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回答,可是倘若仅仅如此,那周不疑就不是周不疑啦而且直如老儒之论,并非冲动激烈的少年人的言辞。他接着就侧面反击魏讽:“子京但记孝武皇帝举孝廉也,而不记孝文皇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尚在其先。传之后世。即茂才也。未识二者孰先”
你们不是上来就问我老师什么利与义的先后次序吗那我也来问一问。你认为孝廉和茂才,这两科究竟何者为先
魏讽正色答道:“施之于先,未必即可先也……”不要以为茂才科的前身贤良文学产生比孝廉科早,就应当置于孝廉科之上,这高低顺位和产生先后,真的并没有对应关系“是故讽以为,德先于才也。况贤良亦名方正,岂但论才而不论德者乎”贤良文学。后来不是曾经改名为贤良方正吗又有“贤”,又有“方正”,你敢説跟品德没有关系
周不疑当即回答:“非也。孝武皇帝元光二年,使举贤良,云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是重其明于史,而能其事也。董仲舒、公孙弘由是进也。董子且不论,而公孙弘为丞相。布被粟饭,其廉也如此。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至杀主父偃,而徙董子胶西,岂得名为德者乎”
这段对于公孙弘的评价,不是周不疑自己的理解,而基本上引用了班固在汉书中的原话,所以説:“子京云廉吏恪于身,斯能勤于事,其果勤于事乎”
完了还有更重要的例子呢“子京亦云孝子孝于亲,斯能忠于君。昔王凤病,王莽侍疾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可谓孝矣,然其果忠于君耶王氏竞为奢靡,而莽独守清静,实廉也,然其治国,愈勤于事而国愈乱,乃不可为戒者乎”
真是当头一棒,这把王莽都抬出来説事儿了,魏讽哪儿还敢辩驳啊对于东汉朝来説,王莽是绝对的标杆,不过是反面标杆,他绝对不可能为王莽开脱啊。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説王莽的孝和廉都是假的……可对方要是反问,道德不可目见,你怎么确定一个人是真孝廉是假孝廉呢那么用吏崇德,不就仅仅是空口白话吗
他还在皱眉思索呢,那边周不疑却乘胜追击,又加上了一段:“周礼.地官.师氏云: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乃知孝、友、顺则一也,父母、贤良、师长亦一也,则就孝廉论,贤良如父母,如师长,孰先孰后,乃可一目了然也。”
是勋正端着酒杯在喝,听了这话差diǎn儿没直接喷出来你丫这是彻底的歪解啦,可是歪得不错,越是歪,对方反倒越不容易反驳。
周不疑説完自己的理论,就此笑吟吟地望着魏讽,等着瞧对方还有啥可辩的。是勋心説果然是天才少年啊,这思路就是敏捷,魏讽虽“有惑人才”,真比口舌,确实不是周元直的对手。不过今日酒席宴间,正不必把气氛搞得太僵,他略举一举杯,正想打个圆场,忽听旁边儿陈祎开了口:
“孝子孝于亲,未必能忠于君也,然其不孝者必不忠可知也。廉吏恪于身,未必能勤于事也,然其不廉者必不勤可知也……”你举的公孙弘和王莽两个反面例子都很对,但这并不能説明孝和廉就不重要啊“私以为,治国以德,用吏以廉,其有才者升进之,无才者黜落之,终不害国事也。治国以利,用吏以才,逮其无德者以法绳之,而不识已苦民深矣……”只要道德高尚,哪怕没有才能,在试用阶段也不会害民误国,而倘若有才无德,仅仅试用阶段就可能酿成很大的祸患哪。
説着话他转向是勋:“是公以为然否是公之能,天下咸知也,而公之奢靡,知之亦多矣。岂不欲进道德之士以察其弊,而特使魏王唯才是举耶”
是勋还没作答,郑浑先一脸的讶色:“元德此何所言欤得无被酒乎”虽説是你主动要求前来赴宴的,终究今天我算半个主人,你算陪客,陪客无礼,主人也面上无光啊。你怎么説着説着,竟然把矛头指向了是勋呢你丫是喝多了,所以才口不择言吧
郑文公得赶紧表态撇清,是勋却微微一笑,注目陈祎:“司直有言,何必曲折而道”有什么话,你就往明了説吧。陈祎并不躲避是勋的目光,而且冷笑道:“来时见是公从人数百,车数十乘,得无皆财帛乎未知何所来耶”
是勋不禁“哈哈”大笑:“司直,卿欲为李元礼耶惜乎勋非羊元群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