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水电和人工都照着您凉席店的开销算的,”农特产品店的用水比凉席店要大一些,再照着市场上现在的相应农特产品的价格,算出来的价格不说最合理,也是不离十了。
“我老头活了这么大把年纪,吃过的米比你吃过的盐还多,绝没错,价格要这么算,”毛大竹当即就帮卓枫改了价格。那价格让卓枫当场就傻眼了。
番薯外面是两块二一斤,店里是三块。番薯粉市价八块一斤,店里是十块。番薯小叶之类的腌菜的价格更是由五块一瓶,直接涨到了十块一瓶。[]这样的价格。哪还有人卖哦。
抱着如此的怀疑,农特产品店开始了第一天的试营运。
开张那天,曾母送了个气派的金身招财猫,本来曾母海想再买一对鲜花花篮,市面上流行开业送花篮。可小鲜说了,花篮没几天就焉了,被路人再扯掉几株。摆门口还要处理。
毛大竹赞助了百来个竹编的篮,凡是到店里的前一百名人,都能获送一个。
开业当天很冷清,凉席店对门的水牛皮凉席的老板还在旁看着笑话。
毛大竹听着冷言冷语,也不介意,还不无得意得说着:“五君现在是不开张则矣,一开张就吃三年,改走高端路线了。”
上次邱老板过来封红包时。听说毛大竹在为找材料的事担心,拍着胸脯保证,竹料包给他了。
产品也可以多元化。不只是夏天用的席,枕席,餐垫,蒲团甚至是门帘,一周只要来一套,毛大竹就能应付五君的日常开销了,想想这个,毛大竹心里就热乎。
旁边的小区民和上班族都没发现,楼下多了家农特产店。最早发现农特产店的,还是几个被买番薯送篮的广告吸引过来的老头老太。
附近小区四合院里的的老头老太都是把价钱数的比秃的头发还紧的人。心里打着算盘,一个手工篮卖二十块钱。
农特产店里的篮编得结实,一个算三十块。农特产店里的东西,贵了几毛,买个一次两次得也还是净赚的。
抱着这样的心思,第一天。有两个老太,一大爷拎走了四个篮和十几斤番薯。面粉因为贵了两块钱,暂时无人问津。
其中一名住在了四合院的老太当晚就做了个番薯焖饭。[]五点多,六点不到,像往常的一样,老太让自家的老伴在院里摆了张桌,炒了三两个菜,摆开碗筷吃起了饭来。...