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儒道至圣 分卷阅读347

“若想得乙等必须分别对农事和军务有良好的对策并且把两者联系起来。但要想得甲等就不仅仅是联系那么简单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一国之相的位置把农事与军务统一。那些甲等范文好则好但称不上妙因为他们是强行把双问的不同类别统一。以此篇为例农事就是农事军务就是军务强行统一起来只能是一些“屯田”之类的老套手段但若要两者更完美统一应该添加一个纽带而这个纽带在现如今的国家中又不能强过农事和军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跑题直接丁等。”

“所以真正的甲等双问好文不仅要有联系并重和统一必须还要有纽带这就是方向而具体如何献策农事和军务则是道路。若要得甲等两者缺一不可”

方运有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社会的经验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万能的纽带。

在想好纽带后方运就根据景国的现状分析然后思索对策。

一刻钟后方运提笔在开头就直指统一回答:“臣对:无农不稳无军不固无商不富。农者”

董知府就站在方运身边仅仅看了前十二个字目光一闪。

策论最忌讳跑题偏题明明是农事与军务却加一个地位不如两者的商写好了则罢写不好恐怕直接丁等。

不过董知府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看下去。

方运经过五次才气灌顶又得文曲星照思维极其敏捷很快把自己所知所见所闻的一切联系起来然后迅速分门别类再挑选出适合此篇策论的内容最后再进一步精炼。

那些普通举人书写过程都是下意识进行但方运得文曲星照后思维已经达到进士的程度这些过程都非常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出现。

在农事方面写了几句方运脸上突然浮现一抹微笑因为他在写的过程又有新的发现这策论和经义不同经义是分析圣人之言必须要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圣人之道自己还在次要位置。

而策论根本是在献策是在向君上和考官展示自我那么面面俱到反而落了下乘一专多能才是策论答题的第二个要素。

于是在写农事的时候方运没有学策论指导书籍那样用洋洋洒洒数千言来献策而是在写了一些问题对策后笔锋一转写到:“无农不稳何以稳农”

接着方运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农事的重点落在“稳农”上。

董知府一看差一点拍案叫绝在农事方面很多人都提出重农思想和对策但是“稳农”却比“重农”更加具体更加精确不仅能抓住考官的眼光也更符合策论的理念。

董知府盯着方运的头很想知道这个家伙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会这么机敏因为“何以稳农”四字一出哪怕是方运写的稳农之策和别人的重农之策一模一样但就凭这四个字也能稳压其余考生。

写完农事方运又开始写军务景国边患严重景国的考生若是答题必然会围绕对付妖蛮进行但方运则秉承专精的答题理念不写军工不写兵将而写“军纪”然后从军纪稍稍延伸到军心明明白白写只有军纪才能让军人有心有魂。

写完军务方运松了口气稍稍稳住自己心神重新阅读一遍前文最后点点头确定自己写的和自己所想一致神态更加沉稳。

董知府一直在观察方运看到这一幕他在心中暗叹真是名不虚传方运刚才的举动看似普通却已近“明己”。一个人活得越久越知道了解自己最难而“明己”还要高于“自省”自省只是提醒自己的过失“明己”却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错与对不仅要改正自己的错更要坚持自己的对。

董知府一直沉浸在“稳农”和“军纪”两策之中他没想到一个少年举人竟然能写出这般深刻的道理不仅远超他这个进士而且很具有可行性。

“董大人我答完了。董大人”方运道。

“哦”董知府脱离思索两策的状态然后叹息一声看着方运。

“十九年前你若在密州解元必非我。”

方运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董知府当年的考题他不仅在十九年前参加了举人试而且还是密州的举人第一。

第337章策论双问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