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yi下,如果列出yi万五千人的名字,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yi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yi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yi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yi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蓝玉的yi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yi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那yi夜,我梦见百万雄兵。
真正的动机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yi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我先说yi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yi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过yi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yi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yi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yi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yi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yi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yi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yi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另yi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yi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yi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yi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yi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yi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yi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yi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分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yi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yi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yi生看人都很有yi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yi句“皇帝是尧舜yi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yi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c明c勤c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yi个是马皇后,另yi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yi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yi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yi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yi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yi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yi个不幸的人,他的yi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c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yi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第二十二章 制度后的秘密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yi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yi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yi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c杖c徒c流c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c大木板打人c有期徒刑c流放c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yi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yi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c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破故事yi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c抽肠c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yi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yi张告示,yi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yi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yi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yi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yi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yi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yi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yi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c公侯贵戚死称薨c大臣死称卒c士死称不禄c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yi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yi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yi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yi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yi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奇yiyi书网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职业分配制度
当时的人按职业划分可大致分为:民户c军户c匠户。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c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c力士c弓兵c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c厨役户c裁缝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yi定要是军户,那万yi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yi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yi定要找yi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yi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yi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yi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yi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c用料c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yi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从yi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衣服颜色不同c花纹不同c花径不同c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腰带,yi品用玉c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乱,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目的。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c司法裁决c仓储准备c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yi分配到人。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yiyi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白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干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yi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军户c民户c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干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yi刻决定的,你爹干嘛,你也干嘛。
应该说这是yi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yi同组成强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c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