杨继盛。

这是yi个没有私仇的人,他的心中只有公愤,即使整他个人,只要有益国家,他也毫无怨言,此即所谓大公无私。

大私无公的严嵩自然是无法理解这种品格的,他正在家里等待着新同党的加入,却没有想到,毁灭之路已然就此打开。

当严嵩自信十足的时候,杨继盛却已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局黑暗c民生凋敝,这yi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贪污受贿c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罄竹难书不是写不完,是不太好找,心中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杨继盛决定上书弹劾这个人。

在明代,弹劾可谓是家常便饭,比如你看某人不顺眼,可以上书弹劾,和某人有仇,可以上书弹劾,政治斗争需要,可以上书弹劾,闲来无事找点活干,也可以上书弹劾。弹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比如不讲个人卫生c衣服没穿对c腰带没系好,长相难看也可以弹,总之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弹得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明代的官员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大凡yi个官员干到三品副部级,如果档案里没有十几份弹章,那就是件极不正常的事情。

你弹劾我,我弹劾你,幸福的日子yi天天地过,几十年混下来,yi次也没被弹劾过的,不是人,是神。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是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yi种弹劾方式死劾。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yi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

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yi种态度,yi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yi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若非杀父之仇c夺妻之恨这类的纠纷,是断然不会有人用这yi招的,严嵩没有杀杨继盛的爹,更不会抢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

然而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他却依然不忿,为夏言不忿c为朝局不忿c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然。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链的遭遇就在眼前,并非没有人劝过他,深通王学,熟悉斗争之道的唐顺之及时看出了苗头,作为杨继盛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告:

“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作为王学左派的嫡传弟子聂豹c徐阶属右派,唐顺之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他苦口婆心相劝,希望杨继盛不要出头,以避祸患。

杨继盛看了信,却只是笑而不答。

他的人生只剩下了yi件事情。

在上书弹劾之前,杨继盛斋戒了三天。

这是他yi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从童年的贫寒,到青年的求索,熬过了继母的虐待,熬过了仇鸾的陷害,现在的他,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前景光辉,仕途远大。

然而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yi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因为放牛的杨继盛c历经磨难的杨继盛c看尽官场黑暗的杨继盛,依然是同yi个杨继盛。

在黑暗中的杨继盛,是yi个纯洁的人。而面对这片窒息的黑暗,他无力反抗,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

杨继盛虽然不聪明,却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顺之的话是对的。

死劾确实并不是yi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他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阁的希望,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归根结底,他只是个出身农家c天赋平凡的普通人。

他唯yi拥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而弹劾后的流程他也很清楚,严嵩的诬告c锦衣卫的拷打c诏狱的长期关押,如果运气好,可能还有行刑人的大刀。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根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yi生,只有十死无生。

然而他依然决定这样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yi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c不自量力c飞蛾扑火等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yi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

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yi个恰如其当的名称:

明知不可而为之。

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勇往直前

杨继盛已经了无牵挂。

他拿起了笔,在铺开的纸张上写下了悲愤的心声: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当杨继盛将这封千古名疏封存妥当,递送内阁转交西苑之时,他已经完成了yi个伟大的转变,昔日那个放牛的贫农子弟,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终将成为yi位不朽的英雄。

就在嘉靖收到这封上疏后不久,消息灵通的严嵩便从皇帝的侍从那里得知了奏疏的内容。

面对这个从五品小官义正言辞的控诉,严嵩害怕了,他虽然是内阁首辅,虽然是皇帝的宠臣,却依然害怕这个来自最底层的无畏的声音。

而且根据多年的从政经验,他迅速作出了判断这人是来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