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魏文魁 第二十五章 又闻噩耗

诸葛亮建议趁着收服了拓拔部的机会,派人去威胁美稷,逼匈奴人俯首称臣是勋闻言,微微一皱眉头孔明说得有道理啊,自己就光想着怎么攻打美稷,一口气把匈奴都给吞了呢,就没想到匈奴人怕鲜卑人,而如今自己利用拓拔氏,大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连续收服五个鲜卑邑落……美稷的匈奴人但得闻此,岂有不肝胆俱裂的道理趁着他们害怕,或许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岂不大妙”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过,派谁去游说匈奴为好呢这事儿危险系数太大,是勋本人是肯定不去的正在沉吟,诸葛亮毛遂自荐道:”亮愿为此,请先生允之”

是勋垂着头,心里有点儿不大放心虽说”舌战群儒”只是小说家语,但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作为刘备的使节,前往东吴折冲樽俎过,要论嘴皮子,肯定是有一套的然而孔明久在中原,熟悉汉家士人和豪杰的心态,对于胡人,恐怕就没那么了解了若不明敌之心,又如何说而动之倘若孔明是类似郭淮的出身,是勋就要放心得多

故而他终还是摇一摇头:”此行甚险,孔明不可贸然前往”

诸葛亮反复求恳,是勋眉头微微蹙起,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因而坚决不不允,后只好说:”吾已命诘汾,力……是魏归还部中,收服没鹿回等,且待事协,再议不迟”

现在去威压匈奴,未必是好的时机,还是等诘汾父子彻底掌控住了另外四个鲜卑邑落以后,咱们再研究这个问题吧

随即他便问诸葛亮:”吾欲使孔明赍此奏赴都,可愿行否”这可是露大脸的机会,你不会不答应吧

诸葛亮还是一心想游说匈奴可是转念一琢磨,自己只要马加鞭,赶紧去递送了上奏再回来,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能够赶上老师所说的”再议”之时,于是也便欣然允诺了是勋说我今晚也写一份上奏,你明后天上路,一起送去都中究竟是如何收服那些鲜卑部族的,前因后果,必须他这位刺史亲自撰文向朝廷说明哪

等到诸葛亮躬身退出去以后,是勋双手扶案,又想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恍然大悟他明白自己刚才觉得不对,究竟是哪里不对了后世皆云:”诸葛一生唯谨慎”为啥自己麾下这个孔明却多番行险不久前刚自身为饵要烧匈奴,如今又请求前赴美稷说降,这可不象是自己认识……从本上了解的诸葛亮啊

转念再一想,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原本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入蜀之前的事迹很粗略,什么火烧野,火烧博望,那都是小说家语,三国志上也就记载着他为刘备负责后勤,足食足兵,外加往说了一回东吴而已其后初次领兵入蜀增援,别道的张飞收严颜,克城砦描述得挺详细,诸葛亮的本军究竟怎么打的,却片言提及此人事迹之逐渐鲜明,要在入蜀之后,甚至要在刘备去世之后

刘备死后,诸葛亮很便军政大权一把抓南征北讨,席不暇暖这时候蜀小魏大,以小搏大本来就危险系数很高,加上身为执政者,诸葛亮深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道理,他敢不谨慎吗魏延站在前线指挥官的立场上,敢提出子午谷战略,不惮冒险,诸葛亮身为军统帅,甚至是一国执政,他却真不敢去冒这个险即便成功率高达9999,他还要担心那万一呢

这条时间线上的诸葛亮不同,一是年纪还轻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应该还在隆中种地呢,年轻人本来就冲劲儿够足,思虑却未必周详,好出风头好冒险;二则如今他肩膀上也没有那么沉重的担子,就算冒险失败,也不过折进自己一个人去而已,不会影响国家大政,不会影响到他对刘备或者别的什么人的承诺

看到一个跟自己认识中不尽相同的诸葛孔明,是勋不禁唏嘘万千历史真的改变了呀,而历史也将改变其中的每一个人话说是不是要找个机会按一按诸葛亮略显浮躁的心呢郭伯济与他年龄相仿,但瞧着就要老成得多这跟有没有爹教有关系吗

脑洞一开,就再也刹不住车了,导致是勋想写上奏,提起笔来老半天,却始终落不下一个字去终只得把笔一抛,算了,还是找人来帮忙撰写,自己后再修一遍,然后誊清吧可是找谁来写呢诸葛亮才刚出去,并且还有很多事儿要忙,似乎不大好再拉他的伕,郭淮,秦谊笔头上是不大灵光的,孙毓南就不用说了白白浪了他曾为赵邠卿驭者之名可惜啊,自家把孙彦龙留在了许都,贾梁道也被遣往平阳,都不在身边儿

是勋考虑着,如今守牧一州,光靠着搜集些历史上有名的才杰之士,恐怕不够才士数量终究有限自己应当再招些普通的读人过来,充当杂役和文案,只可惜此朔州荒僻,连大户都没有几家,读人少嗯,且待返回离石之后,再向郑文公求索吧

第二日送走了诘汾父子及窦宾等人临行前,是勋作诗一首,以赠是魏,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