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48 部分阅读

说是这么说,可在战场上,保命是最重要的,有些士兵不知道伍知府的厉害,依然越界逃跑。

可是yi贯以凶狠闻名的伍知府着实不是浪得虚名,他不但嗓门粗胆子大,剑法也相当了得,连杀了七八名逃跑士卒。

前有叛军,后有伍知府,左思右想之下,士兵们还是决定去打叛军,毕竟战死沙场朝廷多少还能追认个名分,给几文抚恤金,死在伍知府剑下啥也捞不着。

于是士兵们就此抖擞精神,重新投入战场,局势终于稳定下来,王守仁军逐渐占据上风,并开始发动反击,然而就在此时,湖中突然传来巨响无数石块铁弹随即从天而降,前军防备不及,损失惨重。

要说朱宸濠先生倒不全是窝囊废,他也在远处观战,眼见情况不妙,随即命令停泊在鄱阳湖的水师舰队向岸上开炮,实行火力压制。

这种海陆军配合的立体作战法效果实在不错,不但大量杀伤士兵,还有极强的心理威慑作用,毕竟天上时不时掉铁球石块也着实让人胆寒。

战局又yi次陷入胶着状态,关键时刻,yi位超级英雄出现了。

当许多士兵丧失斗志c心怀恐惧准备后退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弓箭石块满天飞的恶劣环境中,yi个人却依然手握宝剑,站在原地yi动不动,丝毫不退,巍然如山。

那个人正是伍文定。

在箭石横飞的环境中,人们的通常动作是手忙脚乱地爬来滚去,相对而言,伍知府的这种造型确是相当的潇洒,用今天的话说是“酷”。

可是在战场上,耍“酷”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快伍知府就吃到了苦头,敌船打出的yi炮正好落在他的附近,火药点燃了他的胡须易燃物,极其狼狈。

可是英雄就是英雄,所谓男人就该对自己狠yi点,伍知府那是相当地狠,据史料记载,他胡子着火后毫不慌乱,仍然纹丝不动火燎须,不为动,继续指挥战斗。

这里插yi句,虽然史书上为了保持伍文定先生的形象,没有交代着火之后的事情,但我坚持认为伍先生还是及时地灭了火,毕竟只是为了摆造型,任由大火烧光胡子也实在没有必要。要知道,伍先生虽然狠,却也不傻。

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伍文定的英勇举动大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他们万众yi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挡住了敌军进攻,局势再次稳定下来。

yi方有名将压阵指挥,士气旺,另yi边有医疗补助,不怕砍,两军在鄱阳湖边僵持不下,竭力厮杀,你来我往,死伤都极其惨重。

此时天色已近黄昏,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胜负成败只在yi线之间,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yi刻。

朱宸濠已经用尽全力了,但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对面的王守仁也快支持不住了,毕竟自己兵更多,还有水军舰船,只要能够挺住,必能大获全胜。

可是就在他眺望对岸湖面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了yi个严重的问题王守仁也是有水军炮舰的

奇怪了,为何之前舰炮射击的时候他不还击呢

还没有等他想出所以然来,对岸战船突然同时发出轰鸣,王司令的亲切问候便夹杂着炮石从天而降,yi举击沉了朱宸濠的副舰,他的旗舰也被击伤。

答案揭晓:1c王司令喜欢玩阴的,很少去搞直接对抗;2c他的舰船和弹药不多,必须观察敌舰主力的位置。

彻底没指望了。

所谓“行不义者,天亦厌之”,大致可以作为当前局面的注解。朱宸濠呆呆地看着他的士兵节节败退,毫无斗志地开始四散逃跑,毫无反应。

大炮也用了,钱也花了,办法用完了,结局如此,他已无能为力。

战斗结束,此战朱宸濠战败,阵斩二千余人,跳河逃生淹死者过万。

不长记性啊

到了现在,我才不得不开始佩服朱宸濠先生了,因为虽然败局已定,他却并不打算逃走,趁着天色已晚,他将所有的舰船集结起来,成功地退却到了鄱阳湖岸的樵舍。

他决定在那里重整旗鼓。

下面发生的情节可能非常眼熟,请诸位不要介意。

由于陆地已经被王守仁军占据,为保证有yi块平稳的立足之地,朱宸濠当机立断,无比英明地决定把船只用铁索连在yi起连舟为方阵。

当然了,他对自己的决定是很得意的,因为这样做好处很多,可以方便步兵转移c可以预防风浪等等等等。

这是正德年间的事情,距离明初已过去了yi百多年,三国演义已经公开出版了,而且估计已风行多年。

我十分不解,朱宸濠先生既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去买yi本回来好好看看要么他没买,要么买了没细看。

