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知道孙权的底线,说我们可以把丹阳、豫章甚至吴郡都交给朝廷,但求会稽一郡而已,但您不能把孙家人都绑到江北去。先破虏孙坚本为南人,先讨逆孙策根基亦在江东,倘若离开江东,则孙氏虽存,亦等同于殄灭也孙将军是断然不肯答应的。
“今魏公之敌,不在江东,而在蜀中,孙将军既愿降顺,盍安抚之,使为朝廷牧守东南一隅魏公若逼之甚,南人当沥血而誓,严守故土,有死而已,则公虽得江东,伤损必剧。使中原男儿伏尸天南,不得返于故土,岂当国者之仁政耶设迁延日久,恐益州将发兵以向关中,诚公心腹之患也。望魏公熟思之,毋迫之甚也。”
曹操闻言,不禁瞟了一眼顾雍顾元叹自从跟随入帐以来,便即一言不发,光听张昭跟那儿白扯了。就表面上看,他这是尊重张昭,身为副使,非必要不应该抢主使的风头,而事实上……张公您这话真能唬得住曹操吗“南人当沥血而誓,严守故土,有死而已”,你在说谁啊你说的应该是那些淮泗旧臣,正经说起来不算“南人”吧,而吾等南人,有几个真肯给孙家殉葬的
曹操早就暗中向“吴四姓”许诺过了:扬州若下,元叹可为刺史,吴郡或别命守,会稽则陆伯言而可你顾雍本州人做本州刺史,问题不大,我许了你了;至于吴人而为吴守,这个不大合规矩,我会另外派人,但把会稽郡给你们,陆议居中联络,功劳甚大,就让他当会稽郡守吧。
所以顾雍不说话,曹操把眼神瞟过来,他却故意把头一扭,不去瞧对方张昭聪慧,怕被他瞧破,所以我不能跟您使眼色啊,但我可以故意不使眼色,您应当明白其中的含义。
张子布尽唇舌,曹操只是不肯让步。此时太史慈、陈矫等已然顺利渡过了长江,在芜湖、丹阳、秣陵、湖熟等地与孙军展开激斗,虽大胜,亦稳占了上风。消息传至安邑,是勋手捧文,不禁久久地沉吟
看起来,孙家大势已去,除非出现什么惊天大逆转比方说曹操突然遇刺而死否则恐怕难以回天。即便刘备、吕布在西线攻破了南山和陇关防线,逼近长安,曹操也可以独自返回相救,却将灭吴之权授予麾下将领,比方说太史子义……本来嘛,要早知道水军打得如此顺手,他都不必要亲自远征的。
是勋本来应当很欣慰的,自己凭借小蝴蝶翅膀的煽动,引发连锁效应,终于要把三分鼎足的未来扼杀在摇篮里啦。即便终灭不掉吕布和刘备,那也不能算三分,曹家可将主力都调用到西线,东方得安,的魏朝就算没能统一天下,也不必要象原本历史上那样,消耗大量资源在战事上。中原的生产力将能很恢复,则北虏亦不足为患也。
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孙吴基业,就此覆没,孙策之奋战,已成明日黄花,历史被扭曲成这样,究竟是好是坏对未来会产生如何的影响他根本就法预测。而且孙权终将会是怎样的结局
灭袁绍、灭公孙,他从来都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前者本来就可成事,后者对天下大势也没多大影响。但灭孙氏却不同,孙权一代枭雄,既然法成功,总该得着个轰轰烈烈的死法吧,比方说来一场流芳千古的大战,让他可以拼到后一刻……
然而大势所趋,大战估计不会再有啦,吴会等地将悄声息地归从于王化。孙权若不战死沙场,不管是俯首而降,还是吴县城破后先手刃妻儿再自刭甚至啥的,都难使人心生悲怆。真正的悲剧,不是使观众涕泪滂沱,而是使观众长久地黯然神伤英雄不待迟暮即败,便是这类悲剧。
倘若并非穿越而来,不知道原本历史的走向,估计不会这般伤春悲秋吧是勋过后想想,也觉得自家的感叹太过稽。事难两者也,又想曹操统一天下,又想孙权、刘备得好死,世间安得如此“双法”
不过……他思路一展开,突然间想到了一条妙计,于是写下一封信,派人马传给曹操。信中重点,其实只有学自后世奸佞的八个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信才刚传递出去,突然门上来报,说世子相召。是勋一开始也没多想,整顿衣冠便前往曹昂府上,可是随即曹昂递过来一封信,他展开一瞧,却不禁大惊失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