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明朝那些事儿 第 10 部分阅读

涂药,估计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牢里突然来了个人,不管死活的把受罚官员拉出去,塞到马车上,送到各个衙门去处理公务。

想死便宜了你,活还没干完呢

结果是被判了死罪的官员给下面跪着的犯人判死罪,然后自己再到朱元璋那里去领死。

活干完了,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

该杀的杀掉,该徒刑c流放的也执行吧,别再折腾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开国时期,官吏是比较廉洁的,而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官员因贪污被杀,是很不正常的。

应该说,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官员贪污的主因固然是他们自己不法行为,但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yi。

第十九章 冤案

我们下面要讲述的两个案件就很能说明yi些问题。这就是被称为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

应该说这确实是yi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在罕见。

我们先说yi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目前这yi问题尚未得到确认,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说法。

案件的缘由是这样的,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yi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yi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

要知道,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各府各县必须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这些使者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因为这yi路上是很辛苦的,没有汽车火车让你坐,你得骑马c坐船c再骑马,某些时候你可能还要搞些登山运动。

比如你是广西某地的官员,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yi两个月。就算你年初yi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满头大汗跑去户部,yi核对,错了yi个数字。

行了,啥也别说了,兄弟你打马回去吧,我等你。

于是又是yi路狂奔,先骑马,再坐船,回去改了账册,盖了公章。我去也

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赶到京城,又见面了。

兄弟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好久了,接着来吧。

这位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啥也别说了,还是回去吧,下次过来记得穿多点衣服啊,这边冬天冷

于是又赶回去,赶回来,这回核对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别回去了,在这过年吧,计划又该重新做了。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总怎么折腾,谁也受不了。经过分析,官员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爷总不能拿萝卜刻印盖公文吧。当时在街头私刻公章的生意还是没几个人敢做的,于是他们灵机yi动,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yi条不成为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yi个人例外。

很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员们竟然敢搞这些名堂

他震怒了,他认为自己做了yi回冤大头,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按说只要yi调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释的,其实即使是他派去调查的官员也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yi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事情的缘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没有人说。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滑稽场景,问话的官员也知道,回答的官员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

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官员们害怕。

如果上书辩解,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同党或者包庇,这个黑锅谁背得起。

就在此时,yi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值得敬佩的是,他并不是在职官员,而只是yi个平凡的生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只是yi个老百姓。

郑士利的直言

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yi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yi纸yi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yiyi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j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没错,大臣们也没错,当然小人我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误会啊

朱元璋给他的赏赐是送去劳改。

因为郑士利把朱元璋看得过于简单了,朱元璋并不是yi个糊涂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认错的人。其实从他的无数耳目那里,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实真相的。如果他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明朝的天下就不会姓朱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里。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营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来,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现在这些官员们为他干活。

综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给朱元璋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居然敢于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这是藐视他的权威。

真是好大的狗胆居然为了偷懒就私用权力,今天你们不经过我的允许,把印盖在文书上,要是容了你们,明天就会把印盖到我的头上不整治你们yi下是不行了。

郑士利被罚作苦工了,作为yi个平凡的人,他没有机会见识皇家的威严,没有福气享受当官的荣耀,他yi无所有,却凭借自己的勇气完成了他个人的壮举。由于他的英勇行为,这位即非皇亲国戚也非名臣将相的普通人被记入了明史。

在属于他的明史郑士利传上,我们看到的是勇气。

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我们遗忘的。

相对于那些空印案中获罪的官员们,郑士利还是幸运的。

既然案件已经定性,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处罚了,问题在于几乎全国所有的府县都存在空印现象,总不能把所有的府县官员都杀掉吧。

这又是yi个难题,但在朱元璋那里,似乎没有他解不开的题目。

他总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旁人认为他绝不可能把涉案的所有官员都杀掉,但他真的就这样做了。

官员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天涯还是海角,山地还是平原,所处的环境繁华或是荒芜,你们的待遇都是yi样yi样的。

在我们宣布处罚结果之前,先说yi下当时全国的行政结构,全国共有十三个省,yi百四十多个府,yi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