朱宸濠先生,这辈子你是没指望了,希望下辈子能够好好学习,用心读书。

这些事情忙活完了,朱宸濠总算松了口气,他活动活动了筋骨,回去睡觉。

王守仁没有睡觉,朱宸濠前半夜忙活时,他派人看,等朱宸濠完事了,他开始在后半夜活动,整整活动了yi宿,搞定。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王守仁是应该看过三国演义的,而且还比较熟。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六日晨。

朱宸濠起得很早,因为今天他决定杀几个人。

在旗舰上,朱宸濠召开了战情总结会,他十分激动地痛斥那些贪生怕死c不顾友军的败类,还特别点了几个人的名,那意思是要拿这几位拿钱不办事的兄弟开刀。

可还没等他喊出“推出斩首”这句颇为威风的话,就听见外面的惊呼:

“火大火”

昨天晚上,王守仁作了明确的分工,将舰队分成几部分,戴德孺率左翼,徐琏率右翼,胡尧元等人压后,预备发起最后的攻击。

得力干将伍文定负责准备柴火和船只。

下面的情节实在太老套了,不用我说相信大家也能背出来,具体工艺流程是点燃船只发动火攻风助火势引燃敌舰发动总攻敌军溃退。

结局有点不同,朱宸濠没有找到属于他的华容道,看到漫天火光的他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乖乖地做了王守仁军队的俘虏,与他同期被俘的还有丞相李士实yi干人等,以及那几个数字闵二十四c凌十yic吴十三家族出身的强盗。

不读书或者说不长记性的朱宸濠终于失败了,并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有当年朱棣的野心,却没有他的能力。

所以他也只能到此为止。

yi般来说,j恶之徒就算死到临头,也是要耍yi把威风的,刘瑾算yi个,朱宸濠也算yi个。

被押解下船的朱宸濠获得了高级囚犯的待遇骑马,他浑然不似囚犯,仍然摆着王爷的架子,轻飘飘地进入了军营,看见了王守仁,微笑着与对方打起了招呼:

“这些都是我的家事,何必劳烦你如此费心”此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王守仁却没有笑,他怒视着朱宸濠,命令士兵把他拉下马,捆绑了起来。

王守仁不会忘记,这个谈笑风生的人为了权势和皇位,杀死了孙燧,发动了不义的战争,害死了许多无辜者,他是不值得同情的。

捆绑的绳索终于让朱宸濠慌张了,他现在才开始明白自己此刻的身份不是藩王,而是死囚。

于是他开始求饶。

“王先生,我愿意削除所有护卫,做yi个老百姓,可以吗”

回答十分干脆:

“有国法在”

朱宸濠低下了头,他知道等待着自己的将是什么。

不见棺材不掉泪啊,朱宸濠先生,悔晚了点吧

七月二十七日,宁王之乱正式平定,朱宸濠准备十年,在南昌起兵叛乱,后为赣南巡抚王守仁yi举剿灭,前后历时共三十五日。

yi个月前的王守仁先生手无寸铁,孤身夜奔,他不等不靠,不要中央援助也没有,甚至不要中央政策没人给,转瞬间已然小米变大米,鸟枪换大炮,就此平定了叛乱,名垂千古。

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迹,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不世之奇功。

在我看来,支撑他yi路走来,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c坚持到底的信念。

事情终于办完了,叛乱平定了,人抓住了,随从大臣三百多人愣是yi个都没溜掉打水战呢,人家咋逃,连通缉令都不用贴,更别说费事印啥扑克牌了,也算给国家节省了资源,多少为战后重建打个基础。

yi切都结束了。王守仁曾经这样认为。

然而yi贯正确的王大人错了,恰恰相反,其实yi切才刚刚开始。

yi场真正致命的考验正在前面等待着他。

第十七章 死亡的阴谋

最后的征途

虽然时间晚了yi点,可是宁王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宫里,虽然此时王守仁已经跑到了吉安,准备反击,京城里的官员们却并不知道这yi点。

他们只知道宁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送了他们很多钱,这么看来,他的这次反叛yi定计划严密,难以平定。于是乎京城中yi片慌乱,收拾行李准备溜走的大有人在。

