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股色股香 第三节

“我们的确比老三届那一代幸运。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听当我们荡起双桨的童声合唱时,发现周围跟着唱的人全是五十年代甚至四十年代出生的很难想像,唱着如此迷人的歌长大的这代人,居然会突然变成一只只怪兽,将前辈和老师打得头破血流,甚至打残、打死。崇高的理想突然将人演变成一种怪兽,甚至吞噬自己的孩子”

“人怎么会突然由天使就变成了魔鬼呢”

“因为人本来就是魔鬼就如同他也是上帝一样”

“你对魔鬼和上帝的存在为什么那么肯定呢这究竟是靠经验的总结还是突如其来的顿悟呢”

王晓野笑道,“这取决于天性,不需要此世的经验,但也许有前世的经验。不信上帝和灵魂的人到死也不会信。灵魂,只有你真正孤独的时候它才会出现。”

“可中国人相信好死不如赖活,只关心此世的幸福,对灵魂总是半信半疑。”杨雪菲说。

“所以狄根斯的那句话依旧管用:这是幸福的时代,也是苦难的时代如何感受,在乎一念如果赖活是此人的意愿,这种活法就肯定是有道理的,它就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王晓野说完,品了一口茶,然后凝视远处的山峦。

杨雪菲看着王晓野,隐隐约约感到他是个矛盾的怪物,因为他身上弥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他既像个理想主义者,又像个宿命论者,仿佛一个人同时进行着两种漫游。其实灵与肉的漫游并不同步,人生是否正因此才精彩了呢王晓野想,人生因为无常才好玩呢

夜幕即将降临之时,王晓野思辨的机锋和意念开始分散,他慢慢回到“现实世界”,渤大机械的阴影又浮现在他的脑海,展现在他的眉头上。杨雪菲将王晓野微妙的情绪变化看在眼里,就说李总还在成都等着给王晓野洗尘,便招呼司机赶紧上路。

回成都的路上,为了分散王晓野的注意力,杨雪菲故意问起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在哪个大学,读的什么专业。他说他是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念的mba。而地处旧金山的伯克莱极是美国大学自由派的重镇,在六七十年代反越战、反种族歧视等学生运动中,它更是轰轰烈烈的中心,标语和旗帜的海洋,几乎成为当时全美各地学生的朝圣之地。那时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仿佛同时吃了上帝分发的兴奋剂,欧洲、美国和中国都闹起了学生运动,连台湾和香港的学生也因“钓鱼岛”事件发起了“保钓运动”。

“你看过毕业生吗达斯汀.霍夫曼演的。”王晓野问。

“看过,而且特别熟悉里面的那支歌。”

“还记得其中的一幕吗达斯汀躲在廊柱后偷看他深爱的女孩子,看着她从校园阶梯上走下来,一头洒满阳光的金发在风中飘扬。这所学校就是伯克莱大学。”

“镜头和音乐一合起来,的确够浪漫的。那个女孩子手里拿的书肯定是文学和哲学书,不会是金融学”杨雪菲说,“为什么浪漫和理想都在校园呢一出校园,文学和哲学就被谋生的压力远远抛到了一边,而银行学、市场学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主流。”

“可同样在那片土地上,也出现了对什么学都不感兴趣而只对生活本身执着的家伙,比如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看上去那么憨傻,可正是一种罕见的单纯和执着救了他。有一点达斯汀和汤姆是一样的,他们到伯克莱大学都是为了心中的女人。我每次一听到那首歌就变得忧郁而伤感,还记得那歌词吗ifyouaregoingtosanfrancisco如果你要去圣弗兰西斯科,”王晓野脸上一片遥远。车外很拥挤,人们在往成都城里狂奔。

“可惜我只能想像,却没机会去感受美国大学的氛围。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相比最大的特点说什么”杨雪菲继续问道,她很高兴王晓野此刻已经远离了愁云。

王晓野说,“自由的空气这就够了上课鼓励自由发言、提问,自由选课这一项更让中国大学相形见绌。中国的必修课太多了,而且逼迫你死记硬背,扼杀独立思考。”

“咱们现在不是也挺自由吗”杨雪菲穷追不舍地问。

“有个笑话也许能说明问题。话说中美两国大学生辩论,美国学生说:我们美国很自由,因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公开批判美国总统。中国学生当即反驳说:这算什么我们中国照样很自由,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公开批判美国总统。”杨雪菲咯咯笑起来,说你能不能举个亲身经历的实例,让我对美国大学有点直观认识。

王晓野想了想说,“有次在学校食堂吃午饭时,突然音乐升起,只见一位拥有魔鬼身材的金发女郎在饭厅的众目睽睽之下,跟随音乐节奏开始跳脱衣舞,令大家立刻心荡神摇。原来是几个美国同学凑钱给朋友的意外惊喜:送他一个脱衣舞表演作为生日礼物。那时从吃饭的教授到掌勺的大厨都会津津有味地一同观看表演。只见寿星坐在椅子上受到女郎的百般挑逗,女郎坐到他腿上,把胸罩、内裤之类的东西一件件放到他头上,令他越尴尬大伙儿越开心。十几分钟的表演一完,大家吃完饭继续上课和工作,这就是美国大学的氛围。”

“天哪看来男人个个都会对加州情有独钟了”杨雪菲望着王晓野,见他脸上的那幅遥远的表情已变得更加遥远,眉头上的阴云已经渐渐退去<b>:<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