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52 部分阅读

除了年纪太大的,官太高的,体质太差,yi打就死的,当天在左顺们闹事的大臣全部被脱光了裤子,猛打了yi顿屁股,此次打屁股可谓盛况空前,人数总计达到yi百四十余人,虽然事先已经经过甄别,但仍有十六个人被打成重伤,抢救无效yi命呜呼,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二,怎yi个惨字了得。

但最惨的还不是这十几位兄弟,死了也就yi了百了,另外几位仁兄却还要活受罪。比如杨慎先生,他作为反面典型,和其他的六个带头者被打了yi顿回笼棍。

棍子倒还在其次,问题在于行刑的时间,距离第yi次打屁股仅仅十天之后,杨头目等人就挨了第二顿,这种杠上开花的打法,想来着实让人胆寒。

毕竟是年轻人,身体素质过硬,第二次廷杖后,杨慎竟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由于他在这次行动中表现过于突出,给朱厚熜留下了过分深刻的印象,皇帝陛下还给他追加了yi个补充待遇流放。

杨慎的流放地是云南永昌,这里地广人稀,还尚未开化,实在不是适合居住之地,给他安排这么个地方,说明皇帝陛下对他是厌恶到了极点。

从到闹事头目c流放重犯,几乎是yi夜之间,杨慎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他目前唯yi要做的是收拾包袱,准备上路。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杨慎却没什么福气,两次廷杖没有打死他,皇帝没有杀掉他,但天下实在不缺想杀他的人,在他远行的路上,有yi帮人早就设好了埋伏,准备让他彻底解脱。

但这帮人并非皇帝的锦衣卫,也不是张璁的手下,实际上,他们和杨慎并不认识,也没有仇怨,之所以磨刀霍霍设下圈套,只是为了报复另yi个人。

这个人就是杨慎他爹杨廷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当年他做过的yi件事情,给自己的儿子惹来了杀身之祸。

杨廷和虽然有着种种缺点,却仍是yi个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人,他在主持朝政的时候,有yi天和户部算帐,尚书告诉他今年亏了本财政赤字,这样下去会有大麻烦,当年也没有什么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但杨廷和先生就是有水平,苦思冥想之下,他眼前yi亮,想出了yi个办法。

增加赋税是不可行的,要把老百姓逼急了,无数个朱重八就会涌现出来,过yi把造反的瘾,这个玩笑是不能开的。

既然开源不行,就只能节流了,杨廷和动用了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招数裁员。

应该说,杨廷和先生精简机构的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很快他就裁掉了很多多余机构和多余人员,并将这些人张榜公布,以示公正,国家就此节省了大量资源,但这也为他惹来了麻烦。

要知道,那年头要想在朝廷里面混个差事实在是不容易的,很快,他的这yi举动就得到了yi句著名的评语终日想,想出yi张杀人榜

虽然他得罪了很多人,但毕竟他还是朝廷的首辅,很多人只敢私下骂骂,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但是现在机会来了。

由于杨廷和实在过于生猛,他退休之后人们也不敢找他麻烦,可杨慎不同,他刚得罪了皇帝,半路上黑了他估计也没人管,政治影响也不大,此所谓不杀白不杀,杀了也白杀。

此时杨慎身负重伤,行动不利,连马都不能骑,但朝廷官员不管这些,要他立刻上路,没办法,这位仁兄只能坐在马车里让人拉着走。

看来杨先生是活到头了,他得罪了皇帝和权臣,失去了朝廷的支持,在前方,yi帮亡命之徒正等着他,而他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只能yi路趴着没办法去迎接阎王爷的召唤。

但这次似乎连阎王爷都觉得自己庙小,容不下这位天下第yi才子,最终也没敢收他,因为杨先生实在是太聪明了。

自打他上路的那天起,他的车夫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因为这位雇主实在太过奇怪,总是发出奇怪的指令,走走停停,而且完全没有章法,有时走得好好的却非要停下休息,有时候却快马加鞭yi刻不停。

直到顺利到达了云南,杨慎才向他们解开了这个谜团:要不是我,大家早就yi起完蛋了

要知道杨先生被打的是屁股,不是脑袋,他的意识还是十分清醒的,早就料到有人要找他麻烦,路上虽然yi直趴着,脑子里却yi刻也没消停过,他派出自己的仆人探路,时刻通报消息,并凭借着良好的算术功底,根据对方的位置c与自己的距离c以及对方的行进方向变化来计算确实相当复杂自己的行进速度和日程安排。