只有两个人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yi个是自信,另yi个是高兴。

自信的是兵部尚书王琼,他自拍着胸脯抚慰大家那脆弱的心灵:

“大家不要慌,我当年派王伯安守仁字镇守赣南,就是为了今天有他在,数日之内,反贼必然被擒”

说得轻巧,有这么容易吗

至少在当时,王尚书的话是没有几个人信的。

高兴的那个人是朱厚照,他高兴坏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太好了,看我亲自去收拾你

对于永不安分的朱厚照来说,这实在是yi个天赐良机,不用出关走那么远打蒙古人了,现成的就有yi个,真是太方便了。

他很快下达了命令亲征

大臣们可以忽视王琼的话,却不能不管这位大爷,于是之前的那yi幕又出现了,无数大臣拼命上书,还推出了杨廷和,希望这位杨师傅带头说话,阻止朱厚照的冒险行动。

可是这yi次,朱厚照没有退让。

他已经忍受得太久了,这帮老头子已管了他十几年,看这样子是想要管到他进棺材才肯罢休。

还有这个“杨师傅”,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又不是你儿子,凭什么多管闲事

面对着朱厚照那坚定的目光和决然的口吻,杨廷和明白,这次他们是阻止不了这位大爷了。

由他去吧

杨廷和无可奈何地担任了留守的工作,看着朱厚照收拾行装,穿戴盔甲,准备光荣出征。

当时朝中的官员们对朱厚照的亲征几乎都持反对意见,只有yi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朱厚照的第yi宠臣江彬。

他极力地鼓励朱厚照亲自出战,并积极做好各种筹备工作,这种卖力的表现也赢得了朱厚照的赞赏。

然而朱厚照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听话的奴才,在他唯唯诺诺赞成出征的背后,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阴谋。

在江彬的帮助下,朱厚照很快召集了所有京军的精锐,定于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正式出征。

然而就在yi切俱备,只等开路的时候,几匹快马奔入京城,带来了yi封加急奏报。

奏报是王守仁发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不用急了,也不用调兵,我王守仁已经解决了问题,诸位在家歇着吧。

这是yi封捷报,按照常理,应该立刻交给皇帝陛下,然后普天同庆,天下太平。

然而江彬却yi反常态,将这封捷报藏了起来。

这是yi个十分怪异的举动,他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朱厚照南下游玩的兴趣,真正的原因是,只有把这位皇帝陛下请出京城,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身着闪亮铠甲,风光无限的朱厚照终于如期踏出了正阳门,自由的感觉又yi次充斥于他的全身,秀丽的江南正在召唤着他,对身后这座宏大的都城,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对他而言,离开这里就意味着yi种解脱。

然而朱厚照绝不会想到,这是他的最后yi次远征,也是他的最后yi次冒险,在这次旅途中,他将遇到yi个真正致命的死亡陷阱,并被死神的阴影所笼罩,留下yi个千古之谜。

当然,这也将是他传奇yi生的终点,不久之后,他就将得到真正c彻底的解脱。

远征队出发了,在这支队伍中,除了兴高采烈的朱厚照外,还有着两个另有打算的人,yi个是心怀叵测的江彬,另yi个是心绪不宁的钱宁。

江彬正在盘算着他的事情,就先不说了,钱宁兄之所以心慌意乱,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他是朱宸濠的人,是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内j。

他已然得知,朱宸濠战败了,行贿的人已经落入法网,他这个受贿的该怎么办呢指望朱宸濠讲义气,不把他供出来,那是不大现实的。这哥们犯的可是死罪啊

没准在牢里供词都写了几万字了,连哪年哪月哪日,送的什么送了多少,左手还是右手接的都写得yi清二楚。

他yi路走yi路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明知前途险恶,却还要被迫走下去,这实在是yi种煎熬。

幸运的是,他的这种煎熬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江彬决定要他的命,帮他彻底解除痛苦。

大队走了不远,他就接到了皇帝的指令,让他回京帮忙料理生意朱厚照先生也做点买卖,他顿感不妙,皇帝都走了,还有什么生意需要料理呢

但他也没办法,只好乖乖打道回府。

这是江彬的调虎离山计,毕竟大家都是熟人,当面不好下手,他yi边建议朱厚照安排钱宁回京,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江西,寻找钱宁勾结藩王的证据。

