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类似文宝但不是文宝。
兵书和文宝相似的地方是都是实物通过消耗才气激发其力量。
不同的是普通文宝需要有人永久消耗自己的才气炼制消耗的才气永远不会恢复半圣文宝则需要靠圣道根基的力量:而兵写的过程中不需要永久性消耗才气只要能写出来就可以使用。
但是每个举人都可以消耗才气制作文宝但不是人人都能写出兵书哪怕照着孙子兵法写写出来的也只是文章算不得兵书。
方运心中决定把下一步的目标放在兵书上。
“兵家主战兵书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只不过和诗词之力比兵家的兵书在对个体的杀伤力远不如更适合大规模的战斗辅助力量也较多。比如上次杀那头伪龙血脉的龟妖帅就没人用兵书。因为在个体实力无比强大的敌人面前普通兵书毫无用处除非是自己所著的兵书或者是特别强大的兵书。”
“因为才高一斗的关系我现在才气的量比初成举人的才气还要多一些似乎可以运用兵多如牛毛如唐李问对守城录射经百战奇略纪效新书等等但这些兵书都有太多的考究现在的我还不适合写也可能写不出来。但是有一本兵书绝对非常适合我”
“三十六计此书是明清时期的人根据各种真实的军事实例总结的经验并非像那些兵法家一样是总结自己的经验而是一种整理归纳。这三十六计论深度高度自然是比不上那些著名的兵书但论广度和实用性却一点都不差因为这毕竟是后人纵观数千年历史而总结出来的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整理的拥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三十六计整书绝对不是我现在能够写出来的。但一个计一个计慢慢写则完全可以。先试试第一计瞒天过海。等我完成三十六计全书后随着我实力的增强这本书的力量也会增强。虽然这本书单论威力比不上半圣兵书孙子兵法但现在孙子兵法已经被拆分我不可能得到全本三十六计却可以。”
方运心里想着提笔书写。
瞒天过海原作是用了隋唐时期的两个经典战争案例但方运自然不能用于是以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孙膑著名的减灶之策和十国时期的一次战争为案例。书写瞒天过海之计。
兵写的过程中极为消耗精神因为一个人如果对兵书了解得不够透彻写出来的只是文字不是兵书。所以方运仅仅写了一半就精疲力竭浑身无力。
方运并没有气馁先回床上休息一边躺着一边反复研究瞒天过海这一计策不断从历史寻找相关的案例。甚至寻找战败的案例试着用瞒天过海之策应对推演能不能挽回战局。
方运越是思考越发现写兵书比想象中困难百倍。自己吃不透瞒天过海之计就永远写不出来。
不过方运并没有气馁不断在奇书天地中查找资料学习、印证如同写经义、策论一样。反复锤炼这个计策。
但很快方运发现的文字不需要消耗才气但推演的过程必须消耗才气。可现在自己才气耗尽只得早早睡下。
两个时后文胆轻动方运立刻睁眼双目清明没有半点血丝精神抖擞。
方运神入文宫发现才气已经完全涨满在九寸的基础上又长了一分。
文胆已经成长进入第一境韧如草木虽然不如现在的半圣弟子颜域空但却比刚入举人的颜域空强大许多。
文宫星辰的光芒再度照耀在才气上让方运的才气慢慢增多、增强。
方运没有立刻去完善瞒天过海之计而是先默读了一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领悟半圣的思想和力量让自己的心灵更加靠近兵家的理念然后继续完善瞒天过海之计。
写到最后方运发现实际难度不是想象的百倍而是千倍
“看来要想把瞒天过海写成真正的兵书要分几步走。第一步要彻底理解瞒天过海之计;第二步要找到大量的战争案例来论证这个计策的可行性;第三步寻找新的战争案例把自己代入失败的一方推演用瞒天过海之计赢得战斗战争。”
“第四步则要分解、分析然后总结这套理论把瞒天过海之计的每个步骤都吃透。第五步深化原始理论在瞒天过海的原始理论上扩展;第六步就是融会贯通并书写完成。”
方运不断翻找圣元大陆兵家的著作悲哀地发现那些兵家大儒或众圣都崇尚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并没有像教导经义那样手把手教人如何写兵不是科举内容所以那些大儒半圣的作品虽然或多或少提到这六个步骤但都没有成体系论述。
“唉看来这个任务得交给我了奇书天地可不能帮我建立一个圣元大陆独有的兵书理论体系还得我自己来。”
方运发现有的兵家大儒还提到过写兵书的第七步但只有一些词语没有详细明而且那只是传中的境界要是写一部兵书的时候能进入第七步那就明这部兵书有机会融入“智之圣道”威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