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儒道至圣 分卷阅读174

大多数人不理会诗君首徒的评价因为人人都知道诗词文无论是开头惊艳、还是开头平平但后期石破天惊都是堂皇大道这一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明显在叙事以妙词开头中规中矩是不如陋室铭的开头惊艳但也没有瑕疵更何况那才气爆发的过程非比寻常。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方运写下第二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才气二度喷发上涌如同橙色的光柱立在纸页上异常凝实超过两尺已经达府

董知府刚读完后忍不住又加了一句:“半首达府”

冯院君听完后猛地一拍大腿忍不住惊呼:“成了无七夕之哀化恨为惜一改写牛郎织女必然悲愤莫名的惯例既然天人相隔一年一度相见自然要珍惜这一刻。悲了一年到今日自然要喜两人之情真意浓自然远胜他人”

“秋风秋露原本平平可到了七夕这一天写成金风玉露足以衬托牛郎织女相见的来之不易。”

众人不由自主点头一位老举人拂须赞道:“那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代表了七夕诗词之巅峰每逢七夕词会文人墨客绞尽脑汁写牛郎织女如何悲伤、如何怨恨。但这首诗把恨一笔带过第一句平铺直叙但第二句奇峰突起相见应当欢悲从何处来更真更妙更动人”

连许多敌对的庆国人都下意识点头虽然各为其主但都是读书人这么多年所学让他们本能地认同真正的好词。

诗君首徒冷眼一扫所有庆国人立刻低下头。

方运又酝酿片刻继续书写。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次纸面上的才气只多了五寸达不到三尺还停留在达府不能鸣州。

第三句一出方才大赞的人立刻闭上嘴甚至有些尴尬。

诗君首徒立刻笑道:“我一开始还佩服方运的出奇可这一句写两人相见的互诉情深短暂的相遇和梦一样虚幻离开时连鹊桥都不敢看还不是和那些俗诗俗词一般痴男怨女。悲恨交织大煞风景落了下乘”

景国人无言以对因为诗君首徒的一点没错这第三大句似乎又重走了前人的老路下一句万一继续写心中之怨怎么也不可能妙得过那一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很难鸣州。

但是。那些老人和进士则十分平静因为方运前两句写的极好就算第三句略显平淡第四句只要稳住。也有机会鸣州。

方运缓缓写下第四大句而董知府用平稳的声音跟着念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两个庆国举人脱口而出

诗君首徒的脸色瞬间由白变红、由红变青最后由青变紫。愤怒地盯着那两个人心里骂道方运可是景国人啊你们喊什么好

众多景国文人忍不住拍案而起。拍得桌子砰砰响然后激动地盯着那页纸。

周围天地元气涌动纸页上才气冲天

上面的才气瞬间冲破三尺达到鸣州随后又再度喷涌直破四尺最后才气停在四尺五寸处词成镇国

纸页上的字散发着淡淡的光芒每一个字的光芒都和月色一样明亮。

一股浓郁的墨香向四面八方传播犹如八月桂花香飘十里一般每一个人闻到后都精神一震。

“神来之笔见前恨见时喜见后悲起落有序但最后却看破离别苦恨看破难分难舍若情在纵然千山万水相隔又何妨”

“最后一句感情至深至善人人都知牛郎织女之情可数百年来来唱去终究脱不了怨憎的枷锁。这最后一句击碎万千七夕诗文当真超脱了寻常的诗文。此文情之重可比千山重”

“此词一出那些痴男怨女的七夕诗词便不需看了”

“若牛郎织女星有灵必叹方运乃唯一知己”

“此诗的意境真的已经有超脱之象。才气四尺五若传唱百年必然能再升数寸突破五尺词传天下”

“是极”

“这最后一句隐隐有看透世情的大智慧啊这下方镇国的名号算是坐实了”

一个秀才大声道:“庆国人谁方才这首诗落了下乘”

诗君首徒低着头不言不语。

那些举人进士完全忘记反驳诗君首徒沉浸在这首词最后的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许多人拿出纸笔纷纷书写反复议论。

许多人的神色慢慢变化着似是被这首词勾起往事。

突然天空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大放光华落下两道星光犹如两道光柱落在南副城每一道光柱都有十里粗。

牛郎星星光周围的光芒很淡但中心处最为明亮甚至有些耀眼照在方运身上。

方运微微眯起眼感到全身似乎有水一样的东西在流动慢慢渗入自己的体内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感觉不上好或坏。

织女星的星光落在城下。

方运好奇地走到城墙边就见织女星光的最亮处站着一身淡青色衣裙的杨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