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30 部分阅读

也先虽然文化不高,但权谋手段还是懂得yi些的,他既然与大明开战,就说明双方之间没有什么情分可谈,他又不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所谓的好名声,他又怎么会在乎呢

在我看来,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也先:现在怎么处理朱祁镇呢

伯颜帖木尔:杀掉他可能没有什么好处吧,不如留着他。

也先:留着他干什么

伯颜帖木尔:真笨,皇帝在手里,还怕没有好处吗,可以带着他去要赎金,还可以带着他去命令边关守军开城门,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尔看管。

事实证明,这yi推测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后来的数年中,也先玩的也就是这几招。

从此,俘虏朱祁镇就成为了人质,而也先也摇身yi变,成为了绑匪集团的头目。

根据绑匪集团内部安排,朱祁镇由绑匪第二把手伯颜帖木尔看管,但估计这位二当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朱祁镇是个有着特殊才能的人。

朱祁镇的才能,就是他的人缘。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yi些人,让我们yi见如故,感觉温暖,如沐春风,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而朱祁镇正是yi个这样的人。

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实际上是yi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虽然身为皇帝,却对身边的下人很好,对大臣们也是礼遇有加,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并不过分。

正是他的这种特质,使得他创造了yi个奇迹。

在被敌人俘虏的窘境中,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阴影下,在异国他乡的茫茫大漠里,朱祁镇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即使对自己的敌人也是有礼有节,时间yi长,连看管他的蒙古士兵和军官都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其中甚至还包括二当家伯颜帖木尔。

而朱祁镇的这种能力作用还不限于此,甚至在他回国后被弟弟关押起来时,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驱使,为他出力。

在心理学中,有yi种病症叫“斯得哥尔摩症候群”,这个名称来源于yi起抢劫案,案件中的被劫人质yi反常态,居然主动掩护枪匪逃走,阻拦警察,让很多人不解。

这个现象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人质在强大的压力和威胁下,会倾向于服从控制自己的yi方,这也正是为什么人质会服从配合绑匪的原因。著名的战争影片桂河桥描述的就是这样yi群被日军俘虏后,积极配合日军军事行动,患上“斯得哥尔摩症候群”的人。

可是朱祁镇先生却开创了历史,他创造了“土木堡症候群”,在他的这种能力的影响下,绑匪竟然会主动站在人质yi边此后伯颜帖木尔不但数次要求释放朱祁镇,还主动为其争取皇位,每每看到这些记载,都让我目瞪口呆。

这真是yi种可怕的能力。

忠诚与背叛

朱祁镇固然是个有亲和力的人,但很明显,他的亲和力并不是无往不胜的,至少对那位叫喜宁的太监就没有作用。

在朱祁镇被带走后,喜宁就迫不及待地抛弃了他的主人,投降了也先,现在看来,当初他守在朱祁镇身边,实在是别有企图,更为可恶的是,他还不断为也先出谋划策,并告知边关的防守情况,为蒙古军队带路,活脱脱就是yi副汉j嘴脸。

也正是这个喜宁,主动向也先提出,现在京城空虚,可以立刻进攻,必可得中原。

估计这位太监与大明有仇,或是本来就是卧底,除此之外,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动机。

也先雄心勃勃,在他看来,有了喜宁出谋划策,yi统天下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由于喜宁的背叛,朱祁镇身边没有了人照顾,于是也先为大明天子另外挑选了yi个仆人,这个人叫袁彬,也是在大战中被俘虏的。

也先不会想到,他的这个随意的决定却给了朱祁镇极大的支持,在后来的岁月里,袁彬用他的忠诚陪伴着朱祁镇,并最终等到了自由的那yi天。

而此刻以心腹自居,得意洋洋的喜宁也没有料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死在这个叫袁彬的人的手里。

在做好yi切准备后,绑匪也先开始实行绑架的最后yi个步骤:通知人质家属。

这是yi件十分紧急的事情,当年没有电话,必须要找人去报信,而且这yi次绑架比较特殊,报信的人必须加快速度,如果晚了的话,可能会出现“撕票”的情况。

所以他释放了yi个叫梁贵的俘虏,让他赶紧回去报信,务必在对方“撕票”之前,把消息送到。

这也算是个举世奇闻,绑匪竟然怕“撕票”

千真万确,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帝还是容易立的,大明王朝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排队等皇位的人足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如果不赶紧,万yi新立皇帝,手上的这个活宝就不值钱了。

于是,大明王朝的精英们就此得知:他们的好皇帝还活着。

这就麻烦了。

死了最好,死了可以重新立yi个,失踪也不错,起码可以先立个皇帝,把事情解决完,等到yi切走上正轨,即使前皇帝最终沿途乞讨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

可是现在的情形恰恰是最差的yi种,人不但活着,还做了绑匪的人质,明目张胆地找你要赎金。

钱不是问题,要钱给你就是了,问题是即使给了钱,人也不yi定能回来,如果让也先尝到了甜头,他可能会每年过年都会来要yi次,就当是压岁钱。拿钱后又不放人,你要是敢不给,就是不顾皇帝死活,舆论压力也是顶不住的。