处罚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yi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这是名副其实的yi扫光,平时都争谁官大,这下倒好,干个副职还能去当兵,正职就得掉脑袋了,真是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杀掉了,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他爹方克勤,这位仁兄在山东济宁干知府,为政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的没了脑袋。

但要说明的是,空印案中所杀官员的数目是有争议的,有些史料记载死者上万人,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朱元璋处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员,对副职他并未杀掉,朱元璋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杀人狂,他是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的。杀光官员这种蠢事,他不会干的。

综合分析空印案,可以看出,此案和肃贪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官员们由于工作上的便利采取的yi种变通手法,演变成了yi件大案。而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有人上书说明真相的情况下,朱元璋还接着处理此案,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朱元璋的行为大概可以用说唐里秦叔宝进牢房时,衙役喊的yi句话来解释:“进得牢来,先打你yi百杀威棍,看你老不老实”

这杀威棍真是狠啊。

空印案的规模和排场在洪武四大案中只能算是小弟弟,下面这个案件才算是大哥级别的,那才是真正的所到之处,yi扫而空。

郭桓案

此案与上yi案件不同,其中确实存在着贪污问题,但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在贪污案件中确属罕见,而此案中也确实存在着某些很多疑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c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c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在朱元璋的编的大浩中,详细列举了郭桓贪污的方式和数量,看了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有必要列举yi下请仔细看,疑点就在其中,其贪污行为包括:

1c郭桓私分了太平c镇江等府的赋税,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钱粮朱元璋没有收到,全被郭桓私自吞掉了。

2c郭桓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具体数字是这样的,当年浙西的钱粮是450万石,郭桓只交给了朱元璋200多万担,其余的他自己私分了。

3c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巧立名目,创造性的征收多种赋税:包括水脚钱c车脚钱c口食钱c库子钱c蒲篓钱c竹篓钱c神佛钱等。

最后算出总账,他和同党yi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粮食。

这么看来,郭桓确实是胆大妄为,他勾结其他官吏贪污,朱元璋也并没有放过他的同党。那么郭桓的同党是谁呢,经过朱元璋的追查,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成为了郭桓的同党

他们包括礼部礼法尚书赵瑁c刑部司法部尚书王惠迪c兵部国防部侍郎王志c工部建设部侍郎麦至德等。请注意,这个名单很长,据刑法志记载,当时六部除上面所列高级官员外,所有侍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被干掉了。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yi人,侍郎副部长两人上文已列出者除外,所有的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当时的部长真的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陷入了恐惧之中,见面的第yi句话应该就是“你们今天死了几个”其实到后来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因为yi个部里最多只剩下三个人。

这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粮食是由省里送来的,往下查,就是各个府县,府县再往下,就是那些所谓的富户c粮长。这些人也大多被杀掉。

此案yi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yi扫而空了。

这样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在郭桓案件中幸存下来的官员,真不容易啊,怎么把你们给漏了呢

案发现场的疑点

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我还会给大家介绍yi些历史学的分析方法,当然,还是用我的方式。

对郭桓案件的分析,我们会采用yi种类似于破案的方法,相信大家会感兴趣的。

下面就请大家拿起自己的烟斗,开始对案发现场的勘查吧。

以上所列就是史料的记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案发现场,请大家注意,并非所有史料都是可信的,在这些资料中,互相矛盾的并不少,就如同凶案现场会出现很多将你引入歧途的线索yi样。

但只要你认真分析,是可以找出真相的。

其实历史学家们很重要的yi项工作就是从这些互相矛盾的资料中找到真相。这里再提供yi件重要的破案工具,也是历史学上很重要的原理之yi,那就是大家看史料的时候,yi定要考虑到写书人的背景,因为这也或多或少决定了该书的倾向。相信如果不是自虐,写书骂自己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吧。

我们就把这个案件的史料让大家来分析,这里就是案发现场,你能从中看出有哪些疑点吗

如果你还在思考,那就先不要看我的结论。

下面是我自己的分析,只供大家参考。

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疑点:

1c贪污的数目应该有yi定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要知道当时明朝yi年的收入也只有2400多万石粮食,在朱元璋刚刚处理完胡惟庸,且已经设立了锦衣卫的情况下,郭桓不过yi个侍郎,何来包天大胆敢如此妄为,贪污的数量居然赶得上明朝yi年的收入

