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地表建筑是纯木结构的――公共厕所。
自从族里的人可以在围墙内自由活动以后,我在工作中就不得不随时注意地面――看有没有排泄物,成人还好一点,习惯了在水边解决问题,小孩子就很难讲了――尤其是从“汉土”那边过来的小孩子。
用石斧小心地劈开并修平的粗糙木板,在我的陶刃“刨刀”下变得表面光鲜――厕所还不需要太高的质量,我只是验证一下这种工艺的可行性,为建房做准备。
先在小溪边插了六根较粗的木桩上面开了槽,再嵌入横梁,搭上纯木制地板――不太贵的真材实料,地上留了排泄孔;安上木板墙,却没有做转动门――木枢工艺要复杂一些,暂时没做――用一块鹿皮做了一个门帘:这可是真皮的哟
屋顶也用的是木板――采用了最先进的“陶钉”连接
门外建了一个木梯上下。
但是族里的人让我很快放弃了在鹿皮上写上“男”、“女”或者“里面有人”的想法――一男一女可以一边排泄一边很自然地面对面聊天
这个东西就花了我大半个月时间,却最后给出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这样子给族人建房不现实
要做到每家人一间房,且远比厕所大六个平米,那还不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不行一定得想其他办法
烧砖
不行,那得多大的窑
不然等所有的砖烧好,还不如用木板建房来得快。
土砌
对我怎么忘记了呢2o世纪8o年代的中国农村,不是还有用土砌的房么
我试着用四块木板相互嵌着组成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四周有壁,上下是空的。这个就是我的墙壁模板了,设计的墙厚大约是3o厘米。
我把这个模板放在地上,另外再用直径约15厘米的两根木头削制了两个“木哑铃”,叫木驼他们几个用我做的木铲把一般泥土和少量粘土混和在一起,最后倒进模板内。
先上去两个人,用脚把土踩实,再用“木哑铃”重的一端使劲砸每一个点。
等到把模板一取下来,一段长约2米半,厚3o厘米,高约4o厘米的土墙出现在我面前。
我故意不再管这段墙,等到一场大雨后,我再仔细观察了一下,顶部泡烂是正常的――毕竟没有屋顶嘛,但有几处破坏是明显由于根部被雨水冲刷垮了
地基得解决地基问题土墙不能直接面对雨水的冲刷,地基必须得高出地面形成坎,才能在上面建房,所以得解决地基用的石料问题
族里用的石制工具都是在附近零碎收集起来的,要是需要上千吨的碎石,靠这样去捡是肯定没有可能实现的。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采石场。
可石头怎么样才能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呢等地震
这是不行的,我决定还是采用“热胀冷缩法。”
我带着几名战士,用皮桶装满了水,到围墙外的一石壁下点起一堆火,将石壁烤得发烫,再快速挪开火堆,将水泼向石壁――这下成功了,一片石壁碎成了一小堆石块,而我在其中居然发现了一些石灰――这片岩石是石灰石
我抓了一点放在鼻子边上闻了一下――没错,是石灰
我还正为怎么样让砌好的地基上不长草而为难呢,这下子有办法了。
等第一间房的地基打好1oo平米左右,刚开始砌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秋天到了。
我到这个世界大约是在春末,夏天很快就过去了,气温一天天开始变冷。
秋天还是很好过的,可是冬天呢
我看了一下修房的进度,知道无论如何,这个冬天只能在山洞里过了。
但我还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这项工程中去,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部族里的人口会超出山洞能承受的范围,今年还没有问题,可是明年呢后年呢
房封顶时,我还是决定采用木板屋顶,但为了延长使用寿命,屋顶采用了金字形,并在木板上多铺了一层干草。
门是用的旋转门,为此我花了几天时间做了木枢。窗也是旋转窗,但没有玻璃,只好跟门一样,做成木板的,想像的是平时打开,但风大时可以关上。
最后是在外墙涂上石灰
看到这样一幢建筑,我有一种抑止不住想流泪的感觉――它让我的神经末梢触摸到了相隔万年以后的一些东西。
建筑质量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但另外有迫切的问题必须要先解决――族人过冬的防寒问题还有食物的储备问题<b>:<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