钱宁兄收钱收得手软,这证据自然是yi找yi箩筐,使者回来报告江彬,江彬报告朱厚照,朱厚照发言:

“狗奴才,我早就怀疑他了”

和杀刘瑾时那句话差不多,既然早就怀疑,早干嘛去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很快,钱宁人被抓了,家也被抄了,事情干得相当利落,这个自刘瑾时代之后的第二大权j就此垮台第yi名是江彬同志,被关进了监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阶下囚竟然比关他的朱厚照和江彬活得还要长,也真算是老天闭眼。

阴影的威胁

料理了钱宁,朱厚照继续前进,他的行程是这样的,由京城出发,途经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c杭州yi路南下,到达江西。

可以看出,这是yi条凝结朱厚照先生智慧结晶的出行路线,既有人文景观扬州产美女,又有自然风光,他虽已经得知朱宸濠兵败的消息,却并未打消出游的乐趣,正相反,他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地玩yi玩,放松放松。

按说皇帝出游,到下面调研视察,地方官员应该高兴才对,可这条旅游路线yi传开,沿途的官员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因为他们有着yi个普遍的共识: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京城里,哪里都不要去了,你干嘛要四处闹腾呢又管吃又管住,大家没工夫伺候你,就别惹麻烦了。

这么看来,明代的官员们实在是觉悟不高,要知道,两百多年后的盛世下江南,各地官员都是巴不得皇帝陛下光临寒地,不但可以借机摊派搞点油水,如果伺候得好,还能给皇帝留下点深刻印象,升官发财,不亦乐乎

可是想让皇帝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付钱,这也是著名的贪污犯和绅先生的yi条重要的生财之道,谁给的钱多,他就安排皇帝去哪玩。这要是在正德年间,估计他会亏本的。

就这样,官员们拿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去孝敬皇帝,得到皇帝陛下的几句嘉奖,然后干净利落地跪在地上,熟练地磕几个头,发出响亮有节奏的声音,流几滴眼泪,口中同时大呼固定台词:“折杀奴才”

我对明代的文官们感觉yi般,这帮人总是喜欢叽叽喳喳,拉帮结派,有时候还胡乱告状,排除异己。但他们仍然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敢于坚持原则c敢冒砍头打屁股的风险,敢骂皇帝c敢骂权j宦官c敢于抗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我看来,父母生养多年,似乎不是为了让自家孩子天天自称“奴才我”,四处给人磕头下跪的。在人的身上,多少还应该有yi样东西骨气。

当时的地方官们似乎还是有点骨气的,他们无yi例外地对这位出行的皇帝表达了不同意见,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奏折就来了,大意是路上危险,yi路不便,您还是回去吧。

朱厚照不理。

过了保定,还没进山东,山东御史的奏折也来了,还是劝他回去。

朱厚照回去了。

但他老人家愿意回去,决不是从谏如流,而是因为他丢了yi样东西。

然后他脱离大队,yi路狂奔几百里,带着几个随从,yi口气从山东边境跑回了京城,只为了对yi个女人说yi句话:

“我来接你了。”

这个女人姓刘,史书上称“刘姬”,是朱厚照十分喜爱的yi个女人,出发之前,他本来打算带着刘姬yi起走,但考虑到战场十分危险,朱厚照怜香惜玉,决定把她安置在京城近郊,看情况再说。

临走之前,刘姬给了朱厚照yi根玉簪,约定如无意外,以此为信物相见。

可是意外偏偏发生了,过卢沟桥偏偏就在这地方的时候,他yi时激动,冲得太快,把玉簪给弄丢了。

虽然那年头没有环卫工人天天打扫,但毕竟后面跟着十万大军,几十万双脚下去,别说玉簪,玉棒槌也踩没了。

当时朱厚照也没在意,到了山东,听说朱宸濠已经完蛋,他便派人去接刘姬。

可这位刘姬虽然是个弱女子,却是个认死理的家伙,她见来人没有信物,打死也不肯走。

使者回去报告了朱厚照,说这事情很难办,她不肯来。

确实难办,又不能因此就班师回朝,为了这个女人,皇帝陛下亲自跑yi趟

yi百个皇帝中间会有yi百个都说不,朱厚照是第yi百零yi个。

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跑yi趟,他认为很值得。

于是,在极度的惊喜之后,刘姬坐上了朱厚照的船,yi同向山东进发。

这件事情再次考验了文官们的忍耐极限,你玩也就玩了,现在还擅自脱离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