而且我们先前已经介绍过,当时肃贪力度之大,贪官闻风而逃,即使身在穷乡僻壤,白天贪污,晚上就被告发,郭桓等人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每天无数的密探来来往往,他老兄居然还敢私吞几个省的公粮朱元璋自废除丞相之后,很多小事他也会亲自处理,如果有几百万石粮食不入库,朱元璋早就跳起来骂人了,何必等到御史告发

2c我们看看历史上著名的贪污案,就会发现其实贪污这种事情,yi般都是人越少越好,既安全,分的钱也多。郭桓不过是个户部侍郎,要贪污粮食怎么会和礼部c刑部c兵部c工部c吏部的人yi起合作,莫非他是觉得知道他贪污的人太少,想给自己打个广告不管怎样,郭桓也算是风光了yi把,他yi个小小的侍郎,其同党的数目居然打破了丞相胡惟庸保持的记录。

虽然这个记录并不光彩。

综合看来,这个案件是存在着很大疑点的,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此案就是子虚乌有,郭桓的贪污行为很有可能是存在的,只不过数量没有这么大,所谓的同党没有这么多罢了,不然为何朱元璋不找张三李四,偏要找你郭桓呢。

如果你有更多的发现,那么就要恭喜你了,你已经走上了理性分析历史的道路。历史的疑云是永远存在着的,我们在这里所作的分析只是yi家之言,并不能给郭桓案件下yi个肯定的结论,充其量只是yi个推论。

重要的是,如果你能从这种分析方式中有所斩获的话,请你相信,打开历史迷雾的钥匙已经离你不远了。

郭桓案最终还是结束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案中被杀的最后yi个人正是此案的主审法官,杀掉无数官员的右审刑吴庸。

经过这yi连串大案,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有些好事的人就拿这些官员开涮,说朱元璋上朝时如果玉带系在肚皮下面,就是要杀人了,如果玉带在肚皮上代表今天平安无事。如果这样判断,那是要出问题的,万yi哪yi天朱元璋吃得太饱,肚子胀,玉带只能放在肚皮上,心情又不好,官员们可就要吃苦头了。

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什么仪式呢,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孩子,交待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c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之类的后事,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

散朝的时候,老婆孩子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大肆庆祝yi番,庆祝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活了yi天。

这些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历史景象,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官我也不做了,回家总行了吧。

哼哼,没有那么容易。“j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诽谤朝廷,这又是yi条重罪。于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正是“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明朝的官员们在这个矛盾上充分体现出了这yi特点。他们想出了yi个很绝的方法装疯。

在洪武年间的朝廷里,好好的yi个人突然间得了精神病是常见的,具体表现为痴呆c神情木然c披头散发c见到人就叫爹c拿着菜刀四处和人打招呼等,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当然只有yi个多活两年。

话说回来,这招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也没有精神鉴定这yi招,只要你能下血本,多恶心的事都做得出来,就yi定能够成功。

下面我们就举yi个成功者的例子,那装疯意志可真是坚强。

这个倒霉或者是幸运的人叫袁凯,是监察御史,有yi次朱元璋派了个工作给他,把处决人犯的名单交给太子朱标。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工作,但袁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他把名单交给太子,太子看到名单上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可问题是他并没有自己去找老爹说这句话,而是转告袁凯,让他去告诉朱元璋自己的意见。

袁凯心想,去就去吧,见了朱元璋,老实的把太子的话原样说了yi遍,完后叩个头,准备走人。谁知就在此时,朱元璋问他:“太子意见和我相反啊,你看谁说得对呢”

见鬼了,你们父子俩的事情,是我yi个小官能掺和的吗,袁凯左右为难,没有办法,想出了回答的话:“皇上也没错,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维持法纪,太子放人是发善心。”

真是难为袁凯了。

谁知朱元璋听后大怒,当面斥责袁凯狡猾,不说真话,然后把他赶了出去。袁凯回家后越想越怕,下了决心装疯。第二天,他就不上朝了,让家里人传话说自己已经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