然而这并不是最麻烦的,更大的问题在后头。

由于王振yi味想靠人数压倒也先,所以他出征时带走了京城三大营的全部兵力和北方明军的精锐,此时的北京城中,所剩兵力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而且士气低落。也先击溃了明军主力,必然会借助余威攻击北京城。照目前的情况看,凭借着这点兵力是很难抵挡住对方的攻势的。

而且也先进攻的时候必然会带着他的人质朱祁镇,作用很简单当人盾。

其实朱祁镇的真正作用不在于他是皇帝,而在于所有的守军都知道他是皇帝

不知道也就算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也先手中的这个人是皇帝,而也先很清楚这yi点,只要把大明皇帝放在他的队伍里,明军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打,万yi有哪个不长眼的在乱军中把皇帝打死了,那可就是灭族的罪过。

守也守不住,打也不能打,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办法。

大明王朝即将陷入绝境。

怒吼

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yi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女人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

人回来了吗当然没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稀世珍宝,还指望着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么可能把人送回来

于是他耍了流氓,钱收了,人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后宫干了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入北京,万事无头绪,人心惶惶,贪生怕死的倒是占了多数,很多人主张南迁。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人的本性,不过这些怕死yi族最担心的,倒不单单是自己的性命,还有他们的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的,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了,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情。

这种情绪yi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多人也已经准备好包袱,南迁令yi下马上就走。

但不管自己怎么打算,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还是走不成的,于是怕死yi族做好了准备,要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提出建议,yi定要让皇帝同意南迁。

在这些逃跑派中,有yi个人叫做徐珵。

此时的徐珵正跃跃欲试,他将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迁的建议,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议yi定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因为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二天到来了。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yi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yi次朝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的诸多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钰初掌大权,十分紧张,他迫切地等待着群臣提出建议。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出他的意料。

这些文武百官们上朝之后,竟然什么也不说,只是嚎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yi片。

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臣们都有同事亲属在这次战乱中死去,而且好好的yi个国家搞到如此地步,实在也让人心寒,多日的痛苦终于在朝会上得以发泄,算是哭了个痛快。

于是,这场关键朝会以痛哭拉开了序幕。

哭了yi阵之后,大臣们渐渐恢复了理智,毕竟伤心总是难免的,活着的人还要应付眼前的难题。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讨论朝廷是走还是留的问题。

徐珵首先发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因为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说法,在座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不是三岁小孩,徐珵怎么会愚蠢到把所谓天象当成理论依据呢他的这套理论又能说服谁呢,不是自取其辱吗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人却洋洋得意,认定大家都会相信他。他到底凭什么如此自信呢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

徐珵,吴县人今苏州,姚广孝的同乡,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大家知道,所谓侍讲学士是个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学之士是当不了的。而翰林院里往往书呆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读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可是这位徐珵却是工作休闲两不误,除了经学理学外,他还有自己的个人爱好阴阳术数之学。

前面提到过,所谓阴阳术数之学范围很广,包括天文c地理c兵法c算命等,可以说,这门学问如果钻研透了,倒也确实能出人才。著名的阴谋家姚广孝就是研究这个的,不过徐珵和姚广孝有所不同,姚先生研究的主要是前面三项天文地理兵法,徐珵却偏偏挑了第四项算命。

算命这玩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准不准我们不好说,但只要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仍旧存在,它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徐珵就是yi个有志于研究算命的人,他经常主动给人家算,虽说他不收钱,只是凭兴趣义务劳动,不过他经常算不准,所以人们也不大信他。

似乎上天想要挽救他的算命名声,在不久之后,这位失败的算命业余爱好者却对当时的yi件重要事件做出了准确地判断。

这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败。

在明英宗亲征前,他夜观天象,大惊失色,跑回家对老婆说:“我观天象,此战必败,到时瓦剌军队攻来就来不及了。你赶紧回老家躲躲吧。”

可是徐先生的算命水平连他的老婆都不相信,对他的这yi忠告,人们只是笑笑而已。

所以当土木堡之败的消息传来后,徐珵除了对自己的将来命运的担忧之外,还有几分高兴。

“都不信我,现在信了吧”

这件事情最终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够如此有底气地说出那yi番话。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

真是yi片亡国之象。

这yi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c真定失守。十yi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yi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c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c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yi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yi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yi个人,多了yi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

洪武三十yi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yi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yi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yi个普通家庭诞生了yi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yi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yi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yi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yi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yi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c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yi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yi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yi生吧

清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c河南等地。这yi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yi个奇迹,于谦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c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他估计也没有料到,这yi去就是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于谦巡抚山西c河南yi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yi针yi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yi个贪,yi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了。

于是正统六年1441,yi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后来于谦官复原职,王振连个屁都不敢放,可见王振此人实在是欺软怕硬,纯种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yi首诗来回答。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埜。

邝埜是yi个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间,他与于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合作无间,感情深厚。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于谦会熬到邝埜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yi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yi个太子太师从yi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