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最先记载源于孟子乃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
支持殉葬之人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必然断子绝孙。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殉葬制度是周朝礼乐重要的一部分孔圣既然提倡复古自然也会支持殉葬制度。
而反对殉葬的人则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反对殉葬但却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解释是根据孔子家语的孔子原话认为孔子提倡用草束成人形充当真人陪葬若是利用和活人相似的陶俑陪葬这种人的家族或国家必然覆灭。孔子认为连像人的陶俑都不应该陪葬自然更不能拿活人陪葬。
第二种解释是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非常仁慈这种人难道就没有继承者吗言下之意是这种仁慈应该发扬光大必然后继有人。
反对殉葬之人是利用“仁”来作证据但支持殉葬之人用“礼”来当依据。
无论是孔圣本人还是孔圣世家之人都没有对此话进行解释倒是孟子引用此言的时候认定孔圣反对陪葬。
“礼”乃是圣道之一但礼一直在变无人可以把握脉搏只有半圣才能以圣议的方式修改礼节但修改的都是迫切需要改变的殉葬制度一直没有被列入圣议。
方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非常清楚殉葬制度必须要废除
“那么本次经义的题目就以秦穆公杀三良为题废恶礼扬仁义”
方运选好了此篇经义的题目经义不是策论策论可以细致讨论殉葬制度的利弊。但经义要把殉葬大而化之为恶礼。
过了许久方运决定用极为少见的“多破”之法利用“仁”“忠”两个方面来破题。
“仁者知人之好生而恶死;忠者知报国而非掘族之基。”
此言是一个有仁德的人理应遵循人的本性来做事每个人都想要活着而不想死殉葬自然是不仁的举动。而一个忠于人族的人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人族的基石。害人族之基石便是对人族不忠。
方运心知破题宜正、全、伟忌偏、邪、急。
第一句的仁属于正中规中矩但第二句直接抛出“殉葬就是在挖人族的根基”则有些“邪”与“急”下面一旦不能自圆其那整篇经义必然降等。
方运在没写之前。原本还有些心惊肉跳但在书写完两句后反而平静下来。
第二句若在后文无法诠释自然是“邪”是“急”。但若诠释的好便是“全”是“伟”。
方运已然想明白第二句以荀子的“名分使群”圣道理念为引进一步阐述社会分工问题。本质上就是目前人族的人力不足但却往后世的生产力等方面靠拢截取部分先进的理念。与圣元大陆思想融合。
破题之后方运直指秦穆公杀三良之事乃是暴虐然后按照自己总结的结构来书写这篇经义该引用众圣原话的时候引用该用事实论据的时候用事实论据最后用最正统的儒家思想来证明殉葬乃恶礼而恶礼必须要废除
在这篇经义中方运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阐述殉葬带来的后果直指问题核心犀利程度远超之前任何反对殉葬的言论。
不过方运把后世的语言稍加改变并不提其中的核心只“猜想”而不言“道理”。
方运实则在用更清晰更细致的语言和道理来解释圣元大陆的思想这种行为便是注。
在书写这篇经义的时候方运想起后世著名的一句话。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此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只不过方运自知文位很低真要作注怕是会被圣道力量反噬所以用词极为心。
待方运写完这篇废除殉葬恶礼的经义之后只觉一股莫大的力量自纸上升腾。
方运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才气可能还不如那篇水调歌头但其浩瀚充沛之感却远胜任何诗词。
不过一道更加伟岸无量的力量压了下来掩盖此文的所有异象。
经义不比其他哪怕方运处处心既然提到“废除恶礼”否定商周礼仪而且道理清晰在众圣作出批示之前这篇经义就不得对外发表由圣庙主动压下。
且不其他后果单出现声传百里乃至千里引发思想混乱就可能导致一些读书人文胆炸裂。
方运看到异象被压下意识到此文已经“上达圣听”至少也是经义中镇国的水平。若是水平不足哪怕再有奇思妙想也不会被众圣重视。
方运松了口气浑身疲惫只觉右手酸疼仔细一看右手竟然微微浮肿心中骇然这就是文位不足的缘故一旦写这种涉及圣道的文章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反噬。
“幸好我写的内容都有道理若是稍微胡编乱造或者我自己都不信却打着废除恶礼的旗号估计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死。”
方运晃了晃发酸的脖子抬头一看夜色已深急忙伸手去触摸考牌可以通过考牌来获知具体时间。
“没想到不过区区上千字而已竟然写了整整六个时辰。以后若文位不足尽量少写这种文章”方运心道。
随后方运握着考牌默念一盘热乎乎的饭菜自天而降。
方运饥肠辘辘大口吃光盘中的牛肉米饭之后倒头便睡。
方运慢慢睡去也不知过了多久方运突然感觉不对睁眼一看就见无尽的虚空深处有一对巨大的眼睛。
那眼睛由两颗太阳组成光芒万丈。
“还我文曲星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