就这样,杀手们严防死守,东西南北绕了个遍,却是望穿秋水君不来,让杨慎溜了过去。

虽说如此,顺利到达云南的杨慎毕竟也还是犯人,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将是孤独与折磨。

但这位仁兄实在太有本事了,人家流放痛苦不堪,他却是如鱼得水,杨先生yi无权二无钱,刚去没多久,就和当地官员建立了深厚友谊难以理解,开始称兄道弟,人家不但不管他,甚至还公然违反命令,允许他回四川老家探亲。其搞关系的能力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杨慎就这样在云南安下了家,开始吟诗作对,埋头著书,闲来无事还经常出去旅游,日子倒还过得不错,但在他心中的那个疑团,却yi直没有找到答案。

当年父亲为什么要主动退让,致仕退休回家呢

以当时的朝廷势力,如果坚持斗争下去,绝不会输得这么快,这么惨,作为官场浮沉数十年,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他必定清楚这yi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放弃。

杨慎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他实在无法明了其中的原由。

直到五年后,他才最终找到了答案。

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在四川新都老家去世,享年七十yi岁。

这位历经三朝的风云人物终于得到了安息。

杨慎是幸运的,他及时得到了消息,并参加了父亲的葬礼,在父亲的灵柩入土为安,就此终结的那yi时刻,杨慎终于理解了父亲离去时那镇定从容的笑容。

从年轻的编修官到老练的内阁首辅,从刘瑾c江彬再到张璁,他的yi生yi世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数十年的你争我夺,起起落落,这yi切也该到头了。

战胜了无数的敌人,最终却也逃不过被人击败的命运,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绝不会有永远的胜利者,所有的荣华富贵,恩怨宠辱,最终不过化为尘土,归于笑柄而已。

想来你已经厌倦了吧杨慎站在父亲的墓碑前,仰望着天空,他终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

留下yi声叹息,杨慎飘然离去,解开了这个疑团,他已然了无牵挂。

他回到了自己的流放地,此后三十余年,他游历于四川和云南之间,专心著书,研习学问,写就多本著作流传后世。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有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yi。

这是yi个相当了不得的评价,因为另外两位仁兄的名声比他要大得多,yi个已经死了,另yi个与他同yi时代,但刚出生不久。

已经去世的人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永乐第yi才子解缙,而尚未出场的那位叫做徐渭,通常人们叫他徐文长。

能够位居这两位仁兄之上,可见杨慎之厉害。其实读书读到这个份上,杨慎先生也有些迫不得已,毕竟他呆的那个地方,交通不便c语言不通,除了每天用心学习,天天向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事干。

杨慎就这样在云南优哉游哉地过了几十年,也算平安无事,但他想不到的是,死亡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他。

因为在朝廷里,还有yi个人在惦记着他。

朱厚熜平定了风波,为自己的父母争得了名分,但这位聪明过头的皇帝,似乎并不是yi个懂得宽恕的人,他并不打算放过杨氏父子这对冤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最终原谅了杨廷和,因为yi次谈话。

数年之后,频发天灾,粮食欠收,他十分担心,便问了内阁学士李时yi个问题:

“以往的余粮可以支撑下去吗”

李时胸有成竹地回答:

“可以,太仓还有很多储粮。这都是陛下英明所致啊。”

朱厚熜不明白,他用狐疑的眼光看着李时。

李时不敢怠慢,立刻笑着回禀:

“陛下忘了,当年登基之时,您曾经下过诏书裁减机构,分流人员,这些粮食才能省下来救急啊”

朱厚熜愣住了,他知道这道诏书,但他更明白,当年拟定下达命令的人并不是他:

“你错了,”朱厚熜十分肃穆地回答道,“这是杨先生的功劳,不是我的。”

可皇帝终究是不能认错的,这是个面子问题,于是在他死后yi年,杨廷和被正式恢复名誉,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朱厚熜理解了杨廷和,却始终没有释怀和他捣乱的杨慎,所以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当他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会问大臣们yi个问题:

“杨慎现在哪里,在干什么,过得如何”

朱厚熜问这个问题,自然不是要改善杨慎的待遇,如果他知道此刻杨先生的生活状态,只怕早就跳起来派人去斩草除根了。

幸好杨慎的人缘相当不错,没当皇帝问起,大臣们都会摆出yi副苦瓜脸,倾诉杨慎的悲惨遭遇,说他十分后悔,每日以泪洗面。

听到这里,皇帝陛下才会高兴地点点头,满意而去,但过段时间他就会重新发问,屡试不爽,真可谓恨比海深。

但杨慎终究还是得到了善终,他活了七十二岁,比他爹还多活了yi岁,嘉靖三十八年才安然去世,著作等身,名扬天下。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还是他那首让人耳熟能详的词牌,这才是他yi生感悟与智慧之所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yi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嘉靖的心得

我相信,杨慎先生已经大彻大悟了,但嘉靖先生还远远没有到达这个层次,很明显,他的思想尚不够先进。

他曾经很天真地认为,做皇帝是yi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就如同yi头雄狮,只要大吼yi声,所有动物都将对它俯首帖耳。但当他的指令被驳回,他的命令无人听从,他的制度无人执行时,他才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能够信任的只有他自己。

于是,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胜利者嘉靖得到了唯yi的启示:只有权谋和暴力,才能征服所有的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要充分地利用身边的人,但又不能让任何人独揽大权,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就是他的智慧哲学。

所以他需要的大臣不是助手c也不是秘书,而是木偶可以供他操纵的木偶。

在驱逐了杨廷和之后,他已经找到了第yi个合适的木偶张璁。

张璁大概不能算是个坏人,当然了,也不是好人,实际上,他只是yi个自卑的小人物,他前半生历经坎坷,学习成绩差,也不会拍上司马屁,好不容易借着“议礼”红了yi把,还差点被人活活打死,算是倒霉到了家。

经过艰苦奋斗,九死yi生,他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杨廷和走了,杨慎也走了,本以为可以就此扬眉吐气的张璁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虽然是胜利者,却不是获益者。

考虑到张璁同志的重大贡献,他本来应该进入内阁,实现多年前的梦想,可此时张先生才发现,他这条咸鱼虽然翻了身,却很难跳进龙门。

这里介绍yi下,要想进入内阁,yi般有三个条件,首先这人应该进过翰林院,当过庶吉士,这是基本条件,相当于学历资本。其次,必须由朝中大臣会推,也就是所谓的民主推荐,当然了,自己推荐自己是不行的。最后,内阁列出名单,由皇帝拍板同意,这就算入阁了。

我们把张璁同志的简历对比yi下以上条件,就会发现他实在是不够格。

学历就不用说了,他连翰林院的门卫都没干过,而要想让大臣们会推他,那就是痴人说梦,光是骂他的奏折就能把他活埋,对于这位仁兄,真可谓是全朝共讨之,群臣共诛之。

于是张璁先生只剩下了最后yi根救命稻草皇帝同意。

可光是老板同意是不够的,群众基础太差,没人推举,你总不好意思毛遂自荐吧。

事情到这里就算僵住了,但其实张璁先生还是有指望的,因为皇帝陛下的手中还有yi项特殊的权力,可以让他顺利入阁,这就是中旨。

所谓中旨,就是皇帝不经过内阁讨论推举,直接下令任免人员或是颁布法令,可谓是yi条捷径。但奇怪的是,yi般情况下,皇帝很少使用中旨提拔大臣,而其中原因可谓让人大跌眼镜皇帝愿意给,大臣不愿要。

明代的官员确实有几把硬骨头,对于直接由皇帝任命的官员,他们是极其鄙视的,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有着广泛支持率的同志,才会得到他们的拥护,靠皇帝下旨升官的人,他们的统yi评价是不要脸。

考虑到面子问题,很多人宁可不升官,也不愿意走中旨这条路。

但你要以为张璁先生是碍于面子,才不靠中旨升官,那你就错了。张璁先生出身低微,且yi直以来强烈要求进步,有没有脸都难说,至于要不要脸,那实在是yi个很次要的问题。

之所以不用中旨,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要怪只能怪张璁先生的名声太差了,皇帝还没有任命,内阁大臣和各部言官就已经放出话来,只要中旨yi下,就立刻使用封驳权,把旨意退回去

事情搞成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会推不可能,中旨没指望,无奈之下,张璁开动脑筋,刻苦钻研,终于想出了yi个绝妙的主意。

虽说在朝中已经是人见人厌,处于彻底的狗不理状态,但张璁相信,他总能找到yi个支持自己的人,经过逐个排查,他最终证实了这yi判断的正确性。

那个可以帮助他入阁的人就是杨yi清。

杨yi清可以算是张璁的忠实拥护者,当初他听说张璁议礼的时候,正躺在床上睡午觉,也没太在意这事儿,只是让人把张璁的奏章读给他听,结果听到yi半,他就打消了瞌睡,精神抖擞地跳下了床,说出了yi句可怕的断言:

“即使圣人再生,也驳不倒张璁了”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事实证明杨yi清是对的,之后他成为了张璁的忠实支持者,为议礼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到了入阁的关键时刻,张璁又yi次想起了这位大人物,希望他出山再拉兄弟yi把。

杨yi清答应了,对于这位久经考验的官场老手来说,重新入阁玩玩政治倒也不失为退休前的yi件乐事。

怀着这种意愿,杨yi清进入了内阁,再次投入了政治的漩涡。事情果然如张璁等人预料,嘉靖皇帝yi下中旨,弹劾的奏章如排山倒海般地压了过来,朝中骂声yi片。

但群众再激动,也抵不上领导的yi句话,在杨yi清的安排下,皇帝的旨意顺利得到了执行,张璁终于实现了当年萧半仙的预言,顺利入阁成为了大学士。

张璁终于心满意足了,他对杨yi清先生自然是感恩戴德,而杨yi清也十分欣慰,二十年前,张永帮了他,并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二十年后,他给了张璁同样的待遇,使这个小人物达成了最终的梦想。

但是杨yi清没有想到,他的这yi举动并没有得到善意的回报,却使他的半生荣誉功名毁于yi旦。

张璁的诡计

公正地讲,在议礼纷争的那些日子里,张璁还是yi个值得肯定的人,他挺身而出,为孤立无助的少年天子说话,对抗权倾天下的杨廷和。应该说,这是yi个勇敢的行为,虽说他是出于投机的目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让人认自己的父母,有错吗

可是当他终于出人头地,成为朝中大官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起因来源于张璁本人,这位老兄自打飞黄腾达之后,就患上了yi种疾病。

更麻烦的是,他得的不是简单的发烧感冒,而是yi种治不好的绝症。事实上,这种病到今天都没法医,它的名字叫心理变态。

而在张璁先生身上,具体临床表现为偏执c自私c多疑c看谁都不顺眼c见谁踩谁等等。

说来不幸,张先生之所以染上这个毛病,都是被人骂出来的。

自从他出道以来,就不断地被人骂,先被礼部的人欺负,连工作都不给安排,议礼之后他得到的骂声更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没有骂过他的人可谓是稀有动物,奏章上的口水就能把他淹死。

张先生青年时代本来就有心理阴影,中年时又被无数人乱脚踩踏,在极度的压力和恐惧之下,他的心理终于被彻底扭曲。

yi个也不放过,yi个也不饶恕。这就是张璁的座右铭。

于是张先生就此开始了他的斗争生涯,但凡是不服他的,不听他的,不伺候他的,他统统给予了相同的待遇恶整。不是让你穿小鞋,就是找机会罢你的官,不把你搞得半死不活绝不罢休。

今天斗,明天斗,终于斗成了万人仇,无数官员表面上啥也不说,背后提到张璁这个名字,却无不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甚至有人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回家就对着画骂yi顿,且每日必骂,风雨无阻。

可笑的是,张学士yi点也没有自知之明,上班途中还经常主动热情地和同事们打招呼,自我感觉实在是相当地好。

张璁先生的奋斗史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yi个深刻的道理人是怎么傻起来的。

欺负下级也就罢了,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又瞄准了yi个更为强大的目标杨yi清。

杨yi清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平时也不怎么和张璁计较,但张璁是个说他胖就开始喘的人,越来越觉得杨yi清碍事杨yi清是首辅,为了能够为所欲为,他决定铤而走险,弹劾自己的领导。

于是在嘉靖八年1529,张璁突然发动了进攻,张先生果然不同凡响,yi出手就是大阵仗,派出手下的所有主力言官上奏弹劾杨yi清。

而在奏章里,张璁还额外送给杨yi清yi个十分响亮的外号j人。

张璁之所以敢这么干,是经过周密计算的,皇帝和自己关系好,朝中又有自己的yi帮死党,杨yi清虽是老干部,初来乍到,根基不牢,要除掉他应该不成问题。

这个打算本来应该是没错的,如无意外,皇帝yi定会偏向他的忠实支持者张璁先生,但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惊喜。

很快,杨yi清就得知自己被人告了,却毫不吃惊,这套把戏他见得多了,闭着眼睛也知道是谁干的,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大举反击,只是上了封奏折为自己辩护,顺便骂了几句张璁,然后郑重提出辞职。

张璁很意外,在他看来,杨yi清的这yi举动无异于自掘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